四字古代故事成语(古代成语故事四)(1)

1.初生之犊不怕虎

东汉末年,自称汉中王的刘备听说曹操要联合东吴,进军荆州,就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部将廖化、关平出击襄阳,曹军将领曹仁抵抗不住,只好败守樊城。曹操派将领于禁、庞德领兵增援攀城。庞德在与关羽交战中,刀法熟,双方不相上下。但关平认为庞德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大胆勇敢,却缺乏作战经验。后来关羽趁秋天汉水涨,用水攻战术消灭了庞德、于禁的军队。

初生之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虽然大胆勇敢但缺乏经验。

2.杵臼交

公沙穆为东汉胶东人,博学多才。一次他去京城的太学游学,因身无分文,不得不改变装束,去替人家做雇工。主人吴祜在公沙穆舂米时,与他谈话,不禁为公沙穆的才学所惊讶。于是两人“杵臼(舂米用的木棒和石臼)旁结为好友。“杵臼交”根据这个故事而来。

杵臼交 比喻交友不论身分地位。

3.楚弓楚得

春秋时的楚共王很喜欢打猎。一次他外出打猎时,不小心把一张心爱的弓给丢失了,随从的大夫们很着急。马上要分头去寻找,但被共王阻止了。共王说:“算了吧。我这个楚人遣失的弓,最后还是会被楚人捡得,不会落在外人手里的。所以有什么必要非要把它找到不可呢。”根据他的话,人们创造了成语“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 比喻虽有得失而利益不会被外人所得。

4.楚材晋用

春秋时,蔡国大夫声子到晋国办完事后来到楚国,见到楚相国子木。子木在向声子了解晋国的情况时问道:“晋国大夫和楚国的相比,哪国的才能强?”声子答道:“晋国有许多极有才能的大夫,不过他们多半是从楚国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国虽有人才,却为晋国所使用)。”子木听后,决心改变楚国不善于使用人才的状况,首先命人去接回逃亡在晋国的大夫伍举。“楚材晋用”由“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简化而来。

楚材晋用 比喻人材外流。

四字古代故事成语(古代成语故事四)(2)

5.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隋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李渊、李世民继位后,常与大臣们谈论治国之道。一天,李世民问大臣们创业与守业哪个更艰难?曾跟随李世民无数次出生入死的大臣房玄龄“见创业之维”(感到创业艰难,另一大臣魏徵则“见守成之不为易”(感到守业很困难)。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形容创业不容易,巩固发展胜利成果也很困难,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努力。

6.垂头丧气

唐朝末年,割据河南的朱温为操纵朝政大权,率军袭击京城长安。宦官韩全诲慌忙带着唐昭宗逃出陕西凤翔李茂贞处。朱温又攻打李茂贞,节节得胜,将凤翔城团团围住。眼看城中粮草已尽,李茂贞被迫同意讲和。这时,韩全诲等人见大势已去,“垂头丧气(垂着头,意气颓丧)。最后李茂贞交出昭宗,又把韩全诲等人斩首。朱温带了昭宗回长安。

垂头丧气 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7.发愤忘食

春秋时,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 (发愤求学,连吃饭也会忘记),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渐渐衰老了。”

发愤忘食 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8.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春秋末期,晋国贵族魏桓子拒绝了另一贵族智伯的索地要求,谋士任章劝他还是给的好,任章认为:智伯在得了土地以后必然会更加骄横,使其他贵族因惧怕他而互相团结起来,共同对付他,这样他的灭亡之日也就到了。任章还引用《周书》上的话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智伯在魏桓子这里得到土地后,果然又去向赵襄子强要土地。最后被韩、魏、赵三方联合消灭。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指打算取他什么东西,必须先给他一些什么东西。

9.乘风破浪

南北朝刘宋时有位叫守悫的少年,志向远大,胆量过人,还有一身好武艺。十四岁那年,他哥哥结婚。家里人忙着办喜事,一帮强盗趁机前来抢劫。守悫发觉后,独自挺身而出,奋力搏斗,把强盗赶走。叔父看到他智勇过人,问起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出一番伟大事业来。”他长大后,果然为国南征北战,成了声威卓著的将军。

乘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10.举一反三

孔子是春秋末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启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一次,他对学生们说:“如果我举出一墙角做例子,你们就联想到其余三个墙角,并用那三个墙角来反证我举的这个墙角对不对。如果你们“举一隅(墙角)不以三隅反”,我就不再教你们了。“举一反三”由此简化而来。

举一反三 比喻善于从一件事情类推开去,知道其他事情。

成语故事对你有帮助,请伸出你发财的小手点击关注哦。

四字古代故事成语(古代成语故事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