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则“山东一准大学女生遇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新闻让人对电信诈骗群情激愤,同时对贫困家庭的花季少女就此离世而扼腕叹息。

很多人甚至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从小勤奋节俭、懂事上进,即将迈进大学的女孩子,怎么会这么轻易上当受骗?而受骗之后,居然因为不到一万元的损失就此断送了性命?但是,对于这个长期感受家庭经济压力的姑娘来说,她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那笔助学金,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唯恐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错失那笔助学金,因此当骗子设下圈套时,她只会惟命是从,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去怀疑和分析。受骗之后,愤怒、自责、悔恨和绝望的痛苦情绪压垮了她,她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思考,在不远的将来自己是有能力去弥补这些损失的。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013年美国哈佛终身教授穆来纳森主导的跨学科团队完成的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节俭成为管理金钱的唯一模式,没有任何余力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而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所困。由此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引起社会巨大争论的“养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

身体累心更累得啥病(身心健全离不开)(1)

事实上,在物质上父母尽己所能即可,并不需要为孩子提供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无论男孩女孩,“精神富养”才是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的最佳营养。所谓“精神富养”就是要让孩子感到被父母珍视,从而自信、自强;要不断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内涵;要帮助孩子培养理性思考、判断的能力,让孩子眼光更高远。

当然对于受骗离世的女生家长,我们没有权利也不该提出指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处在“稀缺头脑模式”中呢?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所能。然而我们看到很多贫穷的家庭依然可以做到“精神富养”。中国有句老话,“穷家富路”,被作为很多父母对子女的嘱咐,即便再贫穷,也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健康和价值,善待自己。这事实上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精神富养”的智慧。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