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很多人(受众、听众)的理解方式都很奇怪。

比如,高考报名咨询时,某环境学院的老师对高中生和家长说:“我们环境学院本科生出路很好,找工作的绝大多数去了外资企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大银行。”

复旦大学教授提出的话题(导师的意思到研究生耳朵里发生了)(1)

可是,家长听了,脑子里在想:“这说明学的环境专业没用啊(学的东西没有直接成为工作的工具),要‘转行’。”

而如果老师对家长说:“我们这儿本科毕业后三分之二出国读研,或者在国内读博。”

那么家长脑子里就想:“要读那么多年书才能找到工作啊!?”

总之,一些家长很难“伺候”,怎么说都会往别的角度去想。

指导研究生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会对研究生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我当然有我特定的目的,就是要激励研究生好好做,但有时候这些东西到了“听众”那儿会发生“变形”。

比如说,我评阅别人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后,有时会把它们给我的研究生翻阅一下。

不是为了剽窃实验点子,而是让他们了解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我拿出一本优秀的博士论文,其论文清单里有5-6篇SCI论文。我把这本博士论文交给博士生的时候,说:1)要向别人多学习;2)不要那么早就急着毕业,也要强调工作的系统性,你看,别人就做了很多系统工作。现在,外审也越来越严格了。你看,最近又有人被“枪毙”了。

我这么说,完全是为了督促学生好好研究,做出系统性工作,提高博士论文的质量。并且,以别人为榜样:别人能发这些SCI,说明博士期间还是能做一些工作的。

可是,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有些偏移,他反而想:看别人发了5-6篇高档次SCI,应该是找到了好的选题,导师的idea也好。我就不提了,看来很难达到别人那样。如此这样,如何实现我当初的梦想?

——你看,本来是要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结果由于老师和学生视角的不同,学生反而有负面的情绪。

这个例子就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很“奇怪”。

再比如,如果老师强令学生补充很多数据,一个劲地投高档次杂志,学生会抱怨说毕不了业。可是如果老师“妥协”,就只是投普通杂志,文章接收后学生又会说“后悔贱卖”了。

老师给学生安排合作机会,让他合作进行一些实验,快速发表文章得第二作者。文章顺利接收后,老师对学生说:“你看,听我的话,做我要你做的实验,没让你白做吧?”学生反而说:“我并不在乎这篇第二作者文章。”

嘴巴很“刁”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