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和几个朋友都是外企的,说说我所接触到的外企工作状态坐标上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外企必须知道的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外企必须知道的事(我所知道的外企公司工作体验)

外企必须知道的事

本人和几个朋友都是外企的,说说我所接触到的外企工作状态。坐标上海。

我在台资企业,属于物业管理行业。台资严格意义上是划分为外企的,只不过属于外企鄙视链的最底端,所以我觉得我的状态可能就是外企工作生活状态的底线吧。首先说工作强度,我是属于半个前端业务部门半个后台职能部门,有时会比较忙,有时一点事都没有,由于台资企业的风格就是业务决策过程很长,所以工作节奏并没有以前我在民企那么快,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简单来说,我现在一年干的事,换以前民企三四个月就搞定了。平均下来一天也就两三小时的工作量吧。据我了解前端业务部门工作强度会更高,纯后台职能部门显然比我还轻松,但整体而言,工作强度是完全八个小时工作制能覆盖的,本身我这个行业在民企中是内卷程度极高的,我一些同行朋友恨不得是9106的状态,这么一比简直是天堂了。所以基本我们也就是早九晚六的工作模式,偶尔会加班。而且领导下班后,除非有紧急的事,一般都是失联状态。所以有些邮件或工作文件,你要是临近下班时间发的,第二天一早来看,都是未读状态。其次说下福利,台资是出了名的抠的,我们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逢年过节是没有任何礼品的,每个月也只有四百餐补,也没有额外的年假。收入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严格的职级薪资制度,没什么爆发性增长,比不上民企升职加薪的速度。但台资企业底线守的比较牢,加班还是有加班费的,迟到的话扣钱是折算到分钟的,这种严瑾让我都惊呆了。简而言之,严格遵循劳动法,劳动法规定的不折不扣完成,劳动法以外的额外福利想都别想。所以我觉得能做到这点,已经是企业中的翘楚了。

我另个朋友,和我同行,在新加坡的企业。他是在项目公司,还是前端业务岗,工作强度比起区域或总部公司是更高的。但他的实际工作强度比我都轻松。首先他不用打卡,但他还是行政班制,基本十点半到公司,然后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饭,下午两点半才到公司,晚上也就六点前下班了。除非碰到活动档期会忙一点,因为有些供应商得晚上才能进场作业,可能要熬下夜,但第二天可以直接不上班。福利方面,首先他们年假特别多,而且加班都能调休,所以哪天下雨了,哪天起床头有点沉,哪天看到阳台的花谢了有点伤感了,他就休假了。但收入方面,和我一样,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升职加薪空间不高,甚至可以说很慢。正好他又准备结婚,觉得要趁年轻多赚点钱,也是呆着太舒服感觉人要废了,所以就跳槽去了一家民企。结果自从他去了那家民企,以前晚上七点多就要喊我游戏开黑的,自从去了民企游戏再没上线过。然后每天也再也没九点前下班过,也再也没享受周末过。又到了拿命换钱的轮回中了。

然后还有我舍友,在美国公司,跨境电商行业,但他还属于外包编制。和他聊过,虽然他是外包编制,但基本福利和正式编相差不大,奖金会少一点。他也不用打卡,我每天早上出门了,他还在睡梦中,晚上七点前也基本到家了。在家里的时候,他也几乎不加班,还有空自学英语,说明工作强度肯定不会太高。最近疫情原因,他们公司供应链影响很大,每天看他会开会,也犯愁,但一天也就最多两小时工作吧。

我的供应商公司,法资企业,信息咨询公司。首先作为乙方公司,又是咨询行业,内卷程度是相当高的,他们表面上工作强度还是挺大的,工作日八九点下班是常态,碰到我们甲方临时性的变态要求,也会通宵。其实基本和内卷民企差不多的工作强度了。但他们比起同业民企,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会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争取权益,不管是收费还是人力输出,不会像同业民企一样无条件服从甲方,或者换句话说,他们的团队领导人会和团队成员站在一个立场尽可能让团队更多收益,而不是一味压榨员工。其次,他们年假也挺多,过年前半个月就放假了,项目经理也和我们说平时加班比较多,所以过年他们都会提前放假,还望我们理解。外企何必难为外企,我们领导也是笑脸答应。这回疫情,他们公司发了好几批物资,而且都是进口货,法国红酒,澳洲牛排,进口巧克力比比皆是,我都觉的是度假物资了。

所以怎么说呢,据我所了解的这些外企的工作生活状态,总结几个特点:

  1. 整体工作强度比起同业国内民企,要轻松很多。这是个相对而言的。绝对工作强度,还是得分行业,分工种。
  2. 工作和生活相对切割比较清楚。
  3. 比较遵循劳动法,即使由于行业工种问题造成的额外工作,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尝,不会装聋作哑,也不会觉得压榨是理所当然。
  4. 工作轻松,换来的也是升职加薪成长性较低。这个也是相对的,至少在我们行业,民企有的人一年能跳一级,外企三五年跳一级都是正常的。

就目前我看到周围那些在民企水深火热的朋友们,我还是觉得,以现在这种经济大环境,钱只会越来越难赚,内卷只会越来越甚,我以前呆的几家民企,就内卷程度与三四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我想想都后怕了。所以如果没那么强烈拿命换钱的决心,能去外企就去外企吧,不管什么舒适圈不舒适圈,你先体验下舒适是什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