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内心的淡然和豁达(常处于积极心境会更易获得持续的幸福)(1)

《心理学与生活》【美】

理查德·格里格 菲得普·津巴多 著

关键词:情绪 遗传 积极 消极 社交 幸福

情绪有诸多功能

是复杂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模式

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表达

以及特殊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心境是有区别的

情绪是对具体事件的特殊反应

通常比较强烈且持续时间较短

而心境通常不太强烈

并且可能会持续数天

心境与激发事件的关系很弱

心境的好或坏不知原因

达尔文认为

情绪人脑功能高度特异化

协调动作的模式

他将情绪看做是遗传得来

对反复发生的情境做出的心理状态

即情绪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情绪无须预先学习

婴儿会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恐惧

对刺激具有“预置”的情绪反应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儿童

他们的某些情绪反应非常相似

即情绪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婴儿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与生俱来

7个月的婴儿面对愤怒和恐惧表情时

表现出不同的脑活动模式

根据艾克曼的观点

所有人都拥有共同的“表情语言”

常见的表现语言有七种——

快乐/惊奇/愤怒/厌恶/恐惧/悲伤/轻蔑

幸福来自内心的淡然和豁达(常处于积极心境会更易获得持续的幸福)(2)

人们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情绪

不管文化、种族、性别或教育的差异

同时根据表情来推断他们的情绪

尽管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

不同文化对情绪的掌控仍有不同标准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

情绪表达的文化具有多样性

比如悲伤的情绪的表达

以及疼痛情绪的表达

都有跨文化的差异

情绪和心境对社会交往有影响

当某人暴怒你会后退

当某人微笑时你会靠近

体验到的心境对行为有重大影响

积极和消极的心境会影响加工信息的方式

处于消极心境的人与处于积极心境的人相比

会详尽、更努力地加工信息

消极心境会使人不轻易相信别人

当高兴时会在社交中冒更多风险

当悲伤时更容易怀疑别人

处于积极心境的人

会产生更有效率、更有创造性的想法

处于温和愉快情绪中的人

往往表现的更好

如果保持良好发情绪

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更有效率

学会用认知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感觉”

主观幸福感——

个休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总体评价

心理学的重要运动即积极心理学

其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让人们体验充实的生活

帮助人们获得持续的幸福

遗传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人样在遗传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格特质具有高度遗传性

情绪稳定和社交参与度高的人

同时被报告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对生活中积极和消极情绪有权衡

重大的消极事件有损于主观幸福感

幸福最重要的惟一源泉是良好的社会关系

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

财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当还在努力满足基本需要时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很低

一旦基本需要获得满足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非常小

如果必须在金钱和朋友之间做出选择

建议应该选择后者

幸福来自内心的淡然和豁达(常处于积极心境会更易获得持续的幸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