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灿
最近,上海一家24小时营业的蛋卷小店火了,因为它采用“无人售卖”模式:老板不在店里,顾客扫码或将钱放在零钱盒里,拿好蛋卷,就可离开。店主郜俊鹏与顾客形成了“不见面”的默契。
其实,很多城市都出现过“无人售卖”模式,大部分是街边经营的小店,还有小部分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想给钱就给点”的小摊位。售卖者对顾客放心,购买者也用自觉回应了店主的信任。这样的事每每在网上传播,总能引来人们的点赞,原因很简单:这是人性里美好与美好的互动。
不难发现,“无人售卖”多出现于扫码支付普及之后。想来也是,技术的加持,不仅让人们的付款有了“留痕”,避免了后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因为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让店主们更放心。这对买卖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保护。加上监控的运用,相当于给“无人售卖”在人性的信任之外,上了双重技术保险。这让“无人售卖”变得安全。这也是郜俊鹏在自己第一家店“无人售卖”一年后,第二家店仍然如此的信心所在。
进一步看,“无人售卖”的店主们各有各的不得已。以郜俊鹏为例,他来自河南,14年前来到上海闯荡,靠着勤奋和头脑开了两家蛋卷店。今年他同时另找了一份在西餐厅当厨师的工作,每天过着早出晚归、奔波三地工作、无暇陪伴家人的连轴转生活。他选择“无人售卖”,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顾不过来。他和许许多多“北漂”“沪漂”一样,再苦再难,都没有放弃努力打拼,希望给自己和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而如果我们仅把以郜俊鹏为代表的“无人售卖”理解为个人的励志故事和人性的高光时刻,还显得有些单薄,信任,从来不是简单的个人品质问题,它还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社会文明素养和资源,蕴含着巨大能量。
其实,已经有很多学者和著作证明,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经济行为本身也是由各种习俗、规则、道德义务以及其他各种习惯连缀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塑造着社会。
换句话说,信任,不仅是个体的言行、觉悟问题,它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才能坦然自若,免于“掉坑”“踩雷”的忧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才能被注入持续动力。因为信任,可以有效降低个人维持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保持正常运转的成本,将节约起的资源配置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领域,从而实现更大的效能。
相信很多人都能从自身的点滴经历中感受到信任的可贵,比如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资源紧缺时人们之间的谦让,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小场面,已经聚集成了凝聚社会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所谓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在今天也没有过时。不时涌现街头的“无人售卖”小店,像一面小小镜子,照射出了信任社会的可贵可敬,也让我们明白信任应当成为全社会孜孜以求的价值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