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代久远,但那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那大大小小的聚落房址、一件件精美的陶器玉器、一件件简单实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我们的查海先民用这些文物在告诉后人,他们住得怎样,吃得怎样,过着怎样的生活。春节前,我走进查海遗址博物馆,由专家做向导,穿越到史前,对话查海先民,了解那段真实存在的历史,让历史启迪未来。

阜新历史故事(阜新历史8000年穿越史前)(1)

宜居家园 彰显“查海智慧”

雪后的一个周末,我来到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用诸多的遗址遗迹全面讲述查海先民的生活。

站在空旷的聚落遗址上向四面观望,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李井岩说,查海的聚落遗址处在向阳扇面台地上,北边约2.5公里处为海拔5545米的察哈尔山;北侧由西向东为绕阳河支流的狭长河谷;东侧为由北向南连通北部河谷的大沟壑,当地俗称“泉水沟”,四周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李井岩说,游人眼中的查海遗址,整体基本保持着1994年最后一次发掘时的原貌,遗址四周很大区域是农田和果树林,远处为荒山,没有历代居民建筑物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很好地反映出8000年前的自然风貌。

“这里是查海先民选择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宜居风水宝地,从生态环境、部落安全、生活便利舒适度等条件来看,都堪称完美。遗址位于坡度较缓的向台地上,可以免受雨水洪涝灾害,又易于抵御外族和野兽侵扰,舒适安全;遗址两侧各有河流经过,下方紧邻一处终年涌流不断、水量充沛的天然泉,确保了生产和生活用水;遗址附近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资源充足;沙质土壤适合种植谷物;由于查海时代植被茂盛,草木葱茏,路很难走,所以先民会顺着部落两边河流和山谷出行,这样就便利多了。查海遗址区位优势明显,既利于查海文化的成长,又利于查海文化的传播,正是先民这种‘查海智慧’开启了辽河文明之源。” 李井岩的讲述为我们揭开了查海先民的大智慧。

阜新历史故事(阜新历史8000年穿越史前)(2)

定居查海 升起第一缕炊烟

选择了这样一个宜适的地方,查海先民便建造房屋,定居在此。

查海遗址从1982年被发现,历经了7次发掘,清理出房址55座,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方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种。这样的半地穴房屋既节省建筑材料又省时省力冬暖夏凉,是先民因地制宜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生存智慧。从没有发现门道这一特征看出,这样的房屋形制在以后的岁月里演变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圆形帐篷。

查海遗址各房址之间布局很密集,东西成行,排列有序,房屋大小不一,功能不一,是典型的村落。形成村落是人类社会氏族部落组织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到8000年间,正是人类从游猎到定居,又从定居到形成村落的时代,查海聚落遗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最具重要代表性。

查海房址的整体建筑形式可分为地上(屋顶)和地下 (地穴)两部分构成,从柱洞看,上部空间是木架构成,下部空间是取土为穴而成,半地穴式仅是保存下来房屋结构的基础部分。建造房屋时,首先是在地上挖一个土穴,有的南边有个凸出的门道,然后立柱等建成木架,外部覆盖树枝、树叶、柴草等以遮风挡雨。

查海先民们住的房子大小不一,小型房址是只能居住三四个人的“家庭”,大中型房址里有室内窖穴,是用于存储粮食的,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贫富分化。每个房址内都有一到两个灶坑,室内灶坑主要用于烧烤、蒸煮食物,取暖去湿,夜晚照明之用。

考古人员还发现,查海先民会将死去的亲人埋葬在房屋内,表达一种生死相依的真挚情感。

阜新历史故事(阜新历史8000年穿越史前)(3)

“走亲访友”,沿着河流行走

河流是文明的孕育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查海文化就是以查海遗址为中心依河流向四周辐射的,其分布甚广,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查海遗址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查海先民的出行非常便利。查海先民可以依居住地东边的河谷,沿河流向东、向南进入绕阳河等辽河流域水系流经的地方,可到达沈阳新乐遗址、新民偏堡子遗址等,到达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辽东、辽南甚至松花江流域;查海先民还可以穿过定居地西边的河流,翻过一道山冈,沿大凌河、西辽河流域水系流经的各个地方,可到达胡头沟、兴隆洼等地。

查海先民逐水而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查海文化的传播,这就能够揭开查海玉器的来源途径和来源地之谜。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全部为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即真玉,但查海遗址所在地的阜新地区并不产此类玉石,在遗址附近也没有发现玉器制作的遗迹和废料遗物,查海玉器都是加工好的装饰品和工具,证明是先民从其他地区迁徙携带而来或是对外物品交流而来。

阜新历史故事(阜新历史8000年穿越史前)(4)

喝酒吃猪肉,生活惬意

在查海遗址博物馆里,李井岩介绍了出土的一件件生产生活用品,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这样一种场景:夕阳西下,查海先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猪肉切成小块,放在灶坑的石板上烤,男人边吃烧烤边喝酒,女人和孩子吃烤肉、野果、小米粥,一家人聊着一天的收获,享受安逸时光。

阜新历史故事(阜新历史8000年穿越史前)(5)

查海遗址现存面积达12500多平方米,已发掘面积7800多平方米。先民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山东大学第四纪环境与考古实验室对查海遗址1993年发掘采集的木炭、碳化种子、果实植物标本编号进行种属鉴定和分析,结果发现有4种,主要为麻栎属、榆树属、桦本属、朴树属;种子和果实标本鉴定结果发现了10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有山杏、榛子、豆科种子,禾本科大狗尾草等,禾本科大狗尾草就是粟,去皮后俗称小米。谷物的丰富,让8000年前的查海先人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

查海遗址猪骨遗存出土的地点多,数量大。经鉴定,猪骨的数量在全部动物遗骨中的比例最高,已经发掘出的55座房址中有53座中发现了猪骨的遗存,灰坑、房址、墓葬和地层中都有猪骨发现,猪已经成为先民食肉的主要来源。

査海遗址出土的大量猪骨也是出现谷物酿酒的佐证。查海先民谷物酿酒的方法是直接用不去皮的谷物酿酒,这种酿酒后的“酒糟”还是很有营养的,谷物酿酒后用此喂猪,应是营养丰富的猪饲料,所以遗址会有大量经过驯养过的成年猪骨出土,可见查海先民已经驯养家猪。

查海出现了陶制的纺轮,说明阜新先民们已掌握了纺织的技巧。 人们把野生麻类的纤维或动物的绒毛,通过纺轮带动细木柄的转动,捻成麻线或毛线,又通过加密经纬线,织成麻布或毛布,开始使用布料或用毛线织成简单的衣服,以取代树叶和草衣,进行遮体与御寒。

寒时有房屋炭火衣物可御寒,饿时有猪肉果蔬米饭果腹,开心时可以喝一碗酒助兴,在聚落生活久了,可以沿河流外出探索外面的世界,查海先民的生活已经进入繁盛阶段。

查海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文化价值跨越时空,至今依然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