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节省耕地,让“死人为活人让路”,中共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签署火葬倡议书。然而,在1972年,宋庆龄的闺蜜何香凝,临终之时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向周总理提出自己的遗愿:“我不要烧。”

看着病床上虚弱的何香凝,周恩来含泪答应道:“不烧,不烧。”那么,何香凝为何不愿意火葬,周总理又为何破格答应她呢?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

何香凝

离经叛道遇真命天子

何香凝出身于香港富商之家,是被父母奉为掌上明珠的千金小姐。即便如此,何香凝也并未逃过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她的父母虽然宠爱她,但也还是按照老一套的规矩,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仅不让她念书,还要按照封建习俗给她缠足。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2)

何香凝

但是,何香凝天生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想要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做一名新时代女性。面对缠足,她坚持效仿“天足女兵”,与之进行反复斗争,一给她裹上她就剪开。久而久之,父母也就只好作罢,而何香凝也就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大脚姑娘”

对于那些能上学堂的兄弟,何香凝也十分羡慕他们能够读书认字。于是,不甘落后于人的何香凝为了能够学到知识,便私底下偷偷找书自学成才,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兄弟们及时请教,或是差自己的佣人帮忙问教书先生。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3)

何香凝

就这样,何香凝通过自学学会了很多知识,最终成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只可惜,在当时社会里显得离经叛道的何香凝,成为了当时香港上流社会里的一朵奇葩。等何香凝到了适婚的年纪,许多前来提亲的人,都对她那双大脚“望脚兴叹”,避之不及。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4)

廖仲恺

眼见闺女“没人要”,她的父母都感到十分着急。但何香凝却毫不在意,因为她正好也不想嫁给那些喜欢女人裹足的封建男人,而她这一双大脚,正好可以替自己筛选对象。让何香凝如愿以偿的是,一个叫做廖仲恺的留学生,忽然出现在了她的生命之中。

廖仲恺在美国出生并长大,思想深受西方影响,十分开放。所以他自然对于中国传统的裹脚陋习十分不屑,就是想娶一位“大脚姑娘”。这一年是1897年,廖仲恺20岁,何香凝19岁,他们一个非要找“大脚媳妇”,一个死活不肯缠脚,简直就是天生一对。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5)

廖仲恺与何香凝

思想同样开放前卫的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很快便情投意合,结为一对夫妻。而这段婚姻,也成为了何香凝人生道路之中的一大拐点。

加入革命,惨遭蒋介石毒手

正逢动荡年代的他们,一次次目睹中国光大民众水深火热的艰苦生活,心中不免燃起救国救民的理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廖仲恺决定前往日本深造,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廖仲恺的想法一出便立即遭到了亲人的反对,仅有何香凝始终坚定地站在他那边。为了支持廖仲恺的想法,何香凝顶住压力变卖所有的嫁妆凑齐两人的出国费用。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6)

同盟会

1903年,两人一同来到日本。在日本,夫妇俩认识了正当意气风发之时的孙中山,在他慷慨激昂的号召下,何香凝夫妇二人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而何香凝夫妇两人在东京的居所,也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通信联络站。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所有同盟会成员之中,何香凝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成员,可见巾帼不让须眉。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7)

作画之中的何香凝

与此同时,何香凝也凭借着从日本著名画家田中赖璋那里学来的画技,为革命宣传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连当时起义军军旗的设计,都出自于她的手笔。很快,何香凝夫妇就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1911年,他们还返回广州参加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25年孙中山病逝,临终前,他将妻子宋庆龄与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托付给他们。何香凝夫妇两人也没有辜负孙中山的遗志,为两党合作而努力。尤其是在接触过周恩来以后,廖仲恺对于共产党的好感愈甚。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8)

廖仲恺

然而,他的亲共态势也使得国民党之中的右派人士将其视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面对蒋介石等人的威胁打压,廖仲恺却将生死置之度外地感慨道:“无论何人反对我,我都不怕,即便打我杀我,我也在所不惜。”

孙中山逝世仅五个月之后,廖仲恺就在一次参加会议的过程之中被暗杀身亡。眼见挚爱在自己的眼前变作一具冰冷冷的尸体,何香凝却只能将他抱在怀里泣不成声。她十分清楚,杀死她丈夫的凶手,正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9)

廖仲恺被刺杀

在得知廖仲恺去世之后,周恩来第一时间亲自赶来探望,对何香凝表示关心。另一方面,在抓捕杀害廖仲恺的凶手过程中,国民党右派也故意从中作梗,找了替罪羊,将此案不了了之。失去爱人,又无力为他报仇,何香凝终于难掩心中的悲痛,泣不成声。为了替廖仲恺完成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何香凝强迫自己坚强起来,愤恨地立下誓言:

“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0)

蒋介石

两年后,蒋介石终于撕破虚伪的面具,背叛革命,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抗日时期,即便是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却仍然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继续杀害共产党人,反而对日军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何香凝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于是她早早公开声明脱离国民党,并辞去党内一切职务,在1931年加入共产党。

生同衾死同穴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1)

何香凝一家四口

加入共产党后,她立即参加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奋斗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党交代的每一个任务。与此同时,何香凝也担负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她的影响下,就连她与廖仲恺孕育的一对儿女——廖承志与廖梦醒,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2)

李少石与廖梦醒

多年来,作为好友的周恩来也对何香凝与他们的那一对儿女格外关照。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廖梦醒的丈夫李少石也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去世,周恩来悲痛欲绝,感慨道:“二十年前,你的岳父廖仲恺先生就遭到反革命的伤害,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料二十年后,同样的悲剧又再次发生。”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3)

周恩来

悲痛之余,周恩来也不忘派人查明刘少石之死的真相,并安抚廖梦醒的情绪,还协助她操办李少石的后事。由此可见,周恩来与何香凝夫妇一家有着十分深厚的革命友谊。新中国成立之后,何香凝更是身兼数职,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发光发热,面对眼前面目崭新的中国,她一度热泪盈眶道:“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廖仲恺的事业,竟然都成为了现实。

1972年,九十四岁的何香凝,因不慎跌倒摔伤入院。要知道,对于高龄老人来说,身体都十分脆弱,摔一跤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所以,这一跤摔得何香凝很快来到生命垂危之际。得知此讯,周恩来连忙前来看望。

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何香凝在1972年临终前)(14)

周恩来与何香凝

自知时日无多的何香凝,虽然知道国家的棺葬要求是火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拉着周恩来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虚弱地说道:“我和先生有约,生同衾 死同穴,我不要烧...”

这一句话,何香凝说得十分艰难。周恩来也被夫妇俩的情深意切和革命贡献所打动,于是,他热泪盈眶道:“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听完这句话,病床上的何香凝才放心地合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思念和欣慰与最心爱的人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