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民间历史小故事,比如吃馒头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了解这些民间历史小故事吧。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1)

1、吃油条是为了纪念—岳飞

为什么说吃油条是为了纪念岳飞呢?原来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岳飞被秦桧害死之后,这件事传到了民间百姓之中,人们都痛恨秦桧。一天一个卖煎饼的和卖炸丸子的一起聊天,聊到了秦桧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越聊越气愤,于是两人就用面揉成秦桧的模样还不忘在身上划了两刀,扔到了油锅里,边炸边喊:“炸油炸桧”,“炸油炸桧”。路过的百姓都来看热闹,看着看着就有人想要尝尝,慢慢就在民间传开了。于是一道美食就这样诞生了,随着时间流逝,油炸桧也被称为油条了。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2)

2、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人,被称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相传,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时,有一年冬天盛行瘟疫,百姓大受其害,张仲景看到好多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病死者无数。心疼百姓,于是他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一起煮熟,捞出剁碎,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为其取名“祛寒娇耳汤”,分发给百姓,一直从冬至吃到除夕。百姓吃下以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慢慢地就治好了冻耳。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3)

3、吃年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可能南方人知道得多一些,北方人则少一些。相传,伍子胥临死前叮嘱自己的部下,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断粮,就到城墙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粮食。伍子胥自刎之后,越王勾践围困吴国都城,城中急缺粮食,百姓无米下炊,于是想起来了伍子胥的话,在城墙下挖地三尺果然挖到了年糕,度过了难关。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就做年糕纪念伍子胥。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4)

4、吃汤圆是为了纪念—东方朔

相传汉武帝时,他的臣子中有一个特别聪明又心地善良的人叫东方朔。一次他撞见一个叫元宵的宫女想要自尽,了解后得知,因为常年深居宫中,无法和家人团聚,才想要自尽。于是东方朔就想了一个办法,让汉武帝以为正月十五那天长安会有灾难,只有家家户户吃汤圆,供奉火神,大街小巷挂灯笼,放烟火才能破解。于是汉武帝,命宫女元宵提灯开道,东方朔手捧汤圆敬奉火神。终于在东方朔的巧妙安排下,元宵一家在正月十五这天团聚了。事后东方朔又将做汤圆和挂灯消除灾难的功劳给了元宵,汉武帝一高兴将汤圆改为了“元宵”,以后年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吃元宵。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5)

5、吃涮羊肉是为了纪念—忽必烈

涮羊肉相传起源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领军远征,经过数次战斗后,人困马乏,士兵都没有精神,更别说战斗力了。于是忽必烈让部下烧火杀羊,准备吃清炖羊肉。但是探马来报,敌军追赶而来,忽必烈一边催促部队开拔,一边喊着要吃肉。此时还是生肉,煮熟肯定来不及了,厨师忽然灵机一动,飞快地切了十几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涮了涮,肉色一变赶紧放到碗中,撒上盐和葱花端给了忽必烈。忽必烈连吃几碗后,才翻身上马去应战,果然是大胜而归。庆功宴上忽必烈又点了那道羊肉片,这次也有时间了,厨师精心挑选了好肉,切成了均匀的薄片,有配了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作为蘸料。羊肉涮了之后再配上蘸料,将士们吃后赞不绝口,都说好吃,于是忽必烈为这道菜赐名涮羊肉。后来涮羊肉就一直是一道宫廷菜,到清朝光绪年间才流入民间。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6)

6、吃馒头是为了纪念—诸葛亮

据记载我们吃的馒头就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平定了南蛮后,返程途中路过泸水河,当时风急浪高,一时无法前进,问过孟获后得知是泸水中的猖神作怪,要用人头和黑牛白羊祭祀才能平息。此地的蛮族每遇此事都是这样处置的。诸葛亮认为用人头太过血腥,于是让部下宰杀牛羊,然后用面捏成人头的形状,里面塞进去牛羊肉,称为“蛮头”。用来祭祀泸水中的猖神,最后平安通过。后来诸葛亮制作的这种面食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蛮头”一词也慢慢变成了“馒头”。

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