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9月21日上午8点,江油市武都镇阳亭坝村,明利家庭农场场主郑明利又准时出现在田里。先去秋菜田安排好工人一天的分工,再去土豆地检查大棚搭建情况,随后,她又出现在水稻田,计划10月初的收割。“总共1200亩,真的太忙了,整天来回在几块田里跑,一天少说也要走十公里。”

90后、大学毕业、女生,满足这些条件的女性有不少,如果再加上熟练使用各类新式农用机械、精通水稻土豆蔬菜种植技术,这样的女性不太多。郑明利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是郑明利成为农民的第8年,从田间“小白”,再到家庭农场主,8年来,她学会了种田技术,学会了农用机械操作,学会了如何占领市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但农民这个职业仍旧不断给郑明利出着难题。

年轻人拍正能量短(奋斗者正青春)(1)

郑明利和她的土豆田 受访者供图

因天气一年损失上百万

“没关系,明年再来!”

从古至今,风调雨顺是农民最美好的期盼。但是8年来,雨水天气却是郑明利最不喜欢的天气。

武都镇阳亭坝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环绕丘陵浅山,村域内有涪江、武引河穿流而过,冲击而成的肥沃沙地尤其适合种土豆,土豆也就成了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之一。

“这样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经常突然形成小气候,例如局部短时间大风大雨。虽然现在各种种植技术先进了,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跟天气斗智斗勇。比如说因连续下雨,土豆防病不能操作,大风导致土豆藤蔓从地里翻出导致减产。”郑明利说,无法预估糟糕的天气何时结束,无法预估损失到底如何,这是每一个农民的“噩梦”。

今年5月,一场预料之外的暴雨再一次“光顾”阳亭坝村。

那天,不少来自成都、雅安等地方的客户专程到地里收土豆,“天气就像专门跟我开玩笑一样,一场暴雨突然下起来,帮忙收土豆的工人大部分年龄较大,但客户又等着拉货,提前说好的协议,改不了,更不能让土豆就在田里泡着。”郑明利说。

怎么办?只能干!

披着雨衣,穿着雨鞋,郑明利和工人们一起在田里刨土豆,好在,土豆最后收了上来,但是因为泡水裹满了泥沙,最后只能以协议价打折卖出去。

这次损失对于郑明利来说还能承受,但因天气导致的大量减产,却在去年让她损失了上百万元。

“去年年初,土豆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候,连续降雨,但是下着雨不能打,雨停了也没法打,怕马上又下雨。”让郑明利没有想到的是,不能打药还只是小问题。3月,一场大风突然袭来,200亩等待结土豆的藤蔓全部被大风从地里吹起,“虽然我们买了保险,但由于不能提供短时极端天气的证明,保险公司也无法理赔。”去年一年,郑明利的土豆田就损失了一百万。

“这样的损失对我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郑明利每天仍旧准时出现在田里,“工人们问我心里难受不难受,我当然难受,但不能不继续干。没关系嘛,我还年轻,明年又来!”

年轻人拍正能量短(奋斗者正青春)(2)

正在收获的土豆田 受访者供图

农业人才层出不穷

“我还年轻,可以追!”

决定从事农业之后,学习就是郑明利除了种植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学习种植技术、农用机械操作技术、农场运营技术。由于各种机械每年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个过程中,上学时认识的成语“学无止境”又在农业这条路上让她再次深刻领悟。

“最开始的时候,是我跟着农业专家学。”郑明利说,在成都、在江油、在广汉……这些年,哪里有农业专家组织的技术观摩会,她都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在这些会场上,往往是久经风吹日晒的农场“硬汉”们的主阵地,她这名小个子的年轻女生经常被认为是学生,是工作人员。

后来,明利家庭农场做出了名气,郑明利经常被农业专家邀请去给“硬汉”们上课,这样的“反差”,非但没有让她觉得无所适从,而让她感受到了成就和归属。

年轻人拍正能量短(奋斗者正青春)(3)

正在和工人一起收土豆的郑明利。 受访者供图

在“学无止境”这条路上,郑明利同时见证着一代代农民的变化。

2020年,郑明利前往杭州参加一场全国农业青年交流会。“我是1992年出生,觉得已经算是年轻了,会场里应该都是和我同龄的人。”但让郑明利没有想到的是,她遇到的大部分是更年轻的农业从业人员,有的留学归来,有的学历突出,毫无例外在农业领域有突出成果。这样的场景让郑明利第一次感觉“有些自卑”。

“不过没关系,我还年轻,我还可以追。”当年,郑明利成功报考西南大学农业硕士,“这段时间我不仅要忙着地里,还要忙着写论文,明年5月,我就毕业,正式成为一名专业农业人了!”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