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红伟 周红升 密城记 2022-07-06 11:48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
#心香一瓣2个
#周红伟文集2个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总第1334期 2022年7月6日
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文化研究室 主办
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
周红伟 周红升
在老家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架脚踏缝纫机。这架缝纫机有些年头了,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它是我的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
那一年,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和母亲刚结婚,父亲写了一篇小说,得了一笔稿费,为母亲购买这架缝纫机。这是上海产“蝴蝶”牌缝纫机,当时是个名牌货。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母亲小学下学后,正赶上国家大建设,需要人才支援国家各行各业。她被县里招工,进了县第二饮食劳动服务公司,主要学习理发技术。因母亲刻苦学习,勤奋上进,后被县委招待所招走,她成了贵宾服务员,主要为苏联外宾、专家提供理发服务工作。
我的母亲出身农村,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单位的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也敢于批评,无形中得罪了个别领导。为此,有些领导处处打压她,给她小鞋穿,经常找她不是。一气之下,母亲就辞职不干了,回到老家参加生产劳动,当起了新式农民。
母亲个性倔强,是个不肯屈服低头的人。在城里时,她为了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拜方妮为师,学习缝纫、剪裁技术,以使自己有立身之地。她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一手好的缝纫剪裁技术。
我的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在密县广播站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业余喜欢创作文学作品。他知道母亲学会了缝纫剪裁技术后,大喜过望,就用自己那篇在河南省文联《奔流》杂志发表中长篇小说《老乔的风流事》所得的稿费一百五、六十块钱,托人从上海给买了一台脚踏缝纫机送给母亲,作为迟到的爱情礼物。
这台缝纫机是父亲、母亲爱情的见证者。随着岁月的流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两人均已架鹤西去,但这台陈年老物,仍在诉说着父母的感人故事。
这台缝纫机不远千里,从大上海辗转落户到密县曲梁公社全庄村周洼西头我母亲居住的那个小乡村。从此,它就在这里落户,扎根。它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欢声笑语。它在我心灵手巧的母亲那里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此,母亲不分昼夜,为乡亲们剪裁、缝纫,这台缝纫机就不知疲惫地欢唱着。
一块块面料,经过母亲灵巧的双手剪裁成样,通过缝纫机一道道工序变成美观、大放、得体的各式服装。这些服装有老年人的,有小伙姑娘的,也有少年儿童的。因母亲心灵手巧,剪裁新颖,工艺精湛,深受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和小伙子的喜爱,她们经常找母亲帮忙,指导穿衣戴帽。有的人亲切喊她大姐,有的喊姑,也有喊姑奶奶的。
三里乡村的人,见证了这台缝纫机昼夜不停的欢唱,也见证了我的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这台缝纫机对我家贡献巨大,我们兄弟四人的穿戴都有它的杰作,它,犹如我们兄弟四人的老五了。它是我家的宝贝,是传家宝。
母亲十分珍惜这台缝纫机,看成是心肝宝贝,没事时勤保养,这里擦擦油,那里整整皮带轮,爱惜的很。她不让我们这些小倒蛋乱动,这是她的专用。
作者父母合影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场变故,使母亲受到了巨大打击。一次父亲下乡采访途中突得重病,不幸离世。刚强的母亲痛不欲生,她几乎爬不起来了。每当她看到那台缝纫机,不由触景生情,泪流满脸……
随着岁月流失,这台缝纫机成了老掉牙的古懂。但母亲十分珍惜它。有一次缝纫机出现一点小毛病,母亲小心翼翼地背着机头,从尚庄坐火车,到郑州找人修一修,配了一下零件,使它焕然一新。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我们准备给母亲再买一台轻便的缝纫机。但母亲不让。她说,这个用着顺手,看着舒心。我们也只好作罢。
后来,我们住到城里了。但每次回老家,母亲都要走到那台缝纫机前看一看,摸一摸。她爱不释手,看着它,使她着迷。
那台缝纫机是个老古懂,传家宝。它静静地安放在房屋的一角,见证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诉说着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