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

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游猎民族,带着远古的记忆和深深的思念,守望着鄂伦春族传统狍皮手工艺。一件皮衣,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针一线间,尽显执着的曲折历史。

生活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区的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游猎民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

鄂伦春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过着“一呀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的游猎生活。与山林为伴,与野兽为邻,创造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中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即将狩猎而来狍子剩下的狍皮做成各种服饰,御寒冬风雪,耐山林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就是鄂伦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是鄂伦春族人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用兽皮制作的衣服不仅耐磨,而且能较好地御寒,特别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皮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其中用狍皮最多。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3)

狍子又称矮鹿、野羊,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曾是鄂伦春人衣食之源。解放前,狍子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狍子的毛色和厚度会随着季节而改变,鄂伦春人就使用一年四季猎获的狍子制作服装。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4)

傻狍子

他们用夏天猎获的狍子做成夏天穿的红毛皮袄,用秋季猎获的狍子做成秋天穿的青毛皮袄,用冬季猎获的狍子做成冬天穿的大毛皮袄。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5)

狍子肉是鄂伦春人特别喜爱吃的食物,他们将狩猎而来的狍子剩下的狍皮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之中: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冬季,鄂伦春人喜欢住在镶花边的狍皮围子围成的“斜仁柱”,鄂伦春人从头到脚都穿戴兽皮的服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狍皮制作而成的。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6)

鄂伦春族在其漫长的游猎生活中,积累创造了一整套娴熟的、实用而精美的狍皮制作工艺,特别能够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鄂伦春族人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活。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不同季节穿有不同的服装,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套头皮帽、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其制作方法和选料也不同。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7)

冬季穿的皮袍,鄂伦春语“苏恩”,是用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

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红杠子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8)

用兽皮缝制衣物,首先要熟化兽皮。心灵手巧的鄂伦春妇女,凭着最原始的工具和方式,将兽皮鞣制得十分柔软洁白,而且绝对不损伤皮毛。

新鲜的狍子皮不能直接进行加工,必须在阴干之后,再挂到高处进行风干晾晒,经过这样处理的狍皮做出来的兽皮制品不容易变形,而且经久耐用,像这样风干晾晒的过程大约需要20天左右。

经过晾晒的狍皮会变得像纸板一样容易折断或破碎,制作兽皮服饰之前,先要把狍皮变软。葛长云从姑姑那里学到了一个祖传的方法,那就是用煮熟的狍子肝把它捏碎、搅拌在温水中,然后用柔软、有韧性的乌芦草蘸着狍肝水均匀地涂抹在兽皮上。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9)

往狍皮上涂抹肝水的过程,一定要均匀,尤其是一些细小的地方,要反复抹透。狍肝水的味道很难闻,不光会弥漫在空气中,还会附着在身体上,几天都难以散去,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再做兽皮活儿的主要原因。

皮子全部被蘸湿之后,小的狍皮要放在潮湿的锯末里一到两天,大的狍皮涂完狍肝水之后就可以直接卷起来。包好闷几天,使皮板变软。熟皮子时,人坐在地上,用双脚夹住皮子的一角,先用“克得热”约二尺长的弧形带锯齿刮具反复刮鞣,待皮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乌旦”,又称“茅乌克得日勒”,约二尺长的弧形钝刃刮刀刮掉,就这样反复揉刮,直至皮板柔软且富有弹性为止。然后,几个人围成一圈,将柔软的皮张撑开置于文火上方,一边借文火温烤一边均力拉抻,皮张就变得很平展,适于剪裁了。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0)

熟皮子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整个兽皮手工制作过程中是最累的。鄂伦春人熟皮子用的工具,和镰刀头形状很相似,目的是清除狍皮上的肉质和残渣,再拿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

在熟皮子的过程中,最难的是用两只脚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后双手配合做类似划桨的动作,因为皮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所以操作起来非常难。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1)

熟皮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一边熟一边拽,因为狍皮跟普通的布不同,有很大的弹性,如果用力不均,皮子容易出现膨胀、不平整的现象。

通常皮子熟到干净柔软的程度,就可以准备剪裁和制作了。

缝制衣物的针最初是骨和木制的,将狍子的小腿骨加工成细骨签,再在石头上磨成骨针,据说用落叶松的心木做成的针比骨针还硬。缝制厚皮衣物时,比如上鞋底,骨针和木针都扎不透,就截下狍角的一个叉,在石头上磨成尖角锥,缝厚皮子或上鞋底时先锥再缝就容易了。

兽皮服装必须用兽筋线缝纫,即使衣物破损筋线也不会断。方法是:把晾干了的狍、鹿的筋,用木棰砸成绵软的纤维,再搓成细线就可以使用了。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2)

做狍子皮衣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动物的筋搓成缝衣服的线,首先是将狍子或者驼鹿的筋疏散开,再把它们放在湿润的木屑中,这样处理过之后,干燥脆硬的筋就会变得柔软有弹性。搓线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利用皮肤的阻力,将狍筋搓成线。

用狍筋线缝制的皮衣经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连接的地方也不会开线。先按纤维的走向,将柔软湿润的狍筋撕开,越细越好,撕好的狍筋沾湿后就可以放在小腿上搓了。

搓线时,需要向一个方向用力,反复几次一根线就搓成了。大概要用两只狍子的筋,才能做一件狍皮衣、一个套裤。这是慢活,得细细地搓、慢慢地搓。

准备好足够的线以后,开始给狍皮衣打样。她找来一张纸,在上面画好要剪下来的形状,然后用针固定在皮子上。实际上,最早鄂伦春人不用事先打样,而是直接剪裁,如果是手艺不够精到,就有可能将皮子剪坏。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3)

狍皮衣要进行缝制了,根据皮子具有弹性的特征,在缝制过程种要特别注意力度,两只手互相配合,一边缝一边留意两块皮子是否完整的拼接上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缝的过程中不要让皮子之间留有缝隙,否则拼接之处就容易被刮开。用狍筋线缝,缝上之后线露不出来,要是用普通的线缝就不行。

顶针也是用兽骨制作的。鄂伦春族妇女缝制衣服时是将顶针戴在食指上,拉线的时候针尖朝自己,为的是避免扎到别人,尤其是在身边玩耍的孩子。从通商交换以后,开始用钢针,用铜顶针缝制兽皮衣物。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4)

皮衣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论男式还是女式皮袍的拼接处都是错开的,给人感觉是缝的时候对称关系没有找好。但实际上这是鄂伦春狍皮制品中最花心思的地方,因为狍皮制品最重要的是结实耐用,将拼接点由一个变成两个会更结实,即使被树枝刮到也不会撕破。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5)

鄂伦春人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的服装,其制作方法和选料也不同。

冬季穿的皮袍,用冬季绒毛狍皮缝制,鄂伦春语叫“苏温”,男式皮袍叫“尼日来苏温”,是用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多为右衽长袍,前后开衩,便于骑马,颜色为狍皮本色,婚礼服喜欢用朽木烟熏成黄色,或者用朽木、黄玻璃木内皮煮成黄水,将皮板染成黄色。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6)

女式皮袍叫“阿系苏温”,式样与男袍基本相同,只是没有前后开衩,开衩在两边,更贴身一些,装饰要比男袍漂亮得多,领口、袖口和襟边均以它色薄皮镶一宽边,宽边外围辅之黑色细边。镶黑边、滚黑细边的皮子选取狍子的肚皮薄皮,熟软去毛,用水冬瓜或稠李子木取料水煮,并放入适量黑矾,染成的黑薄皮,黑色纯正,不易退色。制作精美的皮坎肩“额拉格布其”也是狍皮制作的。女皮袍和坎肩,宽、细边之间衬以艳丽的彩线绣,绣着各种花纹。尤其开衩处的多种花纹图形,既起到上马时不被拽裂的加固实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越来越强烈的审美追求,具有了越来越精湛的装饰艺术效果。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7)

夏季的衣服是用用夏季猎取的狍皮做的皮为沙毛,呈红色,俗称“红杠子”,皮薄、毛短,鄂伦春语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样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选用的皮张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皮裤是用冬季狍皮制作,两三张狍皮做一条裤。过去无论男女均有穿套裤的习惯,做一件套裤需一大张或两小张狍皮,套裤无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拴在裤带上,穿上套裤干活不易把裤子磨坏。

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用其做的春秋服装鄂伦春语称“古拉米”,毛朝外翻穿,既可防雨,又是极好的狩猎伪装。布匹传入以后,夏季男女都穿布袍,装饰呈多样化。

男子穿的狍皮短裤,裤腿过膝,后来改穿长裤。出猎时裤子上面还要穿短毛狍皮套裤“啊拉木西”、“阿木苏”,两条裤腿是单独的,各有皮绳系连,基本是用夏天的狍皮缝制而成的。妇女的裤子样式比较独特,比男裤瘦些,长至脚面,腰两侧有开衩,前面有肚兜,肚兜顶端钉皮条,系在脖子上,既保暖又便于骑马,可以护住前心,讲究的人还在裤子两侧和裤脚处绣上花边图案。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8)

绒毛狍皮被子“乌如达、格尤千色乌拉”,分为用筋线抽成本色镶嵌图形和它色镶嵌云纹图形两种,既保暖又美观。“奥沙师克吐恩”是狍腿皮拼对缝制的镶边皮褥子,样式极其别致,也可用其它兽腿皮制作。“乌鲁克布吐恩”是用狍、鹿脊背上的皮制作的皮门帘,冬天挂在门口御寒。冬天围“斜仁柱”的狍皮围子和其它兽皮围子“额尔顿”,顶端和下部四周均镶嵌以云纹为主的各种花边图案。“卡皮参卡皮”是用狍腿皮、獾子皮、小野猪皮制作的挎包和皮箱,也可用黑、白、褐等颜色的皮子对出各种花纹来制作。“乌鲁呼参”用狍腿皮制成的可扎口的烟口袋,上面绣着花,出猎时别在腰带上。有的皮口袋“乌塔汉”、“蒙格力”也用狍腿皮来制作。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19)

鄂伦春人冬季穿的鞋都是用兽腿皮拼缝的,“奇哈密”是一种短皮靴,用砸软的皮、狍脖皮或野猪皮做靴底,用熟化的狍腿皮拼缝成靴靿,呈浅黄色,前尖有均匀的皱褶,稍微上翘,非常别致。用冬季绒毛狍皮做成袜子“刀不吐温”与“奇哈密”配套冬天穿用,底夹层塞层乌拉草,暖和跟脚,踩在雪地上没有声响,备受猎民喜爱。“奥劳气”是一种传统短皮靴,用熟化的 皮或公狍脖皮做靴底,用3~4层棉布做靴靿,靿至小腿。夏天男女都穿这种靴鞋,布靿可以镶边,可以装饰各种图案花纹,深受妇女喜爱。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0)

鄂伦春人的手套也是别具一格的。猎人在严寒中处理猎物手容易冻坏,鄂伦春族妇女就创造出既暖又方便的带靿镶图案的冬季绒毛狍皮二指手套,称为“考豪烙”、“哇尔格依”,分拇指和四指两部分,用狍肚狍皮做靿,靿长至肘,戴时用皮条系在衣袖上,掌面腕部留一横缝口,处理猎物时,手可以从缝口中伸出,手套仍然护在手背上,为了起到美观和加固作用,还用染成黑色的皮子剪成云卷纹等图案镶在拇指上以及拇指和四指之间。还有一种五指手套“仨尔巴赫依”,用初秋刚长出绒毛的狍皮经过熟化,皮板柔软颜色洁白,用其做成五指手套,手套背面绣出花、云纹等图案,在手套腕部套口处,间隔三四厘米镶饰两道珍贵皮毛,间隔处绣几何图形,更加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独具风格的狍皮手套,既保暖实用,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姑娘们常以此物赠送恋人。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1)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

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鄂伦春人不论男女,皮袍的样式基本相同,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皮袍上的装饰简单、大方。为了美观和耐用,袖口和袍边都镶着薄薄的皮子,细细密密地绗得平展硬挺,有的衣领上会缝猞猁皮或是狐狸皮。女式服装除了镶边外,还装饰有美丽的花纹图案。鄂伦春服饰最常见的是尖顶的云形花纹,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2)

鄂伦春族的狍头帽,鄂语“灭塔哈”,可谓是独具匠心,聪明智慧的鄂伦春族妇女,将狍子头颅剔除骨肉,顶部不但完整的保留着双耳双角,而且在原来的眼眶处用黑白两色皮子镶补,绣制出乌黑明亮的眼珠。下部镶一圈皮毛,平时翻卷在上边作帽檐,冷时放下来护住耳朵。这种形象逼真的狍头帽,戴在顽童头上俨然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狍子。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3)

“双耳挺然,如人生角”,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不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猎时的伪装。这些装饰都与鄂伦春人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喜爱有关。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4)

狍皮被 鄂语“乌鲁达”,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猎露宿野外,钻进“乌鲁达”,不畏风雪。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5)

生活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千百年如一日地过着游猎生活,创造了较高的北方狩猎文化,兽皮为衣的服饰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此外,民族刺绣、补绣及剪皮等装饰艺术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毛皮服饰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总之,狍皮制品是鄂伦春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品。这种习俗发源很早,是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一种文化。狍皮制作技艺及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反映出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思想,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反映了鄂伦春人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狍皮制作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在消亡。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6)

20世纪90年代初,各级政府在鄂伦春族内施行“禁止猎业”、“禁猎转产”的政策。在维护生态平衡,拯救濒危的野生动物的同时,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艺也随之濒临失传。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等文化精髓处于濒危状态,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鄂伦春民精通民族语言越来减少,传统民俗、技艺后继乏人。在民族文化逐步走向消失的严峻现实面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

阅读:

鄂伦春人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分支里面是极其弱小的,但弱小,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不计,我想他们能够延续繁衍至今,生存的法宝,似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弱小。在其他强大的部落眼里,他们只有几千人的部族数量,似乎是那么不堪一击,是那么的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把她们当成威胁,当成敌人。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7)

但是与社会因素相比,残酷严苛的自然生存条件,才是鄂伦春人最大的挑战,丛林法则可不管你是何许人也,只有适者生存,所以鄂伦春人就必须练就丛林人所需要的一切本领,只有最彪悍勇猛的猎手才可能生存下去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8)

鄂伦春族是大兴安岭的狩猎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自己在林区的生存息息相关。

鄂伦春人对“低拉恰”(太阳神)非常崇拜。太阳给人类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人们就不能生存,因此每年初一要向太阳跪拜;人们遇到困难时,要向太阳祷告;发生日蚀时,认为是天狗在吃它,用敲铜盆来解救。

鄂伦春人也崇拜“别亚”(月亮神),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拜月亮,如果数日打不到野兽,要在露天放一个清洁的桦树盆,人们在盆旁向月亮叩头,祈求月亮让他们打到猎物,第二天盆里有什么兽毛,就会猎取到什么野兽。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29)

他们对“奥伦”(星星神)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认为她们是由七姊妹组成,很像她们的高脚仓房,因此称之为“奥伦博如坎”,即主管仓房的女神,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初一都要对这仓房烧七柱香来供奉。鄂伦春人对风、雨、雷、电和彩虹感到神秘莫测。认为冲犯风神会得疯病,雷鸣是雷神在发怒,雨是龙在空中喷洒下来的,雨后彩虹是天和地连接起来的。

鄂伦春人认为“白纳查”(山神)统治着崇山峻岭及山中的动植物。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选一株高大的树,砍下一块树皮,画一个脸形,每次路过此处,都向其叩拜,求它保佑多打野兽。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30)

鄂伦春人认为熊同他们有某种亲缘关系。他们看到熊的某些动作很像人。如熊能坐在那里用前爪进食,能用后腿直立走路,还会用前肢做眼罩窥视前方。同时,鄂伦春人还认为熊是由人变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中年妇女,右手腕戴着红手镯,到山里采集,由于天黑迷失了方向,长期在深山里漂泊,后来变成了熊。几年后的一天,她丈夫到该地打猎,猎到一只熊,在剥皮时,猎刀在右前腿上怎样也插不进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妻子腕上的手镯。

貂皮发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31)

熊神

由于认为熊同他们有血缘关系,所以不敢直呼其“底力坎”(熊),而是称雄熊为祖父、舅父,称母熊为祖母。猎到熊时说“可怜我了”;打死熊时说“成了”或“睡了”。忌讳说“打到”或“打死”。过去打到熊,要把它抬回来,抬的途中,要像死了长辈一样边走边哭。

快到“乌力楞”时,猎人要学乌鸦的叫声,“乌力楞”中的人一听此声,就知道打到熊了,也要学乌鸦叫声迎取被猎取的熊。捕到熊以后,一般都由全“乌力楞”的人共同消费。把肉煮熟切成小块,拌上熊脑浆和熬好的熊油,由全“乌力楞”的人围坐在“仙仁柱”前一起来吃。边吃边发出乌鸦“嘎嘎”的叫声,暗示乌鸦在吃它的肉。吃完后,熊骨要搜集到一起进行风葬。

马都要吃肉的彪悍民族

勇猛的猎手就离不开优秀的猎马,但是鄂伦春人最初并没有马匹,而是使用驯鹿,就像圣诞老人,只不过圣诞老人每年只出门一次,而且还不打猎,送完快递就回家歇长假了。但鄂伦春人却是需要用驯鹿满足所有一切劳动,生产,交通等工作,所以在明王朝时期才会得到“使鹿部”这个荣誉称号。

清朝初年鄂伦春人开始驯养索伦马,并将彪悍的性格融入到了驯养马匹的技术当中,把猎马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鄂伦春人的马都是散养,基本上往山坡上一撒就不管了,是标准的“溜达马”,但是主人一定要时长不短的给它们喂点盐,据说这样马不容易生病,而且马有了吃盐的习惯,就不会跑的离主人家太远,一叫就会回来的。冬春两季草料不多,主人还会经常对偏爱的猎马开小灶,给它们喂些新鲜的兽肉补充体力,即使在夏天草量充沛时,主人也会在草料里加些狍子肉干或大马哈鱼以资奖励。如此看来,一个连马都要吃肉的彪悍民族,想不称霸丛林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