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谷里,溪流、石卵、蝌蚪,那是不懂发愁的春天,我们毫不犹豫,去寻找那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这是作家严文井回顾1938年春天的经历时,在札记中所写下的诗句。

诗中描述的“那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正是当时万千有志青年心目中的“圣地”延安

据统计,那个时期前往延安的青年大约有4万人,其中70%为知识青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从海外归来。他们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有漫画家、作家、音乐家、科学家、医生等等。

为什么这些身份迥异的青年非去延安不可?一名讽刺漫画家如何矢志报国?一名生物化学家因何从德国立刻赶回中国,甚至不惜拒绝他曾获诺奖的老师?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1)

延安

“我不愿做亡国奴”

前往延安的4万名青年中,有一名“叛逆”的漫画家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2)

青年华君武(1938年)

1938年,23岁的华君武是上海一家银行的职员。工作之余,他还是位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3)

《看杀头》华君武

凭借《一二九》、《看杀头》等大场面漫画,他在上海漫画界独树一帜。

七七事变发生后,华君武面对动荡的时局感到有心无力。

他晚年在回忆录《漫画一生》中写道:“我不愿做亡国奴,我仇恨在上海租界里横行霸道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我讨厌杭州、苏州日本领事馆,和上海黄浦江上日本军舰上的太阳旗,我也讨厌国民党大小官僚的贪污、腐化,嫖妓纳妾。”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4)

《漫画一生》华君武

1938年8月的一天,华君武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被引爆。

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郑化改:“有一次老板就狠批下边一个小职员,华君武看不过,就觉得太不讲理了,跟他当面就吵起来了,把他憋了好几年的火全在这一次发了。这一发就闹僵了,华君武干脆一甩门,走了,不来上班了。”

正当丢了工作的华君武不知何去何从,他的好朋友,时任《西风》杂志主编的黄嘉音给他了一本书,就是这本书彻底点醒了他

它正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5)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华君武《漫画一生》节选:“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一块地方——陕北,那是跟我所厌恶的国民党统治区和丑恶的十里洋场完全不同的一块净土,那边空气新鲜,人和人关系是平等的,呼吸是自由的。”

到延安去!

华君武心意已决,毅然启程。临行前他特别嘱咐好友黄嘉音,等过后再把自己去延安的事告诉母亲,免得她惦念……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6)

华君武与母亲

“一位大科学家来到了延安”

1937年宛平城的枪声传到了千里之外,身在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陈康白决定立刻回国。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7)

陈康白与杨慎宜新婚时合影

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将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还会受到毛泽东、张闻天、李富春等领导人的格外关注,并且成为后来自然科学院的缔造者之一、自然科学院的第三任院长。

陈康白之子陈晓阳:“当时毛主席跟他谈了一次话,说我们现在一个战士一个月就1块5津贴,它能养一个战士。我给你2万块钱,你看你能干什么。当时他觉得挺感动的。这么困难的情况下,用这么多钱来支持科学事业,觉得自己应该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8)

陈康白(左三)与林伯渠(右一)等

勘查自然科学院校址

时间拨回7年前,1930年,陈康白27岁,因出色的学术能力,被北京大学理学院聘请为研究员。

在北大工作期间,陈康白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很快引起一位外国人的关注。他就是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温道斯。

通过考试,陈康白获得了公费留学德国的资格。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他很快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院长温道斯更是对他大加赏识。

1935年年末,陈康白迎来了在德国最幸福的日子。夫人杨慎宜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夫妻二人得以团聚。第二年10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初为人父的陈康白格外高兴,他用相机记录下一家人的生活。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9)

陈康白全家福(1936年 哥廷根公寓)

院长温道斯得知陈康白要回国的消息后极力挽留

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馆馆长杨义:“他说给了你这么好的条件,你如果一定要回国,你可能这个专业就做不了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如果留在这里,可以让你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康白还是谢绝了老师再三的挽留。”

1937年7月下旬,陈康白一家人带着成包的专业书籍和实验器材,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经过半个月的海上颠簸,回到祖国。

在办理入境手续时,他的试验设备被全部没收,只剩下了藏在口袋里的测距仪和秒表。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10)

陈康白使用过的地图测距仪

1937年年底,陈康白顺利到达延安,他曾这样感慨:“背父母,弃妻子,悲歌惊扰,击楫渡江。及到陕北,一切文明华物,声光电化,不复触目,物贸环境,绝然两样世界。”

陈康白孙女陈梅:“1937年底,爷爷到了延安之后,前两年还和家里边有联系。到了1939年,国民党知道爷爷到了延安之后,就对他的书信和家里人开始监察了,非常危险,还威胁。奶奶就告诉爷爷,说不要再来信了,不要联系了,否则家里人的安全都要受到威胁,这样就太不好了,你就安安心心在延安参加革命吧。”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11)

延安城南门

“到延安去”,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这股浪潮下,这些知识青年们出于何种原因,做出怎样抉择,又遭遇了哪些经历?

敬请观看凤凰大视野

《不懂发愁的春天——知识青年的延安之路

30年代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12)

编辑:王鼎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