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风究竟是什么风?牟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娘气之风会不会被炮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娘气之风会不会被炮轰(娘炮风究竟是什么风)

娘气之风会不会被炮轰

娘炮风究竟是什么风?

牟林

2018/9/8

最近,“娘炮”在网上炒得火热。新华网和人民日报都加入了,把关于娘炮的论战推向了高潮。娘炮酿成一股“娘炮风(网上风暴式的吐槽娘炮)”。

娘炮,不是过去说的小白脸、奶油小生和时下流行的小鲜肉。说小白脸、奶油小生和小鲜肉,调侃的成份较多,中性略带贬义,泛指漂亮的年轻男性,尤其指青年男性演员,隐隐地也有批评导演选择演员过于看重外表而显得肤浅的意思。娘炮是指个别年青男性从内到外刻意地使自己具备过于女性化的特征,为此涂脂抹粉、矫揉造作,模仿出现代女性都不太愿意表现的柔弱情态,让人感觉“美”里透出的一种“丑”来,不由自主地恶心(就是女性,过分矫揉造作也会使人恶心的)。这和男演员扮女性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生活中的梅兰芳充满阳刚之气,没有半点的女儿情态。

由娘炮不由得想起人妖。既然觉得娘炮不美反丑,为什么有人专门去欣赏人妖呢?看是不是以下原因:第一,只有个别国家允许有人妖存在,说明人妖也不是人类普遍接受的一种社会现象。第二,欣赏人妖者部分出于好奇,部分也可能出于一种非常态的性心理暂时需求,而且人们是在特定地点去观看人妖表演,在生活中和媒体上并不常见,就算恶心也就那么一会儿,看过了也是算了。第三,做人妖的人是把人妖当成职业,当成一种生存手段,观看的人即便也有感到恶心的,这恶心可以被一种同情、谅解和理解的心理所消解。娘炮和人妖不同,他们不是因为职业需要,或许也是他们某种非常态的心理需要,比如性意识或性取向发生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媒体都可能看到他们,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可能,这种恶心就出现一种“随时感”,所以特别让部分人不舒服。有些媒体专门为娘炮搭台唱戏,又加剧了一些人对娘炮的反感。据说这次娘炮风就是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引发的。可惜我错过了,网上居然没搜到。只好看了一些文字的报道,也顺带看了网友们的口水仗。“第一课”邀请了几个被指为“娘炮”的青年男性。这立刻引发了人们对“第一课”设计者的价值取向的关注。我在想,即便过去有些媒体热衷于为娘炮露脸创造机会,人们也只是有些微词,并没有形成所谓娘炮风。看来娘炮风的吹起和“第一课”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股娘炮风本质上不是对娘炮本身的关注,而是对“中国教育何处去?”的关注,它反映出人们对当下中国教育的价值引导的“早已不满”和广泛质疑。这次娘炮风实际上是一股“教育反思之风”。这股风针对是央视即央视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

诚然, 不必要担心几个娘炮式青年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负面效应,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如此脆弱,我们完全可以在“多元化” 的名义下包容他们,就如当初包容喇叭裤一样。就算个别媒体在娱乐节目中让娘炮们搔首弄姿,也可以解释成“剧情”的需要,不过引来一些微词罢了。但是,把他们凸显在教育专题节目“开学第一课”中,那就等于反映的就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而是主流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动向”,这就不同寻常了。所以,这股风是一种正能量的风,娘炮只是个引子罢了。

最近些年,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方向质疑不断。比如教育的严重功利化现象,中小学教科书的虚无历史的现象,比如教师的教育难现象(和警察执法难类似的老师教育难)......

其实,基础教育中男孩们的中性化和女性化现象早已引起了一些教育界人士的注意。就其原因大致有: 第一,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缺失; 第二,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男性教师数量的减少。第三,男孩子成长需要的教育活动开展难(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设计); 第四,社会舆论界的负能量的价值引导,比如无底线的娱乐化英雄人物、男性反串等满足庸俗需求的节目; 第五,长期的和平环境带来的“和平病(靡靡之音风靡娱乐界)”以极致奢华和过度精致为美。娘炮出现在教育专题节目中,表明现在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反思基础教育领域中男孩女性化现象甚至还在倡导,这就引起了不仅是业内专家的担忧而是广大民众的担忧了。

那么娘炮出现在“开学第一课”究竟对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呢? 进一步说男性的女性化现象究竟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给社会一个科学的完满的回答,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无所作为甚至任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