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古籍中也作红、江。卜辞中记载得不是太清晰,但确有鸿方存在。商代鸿族可能来自上古帝鸿氏,也叫帝江氏,与黄帝同时代,《山海经》中说帝鸿氏出自帝俊,帝俊为传说中的上古天帝。今河南禹州市境内有大鸿寨,传说为帝鸿氏安民扎寨的地方,有可能为早期的鸿族部落。卜辞中出现的鸿方离殷王畿不远,是商王朝的一块后花园,其地理位置不确,根据卜辞:“癸丑王卜,在商贞,今日步于亳,亡灾。”、“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步于鸿,亡灾。”、“乙卯王卜,在鸿贞,今日步于彻,亡灾。”这组卜辞记录了商王的一次多地大巡游,从王畿“商”出发,临时贞问出行亳地的吉凶情况,接着在亳地贞问去往下一站鸿地,到达鸿地后,又在鸿地贞问前往彻地是否顺利。组卜中出现了商、亳、鸿、彻四个地名,关于这四地的地望方家历来众说纷纭。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认为商即商丘,亳在山东曹县,鸿即古籍所说的“鸿口”。《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鸿口,当时属宋邑,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以东、虞城县西北一带,古有鸿口亭,巡游过程为由南下向北上。此说商代鸿方位于殷南。

商朝时的鄂国,族人以鸿鸟为图腾(1)

而陈絜《卜辞京、鸿地望与先秦齐鲁交通》则认为“亳”即为“京”,在今山东平阴、肥城一带;鸿,即为古籍中的地名“红”,并且指出从亳(京)到鸿只要一天的行程。《左传·昭公八年》记载:“秋,大蒐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蒐是一种检军之礼。意思是,秋季,鲁国出动一千辆兵车在红地进行军队大检阅,从根牟国到宋、卫边界。这是当时诸侯国向邻国炫耀国力的方式。那么“红”在哪里?红地又有两种说法,杜预注安徽萧县以西有红亭,而南北朝时刘昭注:红亭在泰山郡奉高县西北。奉高县,即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春秋时属鲁国。

如果此说不误,那么商代鸿国就在殷东,而不是殷南。但是“红”字不见甲骨文,是个后起字,“鸿”、“红”从工,工字得声,两则当有一定渊源。笔者认同《商代地理与方国》的说法,商代鸿国应该在河南虞城县西北一带,即古鸿口亭。而萧县之红亭、山东泰安之红亭可能都跟后世族迁演变有关。

商朝时的鄂国,族人以鸿鸟为图腾(2)

“鸿”的甲骨文带“隹”,据说是一种类似天鹅或鸿雁的长颈水鸟,体形比一般鸟类较大,但性情又比大型猛禽温和,习惯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带。它是一种候鸟,需要南北迁徙,迁徙是有目的地的,因而“鸿”字常用来代指成功和好运,比如古籍中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成语“鸿运当头”等等。此外我们都听说过春秋江国,此江国(河南正阳县东南一带)与商代的鸿(红)国可能存在承续关系,鸿字本就从江从鸟,何光岳认为: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鸿,卜辞有国名“鸿”,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此说可信,早期鸿地应该多有这种水鸟,族人与鸿鸟为伴,并以此为崇拜对象,寄予美好愿望。

商朝时的鄂国,族人以鸿鸟为图腾(3)

鸿的甲骨文

鸿国是商的附属国,商王经常要去鸿地巡视,据卜辞得知,这一带多为商王的田猎区,鸿地当也包括其中。况且鸿地多有沼泽湖泊,水草丛生,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这里广辟农田自是正常不过。鸿方在卜辞中记载较少,商代晚期鸿方去向不明,以下推测仅供参考:商末或周初时鸿(红)方在社会动荡中遭到重创,致族系四分五裂,于是一支在春秋时迁徙到泰安市境内演变成了“红”,一支迁徙到了安徽萧县之红亭,另一支则南迁到河南正阳县淮水北岸一带继续国祚,国号改为“江”,即为春秋江国。

文/堰风

殷商古国——高国,最早的一支高族,名副其实的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