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陈、崔、马、闫、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豫剧“六大名旦”,其表演艺术成就斐然,其门人弟子广布梨园。六大名旦在当今豫剧界,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讲一讲六大名旦的故事。

写在前面:本文篇幅较长,故事线复杂,但大致按时间顺序做了梳理,欢迎品读与转发。

前文豫剧故事:“六大名旦”往事追忆(上篇)已经通过故事从头起名角初长成抗战风云涌三个章节,讲述了六位艺术家的早年故事。至1945年前后,六位老艺术家已经全部成名。当然由于年龄的不同,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阶段,27岁的陈素真已然是“豫剧皇后”“梆子戏大王”如日中天,而16岁的桑振君,这时候尚属新锐。

六人在此前以及后期的一段时期里,曾有过不同程度的交集。比如陈常崔同在陕西西安,闫马桑同演安徽界首。崔拜陈为师,马呼阎为姐。有资料表明,常香玉、崔兰田早年曾同台演戏;更有,常、马同台过《桃花庵》,阎、马同台《打金枝》,马、桑同台过《蝴蝶杯·投衙》。戏曲这个神奇的纽带,将六位大师原本不同的命运,悄悄系了起来。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1)

崔兰田、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


第四部分 历史的洪流

1945年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几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又各自分开了。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称香玉剧社,教学与演出兼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以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这一壮举使得她成为新时期的典型,被誉为“爱国艺人”。1952年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中,文艺界的两名代表便是梅兰芳与常香玉。1953年她率队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6年各大国营戏曲院团成立,常香玉任河南豫剧院院长这一时期,她的部分代表作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其中包括《花木兰》《人欢马叫》。特殊时期,常香玉被批判为“戏霸”“反动戏剧权威”而受批斗,曾到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劳动。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2)

常香玉在朝鲜慰问演出

1953年,陈素真在兰州组建“素真豫剧剧团”,因得罪当地领导,还出现了一次批斗风波。1956年底,陈素真加入到河北省豫剧团,成了该剧团的台柱子。1958年,陈素真被调往邯郸戏曲学校任教,1962年,又调入天津市豫剧团,并多次随团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特殊时期,陈素真受到迫害,被迫离开了舞台。

1945年,马金凤参加周海水在郑州五虎庙重组的班社班。1947年,随班社离开郑州到安徽蚌埠演出。1948年在蚌埠加入当地组建的正规剧团,后到南京治嗓子,迎来解放。1950年她参加了在安徽界首成立的中原豫剧团,后转为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元旦在上海演出时,马金凤结识梅兰芳。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实际上是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1956年各大国营戏曲院团成立,马金凤任洛阳市豫剧团团长这一时期,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拍摄成电影艺术片。特殊时期,马金凤作为受到批判,下放劳动改造。

1950年,崔兰田在西安筹资成立剧团,取名为“兰光剧社”,许多名演员纷纷加盟。其阵容之强大,为西安各豫剧团之翘楚。1951年,崔兰田率团到郑州、新乡、安阳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安阳市盛情邀请下,崔兰田和她的剧团留在了安阳。从此,她长期担任安阳豫剧团团长和戏校校长。特殊时期崔兰田在安阳游街受批斗,有文章回忆称,群众出来“像过年看热闹一样”,要“一睹大师风采”。

1951年,阎立品成立“立品剧社”。1953年,应邀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剧团,曾赶南京、上海等地演出。1954年初,梅兰芳收阎立品和新凤霞为弟子,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1955年,阎立品由商丘调往洛阳市豫剧二团。1957年被错划右派,直到1958年调往信阳地区豫剧团后方恢复演出。特殊时期她又遭受迫害,十几年间无法登台演出。

195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桑振君,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新的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曾和常香玉同时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这时期,桑振君有较长的时间在西华县生活和演出。一曲《白莲花》唱火了沙河南北、颍水两岸,桑振君成了逍遥父老的光荣,成了沙颍儿女的骄傲。1962年,桑振君到河北邯郸戏曲学校,接替了陈素真。无处不惊喜,在邯郸戏校这个地方,桑振君与陈素真竟以这样的形式有了交集。特殊时期,桑振君深受迫害,被迫离开了她所挚爱的豫剧舞台和教学讲台。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3)

桑振君、马金凤

这里再谈一下另两位昔日坤伶。

抗战胜利后,杨金玉、马双枝夫妇返回河南,在许昌、开封一带演出,并在长垣王世禄科班担任教师。1951年,应邀到西安市民众剧团担任主演,已届中年的马双枝再次叱咤西北舞台。1957年,在河南省戏曲学校表演系任教。马双枝在特殊时期遭受迫害,下放到西华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10月平反后她重返西安,退休养老。于1980年病逝,享年69岁。

而饱经沧桑的司凤英,1953年担任范县光明豫剧社主演,1959年调山东聊城艺术专科学校任戏剧班教师。1961年秋艺校停办后,她先后任聊城专区、莘县剧团辅导员。司凤英淡出梨园视野数十年,于 1980年6月病世,享年63岁。


第五部分 改革春风劲

1979年改革开放,戏曲界也为之一振。诸多老艺术家重回舞台,此时他们已是年过半百之人。

1980年3月,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在郑州举行。就是在这次著名集会上,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表演了经典剧目,确立了“五大名旦”的地位。也是从此时开始,流派之说愈演愈烈。当年桑振君也是收到邀请参加这次汇演的,因故耽误了没有去。一直到2000年,豫剧界又有了“六大名旦”的说法,也就是常、陈、崔、马、阎、桑。

1980年代,是戏曲艺术的又一个春天,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豫剧电影艺术片。但是,“六大名旦”中的陈、崔、阎、桑都因为已过盛年,遗憾错失了这一机遇,留下的影视资料很少甚至没有。他们更多的是退居幕后,培育新人。1979年前后,香港与河南合拍豫剧艺术片《包青天》时,曾找到崔兰田主演秦香莲的角色,但她以年龄原因推荐了弟子张宝英,并在拍摄时给予了悉心指导。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4)

崔兰田指导张宝英录制《包青天》

这一时期的常香玉,也有一些舞台剧制成了录像,比如《断桥》《拷红》。除此之外,常香玉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1987年,她自筹基金设立了“香玉杯”艺术奖,用于奖掖地方戏优秀青年演员。

1994年3月,陈素真病逝于郑州,享年76岁。

1996年8月,阎立品病逝于封丘,享年75岁。

2003年4月,崔兰田病逝于安阳,享年77岁。

2004年6月,常香玉病逝于郑州,享年81岁。

2004年7月,桑振君病逝于邯郸,享年75岁。

六人中,马金凤一枝独秀,改革开放以后长期活跃在舞台上。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她的代表作《花枪缘》拍成电影,1986年香港电影公司又将她的代表作《七奶奶》拍成电影。此外,还有《穆桂英挂帅》《杨八姐游春》等多部舞台戏的录像版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1990年代她访问港澳台并登台献艺。马金凤年过花甲还能在舞台上挥斥方遒,第一得益于她身体健康,第二得益于她的行当和嗓音条件更有利于保持艺术长青。她老人家在耄耋之年还能登台,舞台生涯远远长过其他五位,其中自然是有缘故的。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5)

马金凤代表作《花枪缘》

因此,对于当今四十岁以内的新生代而言,“六大名旦”中最最耳熟能详的,无非常、马两人而已。这当然不是说其他名家艺术水准如何,只是因为历史条件的原因,她们音像资料不足、传唱受到限制。从这个角度讲,马双枝、司凤英这些昔日名家,不但没有影像资料,连名字都快要被忽略了,与陈崔阎桑相比岂不是更可惜吗?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6)

1980年的马兰香、崔兰田、阎立品、李兰菊


第六部分 后记

行文至此,关于“六大名旦”是如何成型的,这前前后后的故事已经比较清楚了。

毋庸置疑,这六人都是优秀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而且都是有传奇人生的大师级人物。

第一,在豫剧舞台上允许有女性担当“头牌”主演以后,她们年少成名,但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旦角代表性人物。30年代是陈素真的时代,40到50年代是陈、常、崔、马、阎、桑等各门各派群芳争艳的时刻,50到60年代是常香玉的时代,而80年代则是属于马金凤的年代。第二,她们提携后进,培桃育李,既是艺术家,又是教育家。她们的门生已经是当代豫剧的重要有生力量。

1980年流派汇演时,“常陈崔马闫桑”这个排名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名义上是按音序排列,但或多或少会有现实因素的考量,也就是说,从当时当刻的眼光来判定,无论从舞台生命和群众影响力来比较,常香玉先生来扛大旗是合适的。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7)

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常香玉和张新芳、申凤梅在一起

但是,诡异的事情在后面,“六大名旦”这个说法被某些不明底细的人,要么是教条式地框定,要么是无底线地曲解,并衍生了一些无聊的口水。

  1. 排序问题。我认为,“常陈崔马闫桑”是1980年形成的,那么这个排序就只适用于当时,再严格一点只适用于那次汇演。当时情境,常在前是合适的,毕竟陈素真大师已经不怎么演出了。但放到历史长河中,陈的地位显然力压其他人。今时今日,影响力大的恐怕又要推马、常两人。在不同的语境下面,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排序。不要搞成梁山泊排座次,谁是宋江谁是卢俊义,非要搞得你死我活就不对了。艺术的事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霸王硬上弓”一样的排名徒增恶感。
  2. 人选问题。用1980年一次汇演的邀请人员,来确定“几大名旦”,来了就算,不来就不算,难道不够荒唐吗?这是十分无理十分幼稚的做法。平心而论,这已经不仅是桑能否入选的问题,乃至于马双枝、司凤英等名噪一时的老艺人,不能够一点历史定位都没有。当今豫剧舆论十分诡异,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感觉很吃力,六人之中少写了谁都会有人吐槽,六人以外多写了谁也会有人吐槽。荒唐一至于斯,如何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3. 衍生概念问题。“常陈崔马闫桑”是豫剧六大名旦,这是最原始的说法。但某些人却糊里糊涂地说成了别的。比如,有人说“豫剧有常陈崔马闫桑六大流派”流派一词有似是而非之感,起码要传承几代以后才能定论。是名旦不等于有流派,收徒弟也不等于有流派,想建立流派更不等于有流派。具体有没有流派,一定要传承以后再做结论。况且很多资料表明,六位大师本人并不赞同流派之说。再比如,有人说“豫剧分为常陈崔马闫桑六大流派”这意思是除了他们六位就没别的旦角了?那豫东黄爱菊老师算哪一个,六选一吗?高洁杨华瑞老师也要六选一吗?老艺人怎么办,马双枝老人家怎么六选一?苏兰芳老人家怎么六选一?再说大一点,豫剧生、净、丑都不要了吗?豫剧只分六大名旦?真是贪天之功,妄加论述,荒唐透顶。千万不要因为几大名旦的问题,妨碍了豫剧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十分重要的。

1994年,陈素真大师在她最后的日子里,曾在河南省首届丑角大赛中,有过这么一个发言:

“就说我吧,在豫剧上虽然有那么小米儿大的一点成绩,但现在老了老了,仔细想想,我还是有罪的。不仅我犯了罪,包括司凤英、常香玉,我们三姊妹都犯了罪。我小的时候,刚记事就在戏班里,那个时候,戏班里旦角可不是这个(伸大拇指),一个班里要有四梁四柱。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官,这就是一班戏。从我们这“三鼎甲”一出,把其他三方面(指生、净、丑)一下都压下去了。从1935年开始,一直压到现在,快60年了吧,一直抬不起头来。”

陈素真大师这段肺腑之言,发人深省。她能敏锐地认识到,戏曲界捧旦角捧得过分了。尤其是这几大名旦,竟然成了金科玉律一样的东西,人选乃至顺序都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成这样,怎不令人忧心。常、陈、崔、马、闫、桑任何一位都没有这样的主观念想,但偏偏有好事之人把事情做绝,把一池春水做成死水。教条主义,罪莫大焉。

豫剧名旦一览表(豫剧故事六大名旦)(8)

陈素真、崔兰田、张宝英与赵义庭、李斯忠

感谢与庆幸老艺术家们,为我们呈现过如此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更愿今后的豫剧艺术,百花齐放、健康发展。

文章是本头条号原创,原始故事素材来源于网络。鸣谢百度百科、戏剧网、戏曲文化网、唐小宝先生博客,以及诸多无名素材提供者。文章时间跨度大,很多事情不可考;文中如有错误,尤其是史实性错误,敬请不吝指正!

以下为参考文章之一部分。 常:360doc/content/18/0123/17/276037_724490785.shtml 陈:sohu/a/340668664_100230818 崔:sohu/a/280225777_120022937 马:blwb.kf/html/2017-11/14/content_334271.htm 阎:gerenjianli/Mingren/06/tld36952d8t744o.html 桑:page.om.qq/page/OqVFu9_gP9eGMjUcf7FpIFvA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