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妃本名郑梦境,1565年出生,比明神宗朱翊钧小两岁。

明朝皇帝多情种,万历皇帝明神宗也不例外。自郑贵妃参选九嫔进宫,一直到他驾崩,万历帝竟专宠郑贵妃达三十八年之久。

更令人感慨地是,万历帝在驾崩前,仍心系郑贵妃,命礼部置办册立郑贵妃为皇后的典礼仪仗,可没来得及举行册立礼就驾崩了,但是留下了立郑贵妃为皇后的遗言。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1)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然而万历帝驾崩后,朱常洛继位,他本想完成父皇的遗愿,可是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郑贵妃是幸运的,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并盛宠不衰,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卷入了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被牵扯进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之中,招来种种非议。

为什么郑贵妃会招来种种非议呢?一切的缘由皆因万历帝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起。

01 郑贵妃受宠

1581年八月,朝廷为万历帝遴选九嫔,要求选择“年十四岁以上,十六岁以下,容仪端淑,礼教素娴,及父母身家无过者”的女子。

1582年,郑氏因容貌出众,受册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时年十五岁。

万历帝十岁继位,久居深宫,一直受到严厉的封闭式的传统教育、训斥和繁缛礼节,身边是低眉顺眼的宫女太监,以及恭谨有加的妃嫔,内心深处非常孤寂无聊。

都说皇帝是孤家寡人,连一个说知心话的人儿都没有,然而万历帝很快欣喜地发现郑氏与其他妃嫔不一样,她聪慧机警、通晓诗文、娇俏可爱,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还善解人意,能聆听自己的倾诉,替自己排忧解愁。

和郑氏在一起,万历帝觉得备感压抑的心得到片刻地放松。

很快,太监和宫女们吃惊地看到,万历帝对郑氏宠爱万分,竟然常常与她一道跪拜于佛前祈祷,这是从前不曾见到过的。

1583年,郑氏怀孕了,万历帝大喜,没等她生下皇子便迫不及待地册封她为德妃,使她成为九嫔之中第一位被封妃之人。在册文中,万历帝赞扬郑氏:“柔嘉玉质,婉嬺兰仪。”这一年,郑氏生下皇女云和公主。

1584年,郑氏再次怀孕,怀孕期间又被册封为贵妃。这点很不寻常,因为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后一直没被晋封,而郑氏还没生下皇子就位居其上。

到了年底郑氏生下皇次子朱常溆,可皇子不幸当日夭折。据史料记载,小皇子夭折是因为万历帝与郑氏嬉戏导致伤身早夭,从中可见郑氏即使有孕在身,皇帝也与她打打闹闹,看来夫妻俩感情很好。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2)

1586年正月,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帝大喜过望,很快册封郑贵妃为郑皇贵妃。

短短四年间,郑氏从淑嫔升至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王氏之下,升迁之快前所未有。

之后的六年间,备受宠爱的郑氏为万历皇帝明神宗又生下了一子两女,可惜其中两子两女先后夭折,最终只剩下了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七女朱轩媁。

02 万历帝与朝廷大臣首次交锋立储

时间再拉回到1586年。

小两口恩恩爱爱、甜甜蜜蜜,朝廷大臣们却预感到即将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册立谁为太子?

到底怎么回事呢?

万历帝早年与王氏大婚,皇后王氏端庄宽厚,深得李太后的宠爱,可是万历帝却对她没兴趣。王皇后婚后三年多只生下一个女儿,一直没生出儿子。

有一次,万历帝去慈宁宫探望生母李太后,恰好母亲不在,他注意到宫女王氏,一时兴起便临幸了她,没想到王氏怀孕了。可是万历帝对宫女王氏并没有什么感情,觉得这也是不光彩的事,因此一直讳莫如深。

李太后知道后,因为年事已高,抱孙心切,便规劝督促万历帝。起初,万历帝还想隐瞒,想来个死不认账,但是李太后搬出了《内起居注》的记载,万历帝迫不得已,只好承认,并封王氏为恭妃。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3)

李太后画像

注意了,皇后和恭妃都姓王,不要混淆。

1582年,恭妃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

但是万历帝自郑贵妃生下朱常洵后,很明显对皇三子的偏爱超过了朱常洛。这让朝廷大臣们担心不已,因为涉及到国本重大问题。

按照祖制,明朝立皇太子遵循嫡长子制,可是王皇后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嫡子,那只能退而求其次,立长子为太子。大臣们瞧万历帝的架势,怀疑他会违反祖制,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

于是,在皇三子即将满月之际,内阁首辅申时行上奏,要求尽快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万历帝什么反应呢?自然心有不甘,难道就不能立心爱的女人生的皇子吗?怎么办呢?只能采用拖延战术。他以“元子婴弱”为借口,意思是皇长子还太小,推迟两三年再册立。

这一年,皇长子朱常洛年仅五岁。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4)

朱常洛画像

看来大臣们也怕夜长梦多,急着想把国本问题尽快解决,万历帝的借口似乎也说得过去,可是听口气皇帝明显无心立皇长子,该怎么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呢?

首辅申时行很快想好了对策,两天后再次上奏老调重弹,说一起早立国本有益社稷的话,并对万历帝的借口提出了解决办法,即先册立,太子出阁讲学可推迟两三年。

结果万历帝不予理睬,反而在这时册封郑氏为皇贵妃,没想到却捅了马蜂窝。

在大臣们看来,此举意味深长,万历帝太过份了,郑贵妃只不过生了皇三子,地位就仅次于皇后之下,居于皇长子生母恭妃之上,置恭妃于何地?置皇长子于何地?岂不是长幼颠倒,伦理不顺。应该先册封恭妃为皇贵妃,然后才是郑贵妃,并立皇长子为东宫。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5)

明朝时儒家礼学思想盛行,朱元璋早年确定了儒家礼学的秩序来治理天下,该思想特别讲究长幼尊卑、君君臣臣,而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深受此思想的熏陶和禁锢。

有大臣上疏奏折给万历帝议及此事,想象一下万历帝是什么心情?

万历帝刚刚喜得皇子,却见大臣们总是和他过不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急赶着立皇长子为储,还把话说得这么难听,一时震怒。

史料记载,万历帝看到奏折后气愤不已,把奏折扔到地上,怒拍御案,差点拍裂,想下旨杖责上疏的大臣,但是手颤抖地竟不能执笔写字,试了两三次都不行。过了会儿,万历帝怒气稍微平息,又耐心地解释,册封郑皇贵妃别无他意,是敬她侍奉勤劳,才破格册封,立储自然要遵循长幼秩序。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6)

随后,万历帝降职了这名官员。

可是众大臣仍不罢休,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要和皇帝抗争到底。隔天,又有大臣上疏请求立储,并反对独封郑氏为皇贵妃,要求王恭妃也应该进封,以显示皇帝没有偏爱之嫌。

这不是抬杠吗?自己的家事他们也要喋喋不休地插一脚,万历帝感觉很没面子,威严何在?随即把这个官员贬谪三级。

可是大臣们似乎串通好的,隔天再次有大臣上疏请立皇储,并封王氏、郑氏为皇贵妃。

连罚几个官员后,这次万历帝见怪不怪了,表现镇定,不予理睬。

令万历帝没想到的是,大臣们仍不依不饶,事隔几日又有大臣上疏,围绕着郑贵妃、恭妃、立储侃侃而谈,言辞间虽然没有直白地批评万历帝,但是文官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骂人很含蓄,这比直接开骂更令人难堪。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7)

恭妃画像

奏疏中反驳了皇帝的各种解释和借口,批评了皇帝贬谪直言上奏大臣的行为,并重申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将恭妃、贵妃同时进封为皇贵妃。

明朝时皇帝挨骂也是常有之事,但通常批评皇上是言官的事,可这位大臣并不是言官,无权越位谈论宫闱之事。万历帝很恼火,这些大臣们简直太狂妄了,没有党派谁信啊,眼中还有他这个皇帝吗,不给点颜色天天拿自己当软柿子捏。

恼羞成怒后,万历帝下旨:“再有妄言者,重治如法。”在明确表态封杀批评意见后,官员们沉默了。

在皇三子满月前后短短十几日,大臣们数次上奏逼皇帝立储,并封恭妃为皇贵妃,换位思考一下,即使再脾气好的人,也会忍不住发火的。

万历帝感到自己哪像一个堂堂的皇帝,分明处处受制于文官集团,因此毫不相让,使得之后双方在“国本”问题上的意见异常尖锐对立。

双方剑拔驽张了一阵日子后,万历帝力排众议,次月正式册封郑贵妃,册文中特地加了夸奖郑贵妃的文字,“朕孳孳图治,每未明而求衣;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再次强调了郑贵妃的辛劳。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8)

在万历帝心中,深宫中,只有郑贵妃才是与他呼吸相通、忧患与共的人。一生有一红颜知己,夫复何求?最爱的女人,封个皇贵妃又如何?

03 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其实大臣们的猜疑没错,万历帝不喜欢恭妃,确实无心立她所生的皇长子为太子,内心深处非常希望将来传位给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

在立自己喜欢的继承人问题上,不止万历帝有这种深深的无奈感,明朝很多皇帝也有类似的身不由己。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9)

比如明成祖朱棣,他一直不喜欢长子朱高炽,可最终还是传位给了体胖的朱高炽。再比如代兄救国的朱祁钰,尽管他做皇帝比哥哥靠谱,但在大臣的心中,皇位仍然要传给哥哥的儿子朱见深。

而万历帝呢?他从小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不敢公然违背,更不敢公然废王皇后而立郑贵妃为皇后。

在这点上,万历帝没有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勇气和魄力,模仿宣宗无故废胡皇后而改立孙贵妃为后。他也没有明宪宗朱见深的果决,朱见深曾因万贵妃被吴皇后杖责,果断地废除了大婚不到一个月的吴皇后。

如果顺从大臣们的意思,万历帝实在不甘心,只能拖一天是一天,因此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可是老拖着也不是事呀,怎么能躲得过去呢?今天借口皇子还太小,明天又说皇后还年轻,也许还会生子,万历帝迟迟不肯立储,并常常把大臣们的奏折留中不理。

可是一日不立太子,就一日不得安宁!

朝臣们议论纷纷,不断地上疏施加压力,内阁左右为难,尽管知道频繁上奏催促会惹怒皇上,但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疏。

1589年,事情越闹越大,有大臣写出了言辞激烈的《酒色财气四箴疏》,指责万历帝“溺爱郑氏,偏宠贵妃”。

万历帝耐心地解释,说“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提及立储之事时,万历帝说“郑妃再三陈请”,请求立皇长子,但大臣们并不信服,更认为他偏袒郑贵妃。

十五年间,因为国本之争,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甚至导致了内阁的大换班。文官们在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上,甘冒风险,纷纷挺身上疏,这前仆后继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宫中谣言遍起,有传言万历帝不善待王皇后,想等待皇后病逝,好立郑贵妃为后,继而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郑贵妃最后的下场(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10)

万历帝为此身心俱疲,整个大明帝国也不得安宁。

最终影响万历帝抉择的是其生母李太后的态度。

原先,万历帝想借口朱常洛是宫女的儿子,不想立他为太子,可李太后听后很不悦,立刻训斥道:“母以子贵,哪分等级?你不也是宫女的儿子?”万历帝无言以对。

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早年是裕王(隆庆皇帝)府邸的一名宫女,因生下朱翊钧之后才晋封为贵妃。因为和朱常洛生母出身一样,她非常疼爱皇长孙。

对于万历帝来说,自幼受到母亲的严厉管教,母亲的训斥压力远超过朝廷大臣的谏言。

最终,万历帝在朝臣和母亲的压力下,于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国本之争给万历帝和群臣之间带来了深深的抵触和隔阂,使他对纷繁琐碎的朝政事务,产生了深深地厌倦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长期怠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请点个赞。

文:十里桂花(关注我,给你讲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