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凝神静心的感悟(读书求知的辩证法)(1)

如同世间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一样,读书亦有其辩证法。懂得这一辩证哲理,我们在读书求知过程中,就既不会厚此薄彼,也不会顾此失彼,就会学有建树。

“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

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善于快速读书。据说,他一页书瞄了两眼就翻过去了。一本书别人刚看了1/2甚至1/3,他已全部读完,而且从书中得到的东西绝不比慢吞吞读书的人少。

然而像蓬皮杜那样读书速度快、效果又好的人,毕竟为数极少,凡夫俗子只能望尘莫及。当然,凡人读书有时也常“一目十行”。然而,这种读法只不过是为了消遣或某种需求而采取的浏览和粗读罢了。一般来说,这种“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很难做到深思熟虑,领会要义。

宋人陆九渊有言:“善学者,如关津者不可胡乱放过人也。”就是说,读书如同守关,决不可走马观花,把书中的内容随便放过。陆九渊的话告诉人们:有些书务求细嚼慢咽,“一目十行”不行,非“十目一行”不可。

清代学者阮元也提倡过“十目一行”的读书方法。严厚民擅长经术,于校勘尤精,名其书斋曰书福楼。阮元在《题严厚民杰书福楼图》中诗云:“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显见,阮元对严氏的读书之细,倍加赞誉。阮元还在诗中自注道:“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熟读精思”与“不求甚解”

宋代学者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24字的“朱子读书法”,其核心就是“熟读精思”。

说读书要“熟读精思”,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但说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多数人可能会不赞成。不过,自古贤能者却不以为然。“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则是一例。

首先,一个“好读书”的人,一生要读很多的书,如果每本书都“求甚解”,肯定所花时间会多得无法估计,这样,书就必然读得很少;只有“不求甚解”,了解一个“大略”,才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读更多的书,便于获得广博的知识。

其次,在所读的书中,并非每本书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处不大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不必过多地在这种书上多费脑子,非要“求甚解”不可,否则,就成了郑板桥说的“没分晓的钝汉”了。

再次,有些书虽有用,但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在同类书中居“下流”,那就不妨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读它。

如此说来,“求甚解”就不好了?不是的。话又说到了本题开头:有些书,特别是好书,一定要像朱熹那样,“精阅细读,融会贯通”。

“读破万卷”与“读破一本”

古训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而要真正做到“破万卷”,则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著名学者唐弢那句“博览群书,读破一本”的名言,颇有见地。

“阅读经典”和“精细阅读”则是对“读破一本”的高度概括。“经典”虽说不上一字抵一万字,但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尽管阅读量不大,但通过“精读”后,根基扎实,学识精纯,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读书很多。

当然,“读经”和“精读”,必须建立在“广采博学”的基础之上。舍此,“读破一本”就会显得“势单力薄”、“阅力不足”和“缺乏后劲”。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道: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广泛涉猎一下。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读书求知的辩证法,绝非仅此。笔者罗列上述几例,一是抛砖引玉: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二为阐述一理:读书得法,事半功倍。(胡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