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面灯也叫面盏、棉花灯,一种元宵节面食,传统岁时风俗。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用食用油作燃料,多用谷物秸杆缠上棉花做灯芯,故称棉花灯。大多数人家在这一天要捏12盏类似碗状的面灯,每盏面灯的边缘捏上精致的褶,一盏灯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12盏面灯代表一年12个月。如果是闰年,还要多加一盏灯。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

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棉花灯在元宵节晚上点起来照明,这一天家里一般不用其他灯具照明,童谣曰:“棉花灯唻,照照眼唻,三年不害眼唻!”孩子们人手一只端着出去“闹元宵”,油尽而食。

面灯来源于唐朝,据传唐朝时期,一次太子生重病,请来一位半仙掐算,后来让皇宫准备一百盏灯亮,要十二生肖,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图样,皇上下圣旨,召集民间艺人们开始磨粘米面,糯米面,煮,蒸,等工艺制作!根据不同的生肖,动物的样子,模仿做出它们的样子,然后放进香油,用烧纸做灯捻子,点燃放在香桌上,随后每年正月十五,大户人家做一些面灯放在香桌上,还有大门口门枕上,主要作用,一喜庆,二有辟邪作用!其次,目前就是很多人盖房子,都邀请面灯艺人制作面灯,制作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五谷丰登,土地公,土地婆,元宝,鲤鱼跳龙门,梁粑等,点燃面灯,新房新地冲喜作用,流传至今。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2)

如此古老传统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在北纬31°的信阳新县,这份寓意吉祥的习俗技艺仍然被保留并传承了下来,成为新县重要非遗项目之一,也成为每年元宵节新县人最欢乐的娱乐活动之一。

元宵节即将到来之时,新县每家每户都开始了制作面灯的“大工程”。腾飞的巨龙、鼓嘴的金鱼、萌萌的小狗、肥嫩的小猪……点缀上喜庆的红色,可爱俏皮又吉祥,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再加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氛围,也寄托了合家幸福、风调雨顺的美好夙愿!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3)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4)

面灯·非遗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5)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6)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7)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8)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9)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0)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1)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2)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3)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4)

非遗手工灯(走进新县非遗面灯)(15)

来源:新县文化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