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1902年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几所大学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他后来所创作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并著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考名著阅读练习册答案朝花夕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名著阅读练习册答案朝花夕拾(初中课外名著导读)

中考名著阅读练习册答案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1902年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几所大学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他后来所创作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并著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写作背景

鲁迅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社会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要求小学生要读经,上海出版的《男女百孝图全传》被定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将自己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抹杀行为,批判了封建礼教。

1926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受到反动派们各种流言的攻击、毁谤和反动政府的通缉。为此他不得不转到厦门大学任教,但是在这里还是受到了反动势力的排挤。然而,在《朝花夕拾》的每篇文章中,他都不忘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对他们的反动言论作了有力的回击。

地位与影响

《朝花夕拾》是鲁迅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它开创了现代白话文的回忆性散文创作的先河,成为以后人们模仿的典范,也成为最经典的读物之一。鲁迅对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的嘲讽和对反动势力的回击,使许多革命青年在丛书中得到了战斗的热情和反抗旧势力的决心和勇气,从此开始走上真正的进步的道路。

鲁迅对于白话文的呼唤和对儿童教育的关心,直接对当时的文化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鲁迅和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时代永远的经典,他的书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精神食粮的一部分。

故事概要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记述了鲁迅从童年生活到青年时求学的不同阶段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这10篇文章基本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狗·猫·鼠》到《父亲的病》这7篇,以及《琐记》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鲁迅在故乡绍兴的生活。鲁迅的童年生活,我们可以从《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中有清晰的了解。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对保姆阿长妈妈的回忆是感人至深的。阿长是一个普通的乡下妇女,她让“我”在正月初一的清早给她祝福、吃福橘等,表达的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最质朴的愿望。但是童年的“我”十分痛恨她对自己的严格,但这怎么都掩饰不了她对“我”的爱。她给“我”讲故事,让“我”知道她“伟大的神力”,她不识字还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却为作者买来了他一直渴望得到的绘图的《山海经》。文章不仅展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怀念,而且也从侧面揭示了长妈妈的坚忍。

而《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等篇,展示的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画面。《琐记》记述了鲁迅在南京、日本以及回国后的部分经历,记录了青年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而阔步前进的足迹。作者对于在南京学堂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动嘴脸,改良派软弱无力、不可能成功的实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过程,在《藤野先生》中做了清楚的交代。鲁迅鄙视东京留学生中那些醉生梦死、守旧顽固的清朝派遣的奴才们,独自去仙台学医了。学医期间,在“幻灯片事件”中,鲁迅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痛感医学不可能救治当时的中国,从此弃医从文,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积极参加民主主义革命。作品在夹叙夹议中,也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艺术特色

完整的篇章体系

《朝花夕拾》中的这10篇文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散文集基本上是以作者的童年和青年生活经历为线索来安排文章顺序的。第1篇到第6篇主要写童年世界,第7篇和第8篇写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青年时代,第9篇和第10篇怀念师友,回顾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过程。另外,各篇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第1篇《狗·猫·鼠》从侧面提到了阿长,第2篇就专门回忆《阿长与〈山海经〉》;第2篇写了有趣的“三哼经”,在第3篇就谈到那令人生厌的《二十四孝图》。接下来的3篇《五猖会》、《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枯燥的背书谈到迎神赛会,再从迎神赛会谈到令人难忘的无常,最后又从百草园谈到三味书屋,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的构思和安排,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情景。

战斗的风格

大家知道,鲁迅的杂文总是带有战斗的风格。《朝花夕拾》虽然是回忆性的散文,但是各篇中依然保留着鲁迅先生战斗的风格。《狗·猫·鼠》一开始就顺手投出了匕首,出其不意地刺向一些反动保守的力量,使得他们措手不及,无法招架。在《无常》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阴司间的鬼”,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鬼魂世界,这对军阀统治下的“阳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最后说,那些强制儿童学孝子的人,自己根本不实行,只有“整饬伦纪的文电”。这“文电”就是指段祺瑞政府的整顿学风文件,这对政府的制度又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藤野先生对于中国女人裹脚问题的好奇,鲁迅写这样一件事,不仅突出了藤野先生善于思考和追根究底的严谨治学态度,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封建社会女人裹脚这种荒诞“国粹”的蔑视。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虽然是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却不是随便地记录记忆中的事情,他是有选择、有取舍的。鲁迅先生着力抓住一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细节,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结合,夹叙夹议,以小事情反映更大的社会问题和更加宽广的社会生活状态。

以人物来看,有勤劳朴实的长妈妈,公正无私、可亲可爱的活无常,严谨热忱对中国人充满友好情谊的藤野先生,耿直不阿最后抑郁而死的范爱农,方正质朴又有些迂腐的私塾老师,甚至故弄玄虚、骗钱害人的“名医”,这些看起来是平常的人物却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精心挑选出来的。通过一系列同样是精心挑选的事件和细节,作者把这些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使他们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某种社会力量对人的影响,展示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典型人物形象

长妈妈:鲁迅的保姆。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还远不止这些。她也有可爱的一面。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不辞辛劳地帮“我”买来。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日本的一位医学教授,穿着不拘小节,但对工作极其认真。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来。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中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水身亡。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文章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悼念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学习要点

1.寓意深刻:书题之“朝花”是这些散文介绍的对象;“夕拾”是指记述者主体的写作时间和方式。有反思,也有芜杂的心境。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结合。

2.感情真挚:对故乡和自然情趣的怀念,随着阅历升华着感受,挥洒从容又感慨多端。

学习要点

1.辛辣讽刺:如“名人或名教授”、“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均影射当时的一些帮闲文人。

2.巧妙联系现实:作者在讲述自己与猫的往事时,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讽刺生活中具有猫一样特征的人。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

学习要点

1.先抑后扬写法:文章记叙了几件小事,先是对阿长的讨厌,后是对阿长的赞扬和怀念。

2.人物形象鲜明:阿长的语言、神态十分传神,形象地塑造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学习要点

1.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作者以孩子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图》说开去,将矛头直指腐朽的封建礼教,切入点虽小,题材却大。

2.辛辣讽刺:作者于幽默中辛辣地讽刺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荒谬和可笑

学习要点

1.场面描写详尽细致:如赛会上的热闹场面,让人如临其境。

2.心理描写生动:“我”对看赛会的渴望以及背书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均描写得淋漓尽致。

学习要点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寥寥几笔勾勒出无常鬼的外貌神态,诙谐可亲,有人情味,形象鲜明。

2.巧妙影射现实:在行文中常能联系现实,对政敌顺手反戈一击,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

学习要点

1.描写细致传神: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观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童趣。

2.人物形象鲜明:如对教书先生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

学习要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文中“名医”的语言、神态都很传神,呼之欲出。

2.辛辣的讽刺:鲁迅先生对“名医”的贪婪和无知做了有力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

学习要点

1.善于塑造人物形象:鲁迅通过几件小事,生动地刻画如衍太太这个两面三刀、内心阴险的人物形象,笔法高超。

2.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鲁迅讲述的虽是自己经历的小事,表现的却是时代风云,他的人生经历,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学习要点

1.人物刻画:本文塑造了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生活俭朴、严谨治学、待人诚恳等多个层面,非常成功。

2.细节描写:如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描写,生动传神而含讽刺意味,让人叫绝。又如关于刑场看客的描写,不得不让人震撼和深思。

学习要点

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开始,“我”对范爱农抱有偏见,后来逐渐了解到他的耿直孤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