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醒福

讲述巴陵城南老街七十年前的故事,纪念我岳师附小的同学和乾明寺街的发小、《岳阳晚報》原副主编钟德华先生逝世18周年。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岳阳老街照片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

笔者(右)和钟德华,摄于1990年

每当想起我的发小钟德华,那七十年前的城南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人生识字糊涂始”,我与德华相识,就是从糊里糊涂的小学开始的。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

小学生钟德华

1954年2月,我该上小学三年级了,学校是颇有名气的湖南省岳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是毛建平女士。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4)

岳师附小学生手册内页

记得当初校址在岳阳城南油榨岭与天岳山交口处的一个大院内,是贞信学校的初小部。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5)

1954年,岳师附小(贞信学校初小部)大概在油榨岭的这个大院(摄于2020年10月)

但是,三年二期时情况有变,当大哥领我报到时,才发现已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位于乾明寺街和塔前街交口处的岳阳师范学校内。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6)

岳阳师范的前身是贞信女中。这是贞信女中建于1916年12月的教学楼

如果说油榨岭校区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院的话,那么乾明寺校区就是一个媲美欧美建筑的大园区。我家就在乾明寺街,虽说离此地不到半里路,也是头一回踏进这座洋校区。

说其洋,完全可与其南面黄沙湾的湖滨大学建筑群和北面城陵矶的三座“洋关”相提并论,是岳阳亘古以来为数不多的西式古建筑群之一。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7)

贞信女中建于1916年的“美国楼”

校舍像梯田样层层坐落在印山西麓,从朝向乾明寺街的大门开始自北往南,美国楼、大操坪和食堂所处为第一层;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8)

贞信女中建于1916年的“美国楼”南面

教学楼和办公楼为第二层;第三层是几座小洋楼和足球场。碎石和青砖相间的一条步道伴随园林小筑将校区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错落有序,绿树成荫,古木参天,宛若岳阳的一处欧美飞地、世外桃源。

我们有幸在美国楼内开始了新的学习。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9)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0)

岳师附小学生手册内页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1)

岳师附小高小毕业证

谁知好景不长,大约半年后,我们又被告知有了新校舍,就在师范学校围墙外百米处的新印山下。

新校址是从一处荒坡开出来的,有两排校舍,大约10个教室。靠近一个水塘边,还有一处小操场。校舍周围是几人高的土丘,杂草丛生,野花飘香,常有蛇鼠出没。

我被分在十班,班主任是谢炯光先生,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和诗歌爱好者。同班同学有汪金安、刘飞虎、谭凯、彭世猛、李 黔、粟竹青、李觉民、郑 苗、王丽丽、李志谦、刘完坤、潘小兰和常治之等。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2)

岳师附小10班部分同学合影,于小学毕业4年后的1962年补拍。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3)

岳师附小10班班主任谢炯光先生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4)

2018年岳师附小十班部分同学合影

2018年岳师附小十班部分同学合影,后排左起:刘飞虎、刘醒福(笔者)、谭 凯、汪金安、李威卿、杨安华(特邀)、粟竹青、钟幼儒、钟中平、张海蛟(特邀)。前坐左起:陈巧云、喻应湘、潘小兰、曹菊明、李宗元、但金荣(特邀)、李意升、郑 苗、郑放子(特邀)。

开班第一件事是排座次,按个子高矮每列6人。我排第5位,坐“头把交椅”的是一个矮墩墩的伢子。他溜圆的脑瓜上长着一双机灵而警觉的大眼睛,看上去一脸娃娃气,而那宽阔的前额又略显几分少年老成,他就是钟德华。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5)

图片来自网络

这天放学,我发现跟他同路,我住乾明寺街40号,他再前走几十米,过玉清观巷便到家了。于是我俩约定,上学也一起走。

时间一长,同学们都发现这矮个子生就一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且性格直爽,敢想敢干,还有那么一点好打抱不平的江湖义气。不过,这些特点在当时都被看成是“不乖”,所以,尽管在同学中有点人气,但却没能当班干部。德华对此仍我行我素。

但是,德华对文学的偏爱却由此时开始。

那时,由于也是对文学的偏爱,我被选为少先队中队学习委员,兼管学校图书馆。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6)

德华是借阅图书最多的读者之一。我们常看的书有《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英雄故事,例如《夏伯阳》《卓娅和舒拉》《南丁格尔的故事》《不死的王孝和》等,当然也有《喜鹊和寒鸟》之类童话。对这些书籍的熟悉程度,现在看来也令人感叹。例如,我俩可把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人名加绰号从头到尾背出来。考入岳阳一中后,甚至发展到从尾到头倒背如流!那年月,我们最崇拜的人是作家,最想干的是写长篇小说。德华从孩提开始的文学梦矢志不渝,直到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生从事文编工作,才好梦成真。

德华口才好,小朋友都愿跟他玩。课余最爱玩的是“打游击仗”,类似于两帮人捉迷藏。

那年秋天,学校为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决定搞一次远足,全班到七八里路外的金鹗山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为了逼真,把全班分成红蓝两方,还要在山上野餐,埋锅造饭。约定每人带3两米,几根菜,炊具和柴火分由各人携带。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7)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8)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19)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0)

上世纪五十年代岳阳人必备的三种票证:人民币分币、布票和粮票。(刘醒福收藏)

惟有我特别,自告奋勇带冲锋号。这喇叭倒是真家伙,是请二哥到二一一(3517)工厂文工团借的,只是已摔得坑坑洼洼,但不妨碍出声。红方的“司令”就是德华。推举他有两个原因,除了号召力外,他还有几把令人眼馋的手枪,是用从岳阳楼临湖的点将台下抠出的乌泥自制,公认最棒。

秋高气爽,白云蓝天,远足即将开始。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1)

岳阳城南示意图。箭头线为远足线路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呵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我们高举少年先锋队队旗,背着全套炊具和柴米油盐,腰系麻绳,手持“武器”,神气活现地出发了。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2)

不过,为了向师范学校的大哥大姐们展示我们的“军容”,行军“总司令”谢老师一反常态舍近求远,不从近在咫尺的芋头田巷过粤汉铁路,而是先率师攀爬百米阶梯登上印山之巅,然后进入岳阳师范学校围墙后门,从校园最高处再顺层而下,一路欢歌,直抵乾明寺街大门,果然,一路招来了众多羡慕的眼光。

出大门西望便是塔前街,宝塔巷和游击巷就在路西临湖的高坡上,高耸的慈氏塔傲然屹立在洞庭湖边,塔尖几株小树正迎风摇曳、清晰可见。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3)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4)

一座基督教福音堂坐落在街的东边,与师范学校为邻。顺塔前街再南行便是普济医院、吕仙亭、南津港和先锋路、岳阳老火车站了。

显然,我们不能西行,按谢老师的指挥,队伍东行20米到乾明寺街北的大广场石牌坊下稍事休息。

这石牌坊后面是一个大广场,原为县文庙属地,岳阳县人民政府大礼堂又称建设电影院就雄踞在广场的高台上。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5)

岳阳县人民政府大礼堂正南面(现天岳山电影院)

记得,我加入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就是在这座礼堂举行的。广场经常放露天电影,我9岁时第一次看电影,就是这里放映的《白毛女》,每年的岳阳县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也在此地举行,非常热闹,是孩儿们玩闹的天堂。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6)

乾明寺巷

礼堂北面大约50米处的金家岭山坡上有一座古刹,就是闻名遐迩的乾明寺。一排大约四五间平房的寺院,白墙黛瓦,中间一大屋要明显高一截,是供神祇的殿堂,但完全没有大雄宝殿的气势。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7)

院后有一坡树林,院前有一谷场大小的空地,种有几株不知名的树和一块菜园。树的南边有一座坟,无碑但比普通坟墓要大得多,都说是“和尚坟”。直到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乾明寺还被城关镇派出所占据,这座坟终于被挖开了。我和发小们都跑去看热闹,大家一看挖出的遗体,果然是一位身着黄色僧衣的老和尚……

队伍浩浩荡荡继续前行,在路过玉清观小巷时,谢老师第二次叫了暂停。只见他提起水桶,大步流星跑到巷内玉清观古井打了一桶水,由两位大个子男生抬着,算是为部队补充“给养”。同学们也都大口喝着水,那井水那才叫甘甜清冽、沁人心脾!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8)

乾明寺巷

小朋友们走走停停,不到一里路的乾明寺街用了20分钟。队伍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路口对面是三教坊巷,我们右拐踏上了梅溪桥街的条石路继续前进。这条路连同南正街、竹荫街、街河口街、羊叉街和塔前街都是条石路面,是岳阳的主要街道和核心老街区。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29)

上梅溪桥街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0)

母亲、二哥和我。摄于梅溪桥42号谭昕记京广杂货铺门口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1)

梅溪桥街

队伍路过岳阳群乐剧院,不远就是粤汉铁路的梅溪桥洞口,条石路面在此戛然而止,城市也在此止步。过洞口,队伍上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黄土路,这路只够独轮推车通过,路边是待割的稻田和绿油油的菜地。放眼望去,可见有一两个屋场隐藏在茂林修竹之中,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吠。也许是不到秋收时节,几头老水牛横卧在水塘里懒洋洋地泡澡,身边一群鸭儿钻来绕去的,悠闲地在泥水中嬉戏。

翻过太子庙高坡,便是孩童们心中的崇山峻岭,金鹗山主峰已历历在目,山顶的碉楼依稀可见。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2)

五十年代远足时的金鹗山(根据记忆,电脑绘制)

虽然还需翻越几个山包,但游击战士们早已按捺不住。在一处林子间的空地上,“总司令”谢老师命令队伍卸下辎重,安营扎寨。

这里横躺着一门巨大的古铁炮,有水桶般粗、三四米长,炮身上清晰可见“大清XX年制造”几个字。谢老师说这是当年清兵和吴三桂大战时留下的,金鹗山山顶的碉楼和后山下的藏兵洞也和这位反王有关。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3)

金鹗山铁炮(根据记忆,电脑绘制)

按“总司令”的“战略部署”,双方从两条叉路向主峰发起总攻,先到者为胜。红方钟“司令”手枪一挥,大喊一声,冲啊!我立马吹响了蹩脚的冲锋号,将士们吵吵嚷嚷地一涌而上,战斗开始了。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4)

金鹗山碉楼(根据记忆,电脑绘制)

那时的金鹗山人烟罕见,通往山顶只有两条羊肠小道,由砍柴人踏出,还要越过一条古战壕,坡陡路滑,荆棘丛生,还真难为了这帮孩童。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小时后,钟“司令”便率先抢占了碉楼,在碉楼的巨石缝中插上了鲜红的队旗。不过,他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摔断了两把心爱的盒子炮,脸上也挂了彩。战利品颇丰,“俘获”了一书包毛栗子。当我提着那把又多了几个坑的军号连滚带爬地赶到时,“司令”正在有滋有味地剥毛栗子吃呢……

遥望大本营,只见灌木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留守女生们已把饭菜做熟。

我们围着篝火开始野餐。缥缈的青烟冉冉升起,爬到树梢,又钻入飘忽的白云里,不知去向。谢老师见景生情诗意大发,由李老师吹笛,即兴朗诵了一首《森林对白云的问候》:野鸟扑着帐幕/唱着黎明的歌/我们拉开窗门眺望/森林挂着白云朵朵/白云朝我们涌来/好像要钻进窗户/我们刚伸出双手/白云就把我们抱住/等我们走出帐幕/白云已从幕顶飞走/我们吹着快乐的口哨/向白云招手/白云呵白云/我们森林的朋友/请你慢慢走慢慢走/不管你飞到什么地方/请带去我们的问候。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5)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似乎已与白云融为一体。

一群鸟儿从头顶掠过,往城南方向哑哑飞去,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我们的“司令”乐得最灿烂,因为他是胜利者。

……人生如梦。其实德华没走,他就在那无尽的城南往事回味中,在那永恒的如歌梦中。

(文中的“德华”是已故《岳阳晚报》原副主编钟德华先生。)

爱上岳阳的十四个理由(岳阳记忆)(36)

岳阳城南。(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醒福 1944年生人,曾就读于湖南省岳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旭日小学)和岳阳一中。196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曾任中信国际合作公司专家组专家、天津市塘沽区政协副秘书长、委员,民革天津市塘沽区委员会副主委。

两次受派赴新加坡从事电脑工作,曾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入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发表有科技论文、政论文和文学作品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有散文集《南洋萍踪》。喜爱收藏,收藏有我国计划经济生活票证万余种四万余张,中外钱币二千余种等,收藏业绩入录《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大全》,现任天津市艺术品流通协会副会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