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家族祠堂,唐末、五代时才少量出现,后来受南宋理学家朱熹作《家礼》,立祠堂之制影响,明代开始民间联宗立庙,家族祠堂才大量出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啥时候开始建祠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啥时候开始建祠堂(祠堂什么时候才有的)

啥时候开始建祠堂

01

家族祠堂,唐末、五代时才少量出现,后来受南宋理学家朱熹作《家礼》,立祠堂之制影响,明代开始民间联宗立庙,家族祠堂才大量出现。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古代,认为唐代及以前就有祠堂,那是不符合史实的。

02

唐代时开始创立私庙,到了宋代改为了家庙。《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

家庙又称宗祠、家祠,是同族人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祖先神位等,依时祭祀先祖。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

而祠堂除此内容之外,还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

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而祠堂则不需要。

03

唐代之前,则是宗庙。

大家都知道,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朝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这一句话里也可以看出,早期民间是没有祠堂的。明代才开始民间联宗立庙,家族祠堂才大量出现,特定时间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

04

建国后一段时间,很多乡村的祠堂被改用为学校或村支部,为地方教育和行政做出了不小贡献。

最近十几年,一些地方开始重建或重修祠堂,弘扬家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但也有个别地方走偏了,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大上”,互相攀比,感觉祠堂建得比别人差,意味着自己族人要比别人差。必须要说,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年轻一代人对于祠堂的含义和重要性渐渐模糊了。现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变成市民,祠堂越来越缺少其存在和兴旺的客观基础,曾经的族内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更不可能在祠堂内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