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组之前,王千源听说管虎在片场的脾气挺“爆”。

拍《斗牛》,把黄渤“折磨”够呛,肉体和心灵双重崩溃。

没想到,拍《八佰》的八个月里,管虎“特别nice”——这种“nice”体现在他很严格,要求极高,每个点都抓得很细;同时,他也会照顾每个人的情绪,温和地激发演员的创作欲望。

这让王千源觉得,“导演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欧豪则敏感地察觉,管虎心里揣着“大事儿”。

他对管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这个事很难,我们必须把它拿下。”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

左二:导演管虎

早在十年前,管虎就开始筹备将“八百壮士”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在他心里,那些直面死亡威胁的普通士兵,那些在绝境里闪耀人性光辉的平凡的中国人,值得被纪录和记住。

于是,十年中,剧本反复打磨了40稿。

耗时18个月,68栋南北两岸的建筑拔地而起。

那条200多米的苏州河,也是生挖出来的。

这还只是观众肉眼可见的“难”,更多的“难”则要看了电影,用心去感受。

不过,随着《八佰》正式上映,一切难都值了。

有人看得血脉贲张,有人哭得口罩都湿透了。

很多人是今年第一次进影院看电影,直到字幕走完灯光亮起,才依依不舍地起身退场。

这是光影的魅力,这是《八佰》的魅力。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

云首映礼上,影片主创情绪激动。

欧豪说,“他头一回看自己演的电影看哭了。”

张译表示,“非常想念拍摄《八佰》时在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无论相隔多远,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采访王千源和欧豪时的感受。

一年过去,这感受愈发强烈:

《八佰》绝不是单打独斗孤胆英雄式的成功,相反,它的好在于幕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智慧和心血的凝结,集体意识的爆发。

戏里戏外,相辅相成。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3)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4)

回到1937

《八佰》在2016年3月第一批建组,约20人。

同年8月底拍摄基地投入搭建。

等到正式开机,已经是2017年9月的事了,全组人员多达1500多人。

那占地200多亩、多达68栋建筑的实景,和那条现挖的200多米的苏州河,工程浩大,但必须建好了,做实了,才能有那股“气儿”。

因为,“八百壮士”一役的冲击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比。

北岸战场,炮火连天,生灵涂炭;南岸租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一条河隔开地狱与天堂。

这般奇观,拍得越真,越能震撼人心。

因此,管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最大程度地还原1937年的苏州河两岸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5)

这样的还原,对演员表演亦有帮助。

欧豪说,每天走进搭建的四行仓库,墙上的弹孔,防御的沙袋,都让他觉得“正在经历这一切”。

他有时候会一个人蹲在“地牢”找状态,透过小小的窗口看向对岸,“上一秒很憧憬,还带有幻想,下一秒心突然就收紧了。”

王千源还记得仓库里的种种小细节。

“所有的洞都布置在里面,你进去的时候,有明有暗,就像一个舞台一样,更加有代入感。”

他说管虎认真到极致。

拍南岸的时候,一般布一段灯就行了,但管虎不愿意,整条街的霓虹灯招牌,乃至南岸房屋里的灯具,都要点亮。

为此摄影组打了2400台灯,50000米电线,匹配每一个镜头需要的光线。

你说这是笨方法吗?

其实不是。

“那时候没有观众,但要先给我们,给工作人员,形成一种气氛。你在战场上,面临的是死亡;而那边呢,浪漫浮华。死和生的对比,对演员本身也是一种刺激。”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6)

景搭实了,人也要沉浸。

《八佰》最大场面达到5000人的规模。

全景航拍,那些群演可能大银幕上根本辨不清面目,但人必须得在戏里,要与1937年的上海同呼吸共命运。

管虎不希望是一堆传统的群众演员在那换了衣服吃盒饭,“演完就走”,而要让所有热爱电影的人参与进来,真心实意去完成型态的塑造。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7)

跟组演员里有多名武校的学生。

他们跟着退伍军人,进行了足足7个月的训练。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8)

主演们更不能懈怠。

每个人都提前进组接受训练,练战斗姿势、端枪动作、反应力。

有些人还有高强度的打斗戏,近身爆破、泥地打滚、高楼跳跃,统统要练起。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9)

IMAX摄影机全程拍摄,清晰度极高。

高到什么程度?

隔着远远的一个群众演员的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更不要提要被怼脸拍特写的各位主要演员。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表情,乃至每一次呼吸,都要极为精准。

用摄影师曹郁的话说,要让观众看的时候,“觉得这个人从银幕上可以走下来。”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0)

除了盯现场表现,管虎还要求演员各方面都做足功课。

比如方言。

影片中天南地北的口音交替出现,无疑增加了真实性和年代感。

欧豪从进组前就开始学湖北话,拍摄期间也一直学一直练,“让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他觉得管虎的话特有道理:

“一旦松懈,将来一定会遗憾。”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1)

王千源认为,《八佰》和其他剧组的不同,可能就在于那“微妙的一点点”

“服装做旧,道具更加还原,作为演员,我们的眼神、说话的腔调、那个气息,如何捕捉到。能攻克一点点,我就觉得给影片增加一点点分。”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2)

成为那个人

《八佰》取材于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尾声的悲壮一役。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说是八百,实际只有四百多人。

四百多具血肉之躯筑成一道防线,唤醒隔岸观火的人们,守护民族的尊严。

很热血,也很残酷。

管虎不想用镜头造“神”,他要记录的,是一个个“人”

八百壮士,有经过训练的精锐之师,有来自湖北地方保安团的青年,有身经百战的“兵油子”……

南岸百姓,有拿着望远镜时刻关注战况的教授,有摁下血手印抱着必死的心输送电话线的赌场马仔,有鼓点激昂的戏班……

他们构成了战争面前最真实的众生相。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3)

欧豪饰演的端午和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十分典型。

端午和弟弟加入保安团,只为了“看一看上海”,跟着叔叔混口饭吃。

他甚至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做英雄将面临怎样的血汗洗礼。

因此,从一开始的惧怕,茫然,不懂为什么要开枪杀人;到主动拿起枪,喝止别人逃跑;再到奋不顾身冲在最前线……

他在这四天四夜中的转变直观而巨大。

欧豪做最多的功课,就是建设人物心理。

在他看来,端午是“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千千万万懵懂的年轻人的缩影”。

短短四天中,他经历了炮火的轰炸,亲人的离世,战友一个一个牺牲,眼前的一切都带来刻骨铭心的冲击。

“我觉得他是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这中间的蜕变其实特别残酷,很多是被迫性的。但最后打出那一枪,他整个人得到了一种自我的救赎。”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4)

王千源则在脑子里为羊拐写了个人物小传。

羊拐身上留白很多。

他眼神犀利,枪法神准。

既看不上其他杂牌兵,又不是那种一时血气方刚就去搏命的人。

看着年纪不轻了,却一个女人都没碰过,唯一的牵挂是家乡的娘亲。

如何演出这人表面上的狡和骨子里的倔?

王千源“脑补”了许多:

“我(羊拐)和我母亲相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逃过几次兵,这次怎么就被抓到了;老铁(姜武 饰)跟我讲女人的时候,会是什么想法;看到其他兵一定有触动,怎么连命都不要;如果能活着出去,我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太阳……”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5)

王千源对和姜武的对手戏记忆犹新。

大战前夜,羊拐和老铁隔着电梯栅栏告别。

一支烟,一句“送你一程”,就此了结一生。

他不断回想起在监视器里看到的姜武的眼神,“那个分寸到什么地步,开始就瓜怂、自私,后来抽着烟,那眼神都化了……”

人性的蜕变,每一个眼神都得见端倪。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6)

《八佰》是不折不扣的群像戏

没有谁是唯一的主角。

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除了羊拐和端午,还有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姜武饰演的老铁,黄志忠饰演的老葫芦,杜淳饰演的谢晋元,李晨饰演的山东兵……

包括欧豪在内,张俊一、魏晨、张宥浩、俞灏明、郑恺等年轻演员的表现也令人眼前一亮。

看电影时,没人在意谁是大牌影帝或者人气偶像,只会透过他们的表演看见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普通人。

正因为深知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当看到他们绑上炸弹,念着自己的名字跳下高楼;牵着电线,在枪林弹雨中狂奔;列着整齐的队伍,冲上那用子弹铺成的一道桥……我们更能打心眼里产生悲悯和敬意。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7)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8)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19)

影片里最震撼的情节,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炸毁日军的钢板阵,给自己绑上手榴弹,从六楼一跃而下。只留下一封给母亲的血书,八个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紧接着,一位位士兵依次引爆炸药,从容就义。跳下仓库前,他们只报了自己的家乡和名字,甚至只有一句“娘,孩儿不孝了”。

镜头拉远,干脆利落的动作伴着这发自肺腑的呼喊,看得人心都碎了。

那一刻,我们和四行仓库对面的民众一样,不再隔岸观火,而真正感受到了同气连枝,切肤之痛。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0)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1)

留住这股力量

王千源坦承,羊拐这个角色是他“争取”来的。

一方面,他以前没演过类似角色,很有创作激情;另一方面,他说刚接到剧本就很兴奋,“具体呈现什么样子没有想过,但我们知道这(将)是一个好电影。”

八个月的拍摄,他和张译、姜武、欧豪、李晨等人一起,见证了角色一点点充盈骨血,站立起来。

“渐渐地这个群像就完美了,每个人都是那么结实,扎实。”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2)

为了贴合角色在四天四夜里的状态变化,姜武拍戏之余坚持锻炼减重,暴瘦25斤。

魏晨更是瘦到脱相(很多人看电影甚至没认出他)。

张译和欧豪拍水下戏,一镜到底,每个镜头都要拍8条以上。

十一月的天气,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还被衣服里裹着的厚重的保鲜膜勒到抽筋。

王千源打趣说,自己拍的都是“比较安全的戏”,欧豪最“受罪”,膝盖还掉了一块肉。

可当我问起欧豪的腿伤,他本人轻描淡写:

“受伤在所难免嘛,没觉得怎么样,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回忆起来的,不是自己的辛苦,而是集体的力量。

“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完成一个镜头,去做好一件事,精益求精那股气儿就会鼓舞人,不想留下遗憾。”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3)

对所有演员而言,他们拼尽全力,不只是为了让角色闪耀在大银幕,更是为了镌刻下八百壮士的熠熠光华。

因此,没有人在意自己够不够突出,他们考虑的,是这个人物够不够鲜活,群戏够不够丰满。

我问了王千源和欧豪一个很常规的问题:

“最喜欢自己的哪一场戏?”

意料之中,得到了非常规答复。

王千源强调,“这是一个集体的戏,更讲究彼此搭起来,那个气息和感受都很重要。”

“大家的词本来就不多,每个镜头都很珍贵,都不敢丢。”

他提起在片场,所有演员之间都是很直白的感情交流,情感烘到那儿了,技巧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欧豪也有同样感受:

“我们这个戏特别好的是集体创作的氛围。很多时候在那个环境下,你的情绪不用演,去感受就好了。”

有一场被“勒脖子”的戏,小演员张俊一一时抓不住感觉,王千源就在那陪他练,陪他找。在开拍前一直“晃着他”,直晃得他眼里充满泪水,带着那个气息再去演。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4)

几条拍下来,张俊一情绪濒临崩溃。

王千源又默默站在他身后,轻抚安慰。

最终,这个镜头完成下来,张俊一情绪充沛,整体感染力十足。

王千源无比感慨:

“那一瞬间大家是一个整体,那一瞬间我们充满集体荣誉感。”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5)

《八佰》是战争题材,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电影,更不是只负责纪实的历史纪录片。

它从始至终聚焦的是小人物,但传递的力量是磅礴而悲壮的。

这种力量,来自于人性,也来自于民族的血液基因;它闪光于1937年,也鼓舞着当下的人心。

有人会以一句“战争背后都是政治”,让所有牺牲变得荒诞。

但更多人会说着方言,在地图上家乡的方位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义无反顾地冲向前线——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必须被看见和记住。

这是《八佰》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八佰》所有幕前幕后的创作者如此投入,深感荣耀的原因。

欧豪王千源(王千源欧豪成为)(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