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出差三人组”回家了!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三个月后,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这趟浩瀚太空之旅。
自古以来,飞上天空、探索宇宙就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做的实践也从未停歇。今天,就让我们在几个古人的“飞天故事”里,感受一下这份绵延千年的“飞天情怀”。
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墨子除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发明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记载了这么一段:“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通‘飞’)一日而败。”说的是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飞了一天木鸟就坏了。
对此,墨子应该是觉得有点沮丧的,觉得自己“不如为车輗(ní)者巧也”,车輗是指连接大车车辕与车衡的一个部件,墨子觉得造这个部件的人用咫尺之木,不费一天的功夫,就能牵引起几千斤的重量,使车子跑远路,而自己耗费三年时间造的木鸟,却只能飞一天。
有类似尝试的还有“木匠鼻祖”鲁班。《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鲁班也被称为公输盘、公输般,所以这里说是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说的是鲁班把竹木劈开削光滑,做成木鹊的样子,可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他自己觉得非常精巧。
相对墨子来说,鲁班的木鸟在工艺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可以用于军事了——《鸿书》上说他:“制木鸢以窥宋城。”好家伙,木鸢成“侦察兵”了。
02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北方匈奴时常犯边作乱,王莽下令广招奇人异士,以对抗匈奴。
有一天,来了个人说自己能飞,“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王莽就让他试试,一场“飞行表演”开始了,《汉书·王莽传》里是这么记载的:“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虽然一顿操作下来,只飞了数百步,但这样的尝试在当时也算一项创举,王莽对此也持鼓励的态度,“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
有人说,这不就是古代的“翼装飞行”吗!说起来,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03
雨伞雨伞,顾名思义是遮雨之用。但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所著的《桯史·番禺海獠》却记载过雨伞的另一个妙用:“予之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
大意是说,有个人爬上高处的时候揣着两把伞,去掉伞柄,等到天起大风,把两个伞盖装在身上当成雨翼,就能毫发无伤地来到平地。
只不过,这个“聪明人”可不是什么发明家或冒险家,更不是什么君子,而是位“梁上君子”。
04
在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矗立着一座“万户飞天”的雕塑。
万户是谁?
万户是明朝人,原名陶成道,因为研制火器在战事中屡屡建功,被朱元璋封赏为“万户”。
根据记载,万户晚年时,把47个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想要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起来。
虽然试验没有成功,万户也因此献出了生命,但他飞天的勇气令人敬佩,他的探索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这位“世界航天第一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航天英雄”了。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实干家”,
那么下面这些就是“浪漫派”,
他们以文人墨客特有的诗意,
将对日月星辰的想象写得无比瑰丽。
这份想象
在李白笔下是: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通‘揽’)明月。”
在苏轼笔下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在贾岛笔下是: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在李商隐笔下是: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在白居易笔下是: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李贺笔下是: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在刘禹锡笔下是: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在曹操笔下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曹丕笔下是: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在秦观笔下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在黄景仁(清代诗人)笔下是: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在杜牧笔下是: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查慎行(清代诗人)笔下是: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在张以宁(元末明初文学家)笔下是:
“玉树三更露,银河万里风。”
在吴文英(宋代词人)笔下是:
“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
在刘著(宋代诗人)笔下是: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在唐温如笔下是: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部分来源于网络
而在今天,
我们又回给古人一份航天级的浪漫:
载人飞船叫神舟,
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
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广寒宫,
行星探测任务叫天问,火星车叫祝融,
载人空间站叫天宫,
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高级的浪漫!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永不停歇,
我们对浪漫的坚持千古不灭。
制片人丨马文佳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