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葬礼上,在众多精美庄重的花圈中,一个在角落不起眼的朴素花圈引起了毛主席注意。

花圈虽朴素,但挂在上面的一副挽联,让这个花圈成了鹤立鸡群。

写出这副挽联的人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张家名门长子,袁世凯表侄——张伯驹。

毛主席得知张伯驹没能到场后立刻转头对周恩来说:“你去过问一下,尽快给他安排好工作。”

葬礼结束后不出一周,张伯驹便接到了中央文史馆的聘请函,解决了他燃眉之急。

张伯驹到底是怎样一位人士?他为何没能到场葬礼?这副挽联所书何字,毛主席又为何如此关怀他?

祸起萧墙

90年代文化界有一位名人,被誉为“天下第一藏”,他就是张伯驹。

仅张伯驹所著的《丛碧书画录》记载,就有118件之多,而他收藏这些国宝的路途更是坎坷,后还因为它们受尽磨难。

张伯驹收藏这些珍惜字画的原因无他,只是为了让它们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流往国外。

当年末代王孙溥心畬将所藏的国宝级名作,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1)

所以很早时候张伯驹就开始花费重金收藏名字名画,在买字画艺术品时,他从不讨价还价,只为能将其收藏。

在张伯驹的藏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平复帖》和《游春图》,一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一个是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

在购买《平复帖》时,前两次询问买家都要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由于价格太高张伯驹无力购买,一直拖到了1937年,那年正是全面抗战的第一年。

时局动荡,卖家家道中落母亲去世,急于用钱为母亲发丧,在其亲属撮合下,张伯驹以4万大洋,买下了这张珍惜的字帖,为此他欣喜地将北平寓所命名为平复堂。

这副现存最古书法墨迹,后来被日本人知晓,曾出价30万银元向张伯驹购买,张伯驹无比愤怒的直言:

“国宝不能流出国门,给钱再多也不卖!”

再之后,张伯驹因此还被绑架,其同事李祖莱与汪伪勾结,伙同汪伪特工76号绑架勒索张伯驹家人300万伪币,实则就是为了这副字。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2)

当时张家已经很拮据,拿不出这么多钱,其夫人潘素提议实在无法就将《平复帖》卖掉,张伯驹知道若是字落到汪伪手中,日后必被这汉奸献给日本人,为此他冒着被撕票危险,对其夫人说:“要我的命可以,但是我的书画不能动。”

为此张伯驹足足被绑了八个月,其夫人潘素四处筹借了四十根金条才将他赎出,字画一张未动。

而他的另一著名收藏《游春图》,收藏过程也十分曲折。

1946年张伯驹得知绝世画作《游春图》在卖,他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去找了故宫博物馆希望他们出手将其收回,若是资金不够自己愿意借钱周转,但被拒绝。

后为了不让这副画流到海外,他卖掉房产获得220根金条,其夫人卖掉所有首饰得20根金条,合凑240根金条买得。

可以见得,此时的张伯驹在购买众多字画后,家底早已所剩无几,但此时还能靠卖房子凑出这么多钱,也足以见得他家的殷实程度并非一般,而这要从他鲜有人知却大名鼎鼎的身份说起。

张伯驹不是别人,他是清末民初河南项城的名门张家,他们家与袁世凯家族不仅是姻亲,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密同盟。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3)

张伯驹七岁时被过继给清末民初的活跃人物张镇芳,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把张镇芳从户部调出,主管盐政。后升任盐运使、直隶按察使,还曾当上河南都督。1915年后创办盐业银行。

张伯驹深受栽培,年轻时曾在军队里任职,升至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彻底失望,从此协助祖父打理银行,投身于金融事业。

在张镇芳死后,张伯驹继承了其大部分财产,早已不再对经济、政治感兴趣他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并开始从藏书画古迹。

但这些他倍加爱护珍惜的书画,为他惹来了灭顶之灾。

小人“盗”画

当时京城有一人也爱好书画,他就是后来被开除党籍的康生。

一天,康生到张府拜访,与张伯驹说自己也爱好收藏,希望看看他的藏品,张伯驹很高兴,他对于喜爱艺术的人从来不吝啬,毫不犹豫就将自己收藏的书画拿了12幅出来,给康生观赏。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4)

康生看后赞不绝口,说他夫人也喜好字画可不可以拿回去借看三天,张伯驹毫无防备,想到自己妻子也是爱字画的人,直接就答应下来,亲手包好,让康生带了回去。

结果这一借就是半年,康生再没来过他家,也没有提过要还字画的事。

后来还是陈毅解围,张伯驹才将自己花费了重金收藏的12幅书画要了回来。

陈毅常与张伯驹下棋,一次下棋时听张伯驹说了此事,表示自己很苦恼。

陈毅知道康生人品差,也不喜欢此人,便告诉张伯驹不用担忧,会帮他解决。

之后,陈毅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说起了张伯驹,以及康生借画半年不还的事情。

周总理得知后,让夫人邓颖超去了康生家,婉转地说要借些书画看,然后提到了这件事。

康生夫人一点就透,傍晚12幅书画就被送回了张家。张伯驹虽收回了自己的书画,但他却不小心被康生记恨起来。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张伯驹,这以后就被康生给盯上了。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5)

1956年张伯驹将他收藏30年的所有书画都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平复帖》与《游春图》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珍藏。

张伯驹说:“这东西是我出钱买的,但不该我一人独占。要让子孙后代欣赏,知道文化是什么,艺术是什么。”

1957年初夏,陈毅参观张伯驹等举办的《明清书画展》,被张伯驹的收藏和慷慨震惊,称赞说:

“先生为保护国家文物之举令人敬佩,带头献给国家,能唤起民族的自豪感。先生诗词亦有北宋风度啊。”

张伯驹捐出价值万金的收藏字画一事,让本就受人尊敬的张伯驹,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与敬重,唯独一人除外,康生。

康生仍对张伯驹收回字画一事愤恨,又得知他将如此多的珍惜书画捐了出去,更是嫉妒非常。

就在同年,康生四处收集捏造关于张伯驹的罪名,将他说成是坏人。

这让张伯驹受到了极为不公的评价。

一夜间,张伯驹就变成了反动派,连他自己的儿女也被禁止与其往来,只能半夜偷偷见面。

此时他没有收入,家中也再没有任何财产,只能靠着夫人潘素的工资维持两人的生活。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6)

自这时起到1960年,张伯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要困难,从前门庭若市的张家冷清的可怕,他家的门口墙上到处贴着难听的话语。

陈毅得知张伯驹境况艰难,就一直在暗中帮助他。他在与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开会时,向他请求,对他说:“我有一个好友,叫张伯驹,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下工作?”

陈毅其实早已为张伯驹寻好地方,张伯驹喜好文物书画,吉林省博物馆正适合他工作。

陈毅知道张伯驹文学艺术修养虽高,但却是个很单纯的人,所以希望让他去吉林,让他远离漩涡将他保护起来。

于毅夫爽快地同意了陈毅的请求。

1961年初春,张家冷清的门庭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长春的电报:

“伯驹并潘素女士:吉林地处东北腹地,物阜民熙,百业待兴,现省博物馆急需有经验的人才,若伯驹先生允许,可否考虑来吉林工作,翘盼待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张伯驹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不敢前往,他回电向对方坦白自己现在的处境与身份,不想为对方添麻烦。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7)

数天后,张伯驹只收到六个字:“电悉,盼速来吉林。宋振庭”

接着陈毅也送来消息,张伯驹这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陈毅帮的忙,临行前他带着潘素到陈毅家中道谢,陈毅为张伯驹举办了一场践行宴,两人谈话很久,虽不舍但还是依依而别。

得益于陈毅的帮助,张伯驹在吉林过得很开心,虽然他的生活同样拮据贫穷,但博物馆的工作让张伯驹每日都神采奕奕。

但没过多久,张伯驹再次受到牵连,他被迫辞职,与夫人被下放吉林舒兰插队落户,但当时的张伯驹已经70岁,身体情况也不好。

到了舒兰县,两位老人还没来得及歇脚,就被赶了回去,因为又老又病不能干活而被拒绝接收。

无奈下,张伯驹带着妻子回了北京,此时两人没钱、没粮票、没户口,只能回自己家。

但张伯驹的家早已被别人占领,现下他回家住还要交房租,在北京的一年张伯驹完全靠着亲朋好友凑来的粮票菜勉强生活了下来。雪上加霜的是,张伯驹因年纪大,时常生病,生活等价艰难。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8)

1971年,张伯驹写信给陈毅问候他的近况,收到回信后得知陈毅癌症晚期。他久久不能平静,悲从中来,继而又听说陈毅此前也遭受不少苦难,心中更加难过。

但张伯驹此时也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他虽想为朋友尽一分薄力,但家里实在是没有可用之物,这让想帮一帮陈毅的张伯驹更加悲伤。

1972年1月4日,陈毅在弥留之际,想起了张伯驹,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最后他流着泪,让妻子将一副围棋送给张伯驹。

两天后,陈毅离世,张伯驹得知消息直接哭出声来,这位74岁的老人心痛万分,难以接受友人离世的噩耗。

随后,张伯驹与妻子商议要悼念陈毅,但由于张伯驹并未受邀去葬礼,所以两人拿出仅有的钱,在丧事店买了一个最便宜的花圈。

回家后,张伯驹回忆着与老友的时光,回忆着陈毅为国家的贡献,对他们的帮助,提笔含泪书写了一副挽联,别在了花圈上,送到了葬礼处。

1972年1月10日,中共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大会。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9)

原定陈毅追悼会主席和政治局委员一律不参加 ,但后来毛主席还是临时改变主意 ,参加了追悼会。

他身穿睡衣现身于八宝山,走到陈毅遗体前默默站立,随后他扫视一周,在一个个花圈以及上面的字上看过去,突然毛主席被最角落里的一个较矮的普通花圈吸引了目光,那是张伯驹送来的,上面的字体娟灵飘逸:“仗剑如云作干城 忠心不易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 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河山 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 豪气犹存 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 遍树红旗。”

毛主席低声念出了这挽联,忍不住夸赞道:“写得好!”

这副挽联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讲陈毅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艰苦奋斗、转战赣闽南北、对党忠贞不二;一个是讲他在新四军的砥柱作用和他后来率华东野战军作战江北的显赫声名;一个是讲陈毅的逝世,万民哀悼。此联用典浑然融化,巧妙贴切至极。

毛主席转头问周总理,这副挽联是何人所写,周总理说:“他是位民主人士,就是那位把传世第一的字,传世最古的卷轴画捐给国家的那个人,是陈毅生前好友。”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10)

毛主席瞬间明白写挽联的是张伯驹,于是忙问,张伯驹到场了没有,周总理附耳轻声说没有,并告诉主席如今张伯驹很艰难,没工作没户口,在北京自己家里成了黑户。

毛主席听后,思索片刻对周总理说:“对这样的人,应当保护,给出路。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像张伯驹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去嘛。他们本人,便是一部历史呢。”

周总理其实早已为张伯驹生活工作的事做出了关心,1972年1月9日,他就已经为张伯驹到中央文史馆的工作做了批示,但由于多种原因,文件虽然已经拟好却迟迟未实施。

这一次毛主席直接下令后,周总理立刻就与文史馆馆主商议后,向张伯驹发送了应聘函,并且不出一周就将他的户口落实了。

只是这件好事背后还是有人妄想从中阻拦,此人就是康生,他得知毛主席关切张伯驹后,立刻想搅局,只是如今他人微言轻无人理他,更何况这事是毛主席指示、周总理亲自操办,又怎会被他从中捣乱。

72年初春,张伯驹前往中央文史馆工作,薪资微薄但足以让他与妻子生活下去,对他来说即使是只能喝汤也是很幸福。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11)

张伯驹经历了无数苦难,但当他再次面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他依旧拿出全部的热情,笑容再次挂上了这位老人沟壑纵横饱经风霜的脸上。

想必若是陈毅知道张伯驹如今生活的改善,也会很欣慰高兴,张伯驹也算是是他离世时的一个心结。

可爱的老人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张伯驹也敬献了一副挽联,周总理对张伯驹一直很关怀,他的去世,让张伯驹很难过,只是碍于生活处境,张伯驹同样写了一副挽联。1976 年 9 月,毛主席不幸逝世,张伯驹闻此噩耗,悲从中来。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有如天塌地陷,张伯驹书写了一副挽联以表敬意: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张伯驹一直以来都是一位极具爱国精神的人,常常有人说他是难得一见的人,不论是在哪个领域。

所以对于张伯驹的种种遭遇不光是陈毅为他忧心,还有许多的朋友,若是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后来的张伯驹。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12)

78年张伯驹名誉得到恢复,这位老人对他十来年的惨痛生活竟没有一丝怨言,他只是悄悄的咽下苦,并一直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没关系的。

80年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赞赏,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在学习研究他的作词、书法、京剧。

张伯驹晚年的生活又恢复那种醉心艺术的时光,他还养了一只猫做伴,每日爱不释手,去哪里都要带着,81年的展览他还展览了自己抱着猫的照片,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

看着这样幸福可爱的老人,仿佛他从前的灰暗经历都未存在过,他依旧保持着那种陈毅欣赏的纯真。

然而美好的日子仅过了两年,张伯驹就于1982年2月26日离世,享年84岁。

这位为中国文学、艺术贡献良多的老先生离开了我们,曾有名家说,或许中国不会再有张伯驹这样的人,但学习他能让中国人更懂中国的艺术与中国的精神。

当世人在博物馆中看到那些某些书画古迹,或许也会记起,这是张伯驹捐献出来,为了中国的下一代更好的欣赏。

(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一幅挽联)(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