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顺口溜(怎么学好化学)(1)

后台有好几个人问我这个问题。

那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记忆是关键。

其实,我想,再想想小学一二年级怎么学的语文,我们也就会学化学了!小学一二年级要学好语文,那么首先需要认字,如果字都不认识,谈不上学好。那时候还要学拼音,如果拼音都不认识,也不可能学好。要认识字,其实首先是要“记忆”的。所以,学习的首要是需要记忆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谈灵活、再谈逻辑推理。

对于初三而言,很多同学已经忘了最初是怎么学好语文的了。也有很多同学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和批判。其中不乏有很多会谈到“学习并非死记硬背”,这些观点或许会导致某些同学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有偏差。所谓学习并非死记硬背,说的是在一定的记忆基础上,不能全靠记忆。这些都是需要在一定的记忆基础上的,不然,谈不上学习。

回到化学学习,记忆是首要的!哪怕所谓的死记硬背,你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根据多年经验,全凭记忆,可以获得65分(80分制)以上的分数。

那么,我们要记什么呢:

其实随便想想都知道,比如: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基本性质、反应现象、实验、实验的过程.......

(记忆是首要的,哪怕是死记硬背。如果是初三,如果现阶段还在提问“化学怎么学”?这样的同学,大部分是记忆这块出了问题。你如果都不记忆,谈不上学习的!)

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在记忆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实验求证和逻辑推理。所以要学好化学,需要训练自己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具体而言:

1、对比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原则)

对比的结论这是我们通常的说法,更科学一点叫控制变量,再科学一点叫“单因子变量”原则。即:其他所有条件一样,只改变一个变量,然后看结论是否不同,如果不同,则是该变量引起。在化学中有很多这样的考查,两个物质在一起于第三个物质反应,那么我们就需要设计实验,排除其中一个物质的影响。

在平时怎么训练呢?平时我们的结论的时候,最好也利用该方式推导一下。具体而言,大家可以在知乎上搜一搜有关“死理性派”的文章,这些人在生活中已经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2、实验过程的理解(模拟)

一般的同学,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感受就是,实验并非想象那么简单。之前看老师演示时,总觉得好简单,两个容器一倾倒,然后酷炫的现象就发生了!好神奇。

自己动手才发现,什么都需要考量,这是要加多少呢?A物质要加多少?B物质要加多少?用什么添加?什么时候添加?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所以自己动手做一下很多试验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感受的,可以找一件自己从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一做,比如还没有做过饭的同学,自己做一顿饭试试!

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并不是让你亲自做实验,而是让你模拟实验过程,你首先要了解实验过程,才可能更好的模拟。

三、精准的记忆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也可以说是真正对于名词的理解很重要。我们在化学中遇到的很多名词,需要自己去辨析理解。如果你都能辨析理解透彻,那么就应该能学好化学,并能获得高分。

比如,你看到“加热”、“高温”、“点燃”应该想想这三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比如,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看不到气泡,在涂到手上就会有气泡,这里手上皮肤起了什么作用?

比如:装置里加个气球和不加气球,有什么不同?

.......

如果你能细化到这个程度,没有 理由学不好化学的!

四:精选的试题和资料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应试是需要刷题的(其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刷题这么一说),但是,试题也需要精选的,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有些出版物,他们为了统一的市场,是会考虑全面性的,比如有些教辅资料是面向全国的,那么对于北京就不太适用。再比如,对于各区真题,有些题时针对某区的,在平时考试可能对于另一区就不太适用(通常情况下,郊区的试题可能在平时考试的时候,并不“完全”适用城区的考试-----当然基础练习还是可以的。城区,特别是海淀和西城的试题,可能对于其他区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这个规律也适合全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地的学生都说“是做着海淀的题参加中考、高考的”)。某些公众号里的资料也是这个规律。

也就是试题需要针对性强。这样可以减少刷题的数量,提高效率。

当然精选试题,在应用的时候,需要仔细“按层次”弄懂:

1、考点。

2、反面的描述情况如何?

3、这种考查方式原因。

4、还可能哪些方式考查。

这样应用,可以让自己做题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