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首任霸主齐桓公去世后,中原出现了一个权力空白期。

这时,宋襄公猛然觉得机会来了。宋人是殷商之后;被周人称之为“天邑商”“大邑商”的商王国,曾经拥有过无上的辉煌。西周初,在周人给予的优厚政治条件吸引下,宋人审时度势,投靠了周人。尽管如此,宋人骨子里遗传自殷商血脉的这股独特傲气,就从未消失过。西周覆灭以来,经历了二王并立、郑庄公小霸、齐桓公称霸等等重大事件后,周王室早就被拉下神坛,风光不再了。连郑国和齐国都能称霸东周,为何商汤之后的宋国不能称霸?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1)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曾率诸侯成功平定了齐国内乱,扶持齐孝公坐上了国君之位,这更增添了宋襄公称霸东周的信心。

可尽管宋襄公称霸欲望强烈,奈何东周诸侯却不认可。更何况,为称霸宋襄公又以强硬手段来压迫其他弱小诸侯国,让中原诸侯更离心离德。因此,在白白折腾了好几年后,宋襄公的霸主之位始终都没有着落。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召集诸侯会盟,却被前来参会的楚成王劫持,然后把他作为人质、前往攻打宋国。在公子目夷率宋人的顽强抵抗下,楚成王攻打宋国失败。从此后,宋襄公的不自量力已经成了天下大笑话。

这年冬,楚成王在薄(即亳,今山东曹县南二十五里)举行诸侯大会,当众释放了宋襄公。经历这次奇耻大辱后,宋襄公称霸的白日梦依然没有破灭。只不过,在称霸之外,宋襄公又多了一份对楚成王的无比痛恨。

公元前638年夏,因为郑人投靠了楚国,宋襄公率兵前往讨伐郑国。楚成王见此,率兵直接攻打宋国,试图“围魏救赵”。为保卫国土,宋襄公只得先行撤军回国了。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2)

11月,宋、楚两国在泓水边遭遇,结果宋军惨败,连宋襄公本人也深受重伤。泓水之败后,宋国人纷纷批评宋襄公,都说他指挥不当才是败战的根源。


在听到国人的议论后,宋襄公大为不服。他躺在病床上,强行为自己辩解:“君子作战时,不二次伤害敌人,不杀害老人和小孩;古代作战时,也不会依靠险隘的地势。寡人虽然是亡国之后,但也不会趁乱进攻那些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宋襄公这番话,遭到了宋人、尤其是他庶兄目夷的强烈批评,认为他太过迂腐,根本就是对战争法则的一窍不通。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3)

然而,意外的是,后世宋襄公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宋襄公如此仁义而有信,足以排入春秋五霸的行列。到了近现代,还有人把宋襄公这番话扩大化,当作是古人的“战争之礼”而倍加推崇,并誉之为春秋“贵族”精神:古人作战,都是事先约定场地、时间,不能使诈、不玩弄阴谋,堂堂正正地正面决战;决战之时,也不能杀害老人、小孩,不多次伤害敌人,优待战俘……。

不但宋人如此,楚人似乎也是如此。

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战场之上,有晋人战车困在了泥坑当中。楚军士兵见了,并没有趁机上前追杀,而是让晋人放掉车前的横木,帮他们脱困。没走几步,晋国战车的战马突然又徘徊不前了。楚人还是没有冲上去厮杀,而是教晋人放倒军旗,晋人这辆战车才彻底脱困。

战场之上,楚军士卒对敌人如此友好,颇有宋襄公所说“不重伤、不擒二毛”的君子风范。无论是中原的宋国,还是南蛮楚国,在战场上都能保持君子之风,足见所谓春秋“贵族精神”不是空穴来风。

可邲之战之所以会爆发,原本就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战前,晋、楚双方其实已经达成了和解。但由于楚、晋两军的中下层频繁互相挑衅,引发了楚人的误判。在晋人派人前往阻止赵旃与魏錡挑衅楚人时,楚令尹孙叔敖误以为晋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才在“宁我薄人,无人薄我”的战术思想下率先发起了进攻。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晋人仓促迎战,这才遭遇了一场溃败!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4)

虽然楚人最终获胜,但这不已经违背了宋襄公所说的“不鼓不成列”吗?那么,楚人这算是有“贵族精神”还是缺乏“贵族精神”了呢?


在邲之战中,楚人之所以能取胜,除了晋军内部人心涣散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楚人的不宣而战,打了晋人一个措手不及。这显然是违背了所谓的“贵族精神”。

以楚国在春秋初期的表现而言,作战时也从来就没有把所谓“贵族精神”放在心上。

公元前703年,巴国派出使者前往楚国访问,请求与邓国结好。巴国是楚国盟友,邓国则是楚武王姻亲——楚武王之妻邓曼,就是邓国之女。为化解巴国与邓国之间的矛盾,楚武王就派大夫道朔领着着巴国使者来到了邓国。可邓人却不领情,在南部边境鄾(yōu)邑(今湖北襄樊北邓城东南汉水北岸)将道朔及巴国使者全部杀死,还抢夺了他们携带的礼物!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5)

为此,楚武王又派出公族蒍章前往邓国交涉,可邓人却坚决不认错。

这年夏,愤怒的楚武王让大夫斗廉率军联合巴人围攻鄾邑。邓人也不甘示弱,立刻派军队前来支援。可邓国军队三次冲击巴国军队,都没能冲溃敌人。邓人毫不气馁,又发起了第四次冲击。这一次,终于产生了效果:敌人的中军居然开始败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邓国军队想都不想,迅速发起了追击。可不想,邓人才追击不到一会,溃逃的敌人居然又扎稳了阵脚,反头过来迎战。还没等邓人意识到怎么回事,后方的巴人也杀了过来!前后夹击之下,邓国军队顿时溃不成军,败逃而走。鄾邑之人见势不妙,连忙趁着夜色四处逃散了!

鄾邑之战中,斗廉就采取了欺诈之术:将楚军横列在巴人当中,利用诈败来吸引邓人进攻,然后在对敌人实行前后夹击。如此看来,鄾邑之战并不是光明正大的“君子之战”。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6)

楚人原本就不是宋襄公口中的“君子”,会迂腐地坚持所谓的“贵族精神”。事实上,不光是楚人,郑人、晋人、鲁人等等诸侯国,都不会如此迂腐。郑国灭郐、胡二国,鲁国在长勺、乘丘之战中,晋人灭虞国、西虢国,都使用了各种阴谋和诈术。

唯有宋人,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公元前607年,郑人受楚庄王指使,前往伐宋。

此前数年,宋人刚经历了一场内乱:宋昭公被杀,宋文公上台执政。为了激励广大将士积极抵抗外敌入侵,战前右师华元特意杀羊来大势犒劳部下。不过,犒劳过程中却出了一点小意外:华元居然没有让自己的御夫吃上羊肉!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7)

对此华元御夫怀恨在心,正式开战后,就直接拉着华元冲入了郑国军营!华元羊入虎口,很快就被郑人擒获了。主帅被擒后,宋军群龙无首,立刻陷入混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场大败:右师华元被擒,司寇乐吕被杀,战车损失达四百六十乘。

因为一碗羊肉汤,引来了一场大败战,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奇闻。不但如此,这场战斗中宋人的另一件轶事,也遭遇了当时士人的嘲弄。

宋国大夫狂狡迎战郑人,打斗过程中郑人不小心掉入了井中。狂狡见状,及时将战戟伸入井中,把这位敌人给救了上来。可这位郑人获救后,却趁狂狡不注意,反将他打倒、将他俘获了!

当时人就此评价道:“丧失礼节又违抗军令,狂狡被俘真是活该啊!作战,宣告果敢坚毅而让将士遵从就是礼,英勇杀敌称之为果敢,坚持果敢称之为坚毅。违反了这点,就会自取灭亡!”

对比狂狡与邲之战中的楚人,似乎完全没有区别,为什么唯独狂狡会被人批?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8)

差别在于,邲之战中楚军已明显大获全胜,放走一两个晋人不会影响战事全局。但郑、宋之战中,宋人已明显落败;在宋军即将大败之际,狂狡还为了拯救一位敌人而放弃了作战,这难道不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吗?为了坚守所谓的“贵族精神”而不惜放弃争胜、去拯救敌人,那当初又为何要参战?

因此,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以《左传》记载来看,东周其他诸侯国的士人在上战场时,都不会像宋人这么死板。绝大多数诸侯国在面对战争时,都会将全力争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死守所谓的“贵族精神”,一味讲究“恭、良、谦、让”。唯有宋人,确实很少在战争中采取各种“诈术”来争取胜利。

为什么宋人会如此独特?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9)

公元前563年4月,晋悼公在柤(zhā,今江苏邳州西北)会盟诸侯。期间,在晋国中军佐士匄与上军主将荀偃的强烈请求下,诸侯联军灭了偪阳(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南)小国,用来分封宋国左师向戌。可晋悼公要把偪阳城向戌时,他却拒绝了——坚持要把偪阳给宋国,否则他实在是承受不起。于是,晋悼公就把偪阳送给了宋平公。

参加会盟却意外地得了一个小国,这让宋平公惊喜异常。

为感谢晋人,盟会结束后宋平公特意在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宴请晋国君臣;宴会之上,宋平公还特意献上了“桑林”舞乐!

桑林,就是当年商汤求雨的地方;“桑林”舞乐,也就是以前商天子专用的舞乐。

宋人以如此高礼节来招待晋悼公,这让晋国正卿荀罃有些不安,就想拒绝。可荀偃、士匄二人却说:“宋国和鲁国,天下人都去这二国去观礼。鲁国有禘乐,招待贵宾、祭祀时都可用;宋国用桑林舞乐以享国君,有何不可?”听了这话,荀罃才无话可说。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10)

不一会,乐师举着五彩羽毛装饰的旌旗、率领乐队走了出来。一见这场面,晋悼公也受不住了,害怕地退入了房内。直到宋人撤去旌旗,晋悼公才走出房间,接受了享礼。回到晋国后不久,晋悼公就病倒了。晋人为此占卜,结果却是遭遇了“桑林之神”!这让晋人惶恐不已,一度想到宋国桑林去进行祈祷,但却被荀罃坚决制止了。

晋悼公身为东周霸主,都无福消受宋人的“桑林”舞乐,可见天子礼仪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


宋国祖上是殷商王族,在与周人合作反纣时,周王室给予宋人特殊的待遇:世代为诸侯之长,拥有商人圣地桑林,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作为封地。(《吕氏春秋·纪冬季·诚廉》)因此,宋国不但爵位最高,还被特许拥有天子舞乐。祖上的辉煌,再加上周人的特殊优待,让宋人从心底里涌现出一股莫名的优越感。

樊城之战真实故事(泓水不鼓不成列)(11)

正是这种优越感,让宋人身上多了一股前朝遗族的傲气。

因此,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后才会说出“寡人虽亡国之余”的话来:故国虽然已亡,但故国的脸面却不能丢!对于周王国的大多数诸侯国而言,对周人夺取天下的历史早就烂熟于心。在周人以弱胜强反商的过程中,少不了运用阴谋诡计来全力争胜;一味地坚持所谓“贵族精神”、公平决斗,周人还能成功夺得成汤天下吗?

以此而言,宋襄公泓水之战后的那番话,到底是宋人的贵族精神,还是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