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1日,宁夏工委在银川举行扩大会议,动员全党全民掀起大炼钢铁的高潮……①,并在石炭井地区设立炼钢总队(即总指挥部),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甘春雷任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刘震环任总指挥,下设若干职能部门进行工作,并配备十几辆汽车为各县的炼钢大军运送煤炭和粮食(当时各县没有汽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文成县钢铁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文成县钢铁厂(永宁县大炼钢铁运动)

文成县钢铁厂

1958年9月11日,宁夏工委在银川举行扩大会议,动员全党全民掀起大炼钢铁的高潮……①,并在石炭井地区设立炼钢总队(即总指挥部),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甘春雷任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刘震环任总指挥,下设若干职能部门进行工作,并配备十几辆汽车为各县的炼钢大军运送煤炭和粮食(当时各县没有汽车)。

永宁县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组成了炼铁大军(民会师),由县委副书记赵全良任书记,副县长熊焕章任指挥,同时从县级各单位抽调20多人组成工作队,各公社组成炼钢支队(民兵团),由公社副书记副社长带队,配有五、六个工作人员,各生产大队的民兵营由民兵营长带队。9月中旬的一天,永宁县的5000名炼钢大军浩浩荡荡冒着连绵的秋雨从所在地出发,步行到新城火车站聚齐。全民大炼钢铁学生也要参加,记得最清楚的是永宁望洪中学初二班的40多名学生在老师铁宁生、高希贤的带领下和我们同时到达新城火车站(有我家的李玉梅)。晚上11点半乘坐油罐车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西大滩车站(现在的平罗车站)下车,在潮湖农场三站休息一天,第三天赶路程沿明长城到大武口进山,山的南北西侧是高大雄伟的山峰,中间是东西走向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山路,行程一天到达目的地——石炭井。石炭井紧接内蒙的呼鲁似台,东起大矿沟,西至内蒙的岱开煤田,方圆十几公里的地方是大炼钢铁的主战场,有贺兰、永宁、灵武、银川郊区的近二万人在这里大显神手——大炼钢铁。据说大磴沟有“富铁矿石”,又有浅层次的煤炭资源,是大炼钢铁的理想去处。永宁县的5000名炼钢大军分别在这起伏跌宕高低不平的山岗上安营扎寨。

永宁的5000炼钢大军刚到驻地时,露宿在漫山遍野的山岗上,一个星期后永宁老家才运来了竹席、芦席、芭子、木棍和少量的帆布帐篷,各民兵营根据人数的不同,在山岗上各挖几个长20米,宽2米,深2米的地坑,上面担上木棍盖上席子,芭子和柴草,再覆盖上一层土,下面铺上席子和柴草供男女民兵分别入睡。同时再挖几个宽2米,深2米的小地坑,两个做伙房,一个做办公室,一个做库房。接下来的是人员重新组合和分工,以民兵营为炼钢单位,以党团员、泥瓦匠为主编为“建炉炼钢排”,以青壮年为主编为“找矿采矿排”,以铁木工编为“维修排”,剩余的人员和女民兵学生编为“运输背矿石连”。各连排设有正副连排长,正副连排长领导作业。每个“炼钢排”要选拔3-5名有文化的青年为“土法炼钢技术员”,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小土群”的建炉方法和炼钢方法。大队(县指挥部)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土法炼钢技术和方法,曾召开过几次现场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和交流建炉、炼钢技术。全民“大炼钢铁”要群策群力,发动群众大搞技术改革和创新。有的学校从永宁送来了自制的“鼓风机”,有的民兵营就地取材烧出了建炉用的“耐火砖”。找矿采矿排向外扩大一圈,漫山遍野的找矿采矿,有时跑到内蒙地界砍些木柴引起双方发生争执……。“运输背矿石连”每天将采好的矿石轮番向回背运。当时我在望远支队工作,支队书记叫张同有,支队长叫方海,我是管材料的,管着一个木工组、一个铁匠组,专为各炼钢炉制作风车,更换和维修工具,为找矿采矿排的撬棍生尖。我有时领着总队派来的汽车从石炭井拉原煤给各炼焦点运送,或拉焦炭给各炼钢排运送,有时到总队、大队领些炼钢用的器材、工具或生活用品转交给各民兵营使用。有一次,我好奇跟背矿石的人去背矿石,背着117斤的矿石走在大家的前头,给大家说:《武松打虎》、《武松杀嫂》的段子,大家听后眉开眼笑,前仰后翻,群情振奋,干劲十足。大炼钢铁的全过程,永宁县的各机关、公社、学校、企业、大队全力以赴大力支持,各大队均为炼钢铁的民兵营配备1-2辆胶轮大车,来往于永宁与石炭井之间,运送粮食、蔬菜、衣物,以及炼钢所需的物资和工具。

“全民大炼钢铁”当时是党的中心工作。中共中央提出:“钢产量在十五年内增加八倍,会超过英国,小轿车遍地……”②。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的。1958年秋天全国有九千万人参加“大炼钢铁”③,永宁县有5000人参加,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女民兵,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食堂化”,“行动纪律化”。四个多月的时间,每天翻山越岭干十几个小时,无人叫苦,无人喊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冬季,塞外的贺兰山格外的寒冷,有时朔风怒号,黄沙弥漫,遮天蔽日,能见度不到20米;有时大雪飞舞,滴水成冰,寒气袭人,夜间睡在地坑子里不敢伸腿,第二天起床被上覆盖着一层沙粒,有时饭里也有沙子。工作如此的紧张,生活如此的艰苦,但民兵的情绪饱满干劲十足,白天山沟里响彻着嘹亮的歌声,晚上山岗被炉火照耀的如同白日,有人把它比作银川市的新华街。大炼钢铁将要结束时,自治区的“话剧团”、“秦腔剧团”来石炭井进行一次慰问演出,几个月的山沟生活精神没有压抑,倒也十分快活。

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永宁参加大炼钢铁的人全系农民,有文化的人很少,从来没见过如何炼钢铁,更谈不上炼钢铁的技术问题,仅凭政治热情和冲天的干劲,没有科学的态度是不行的,所以炼出来的钢质量不好,好似“釉子疙瘩”。永宁县的四个支队(即公社),将炼好的钢铁整理收拢堆成2米长,1.5米宽,1米高的9个堆,最后将这些生铁移交给自治区冶金局下属的中卫赵壁山钢场。1962年11月,我从石炭井二矿调回永宁县时,路过大磴沟尚见到这生铁流落荒山老岭,无人问津。

永宁县的炼钢大军在炼钢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两位同志壮烈牺牲。事情是这样的,大队党委原决定在全县各炼钢点普遍采用“小土群”炼钢法,一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长×××(总队党委成员)提出要在我县红旗公社(即望洪公社),集中建立一个能容纳“百吨矿石的大型炼钢炉”,建成后的炉型要比旧式的砖窑还要大一圈,前面有三个并列的火口,每个火口高、宽各1米。点火的当天晚上赵全良书记正在召开大队党委会议,研究解决在炼钢铁中出现的问题,大约11点钟散会,他领着大队党委成员到试点的“百吨大炉”查看情况,走在前面的赵全良书记发现炉口两侧有两个竖形裂缝,随后又到炉的顶部又发现一道横形裂缝。当时商量决定在炉口两侧砌两个石柱子顶住裂缝,但需要一根很长的横木,这样就能将裂缝的炉体牢牢的巩固住,但这根横木只有到总部去领,时间是凌晨一点,只有赵书记去领才行,赵书记走后有人用榔头楔打砌好的石柱,想将石柱打的更加牢固,殊不知,越是楔打石柱震动的裂缝越大。一瞬间炉体坍塌,这时正在炉口观察情况的红旗公社书记蔡明理同志和一个向炉口添煤的徐姓农民被砸死,蔡明理同志是陕西定边县人,是部队转业干部,这年才三十出头。

1958年,永宁县本是农业生产丰收的一年,但是好劳力,壮劳力都去大炼钢铁,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正是农产品的收获季节,家中所剩多系老、弱、病、残的半劳力,劳动力的不足对农产品收获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浪费。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加上浮夸风,一平二调,影响到后来出现的“低标准,瓜菜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