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会首创的教育帮扶品牌“圆梦计划”,连续四年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新一届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工人、其他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共230名,占比达45.6%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丰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深圳速度”所创造的奇迹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无名的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特区建设者。进入新时代,站在“双区”建设的新起点上,无数建设者在深圳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作为城市工人的“娘家人”,深圳工会不仅给予城市建设者们党群组织关爱和基层工会组织温暖,还重视工人的发展权,努力打造多元体系,畅通产业工人成长渠道。目前,深圳工会基本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体系,即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导、以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为平台、以“圆梦计划”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载体、以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为激励。在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同时,也为工人发展圆梦架起成长阶梯,促“人口红利”迈向“工程师红利”。

以项目为载体拓宽引才路径(瞭望促)(1)

深圳市罗湖区快递外卖行业人员劳动安全技能竞赛在深圳大剧院广场举行(2021年12月10日摄) 梁旭摄/本刊

技能培训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素质

2003年,高中学历的黄富贤进入鸿利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当学徒,不到一年出了师,3年后当上了组长。技术过硬的他,因学历太低无法被评为工程师。2014年春季,黄富贤看到公司公告栏贴出了工会圆梦计划招生,果断报名了。“如果没有圆梦计划,我就无法拿到工程师职称。”

据了解,深圳工会首创的教育帮扶品牌“圆梦计划”,连续四年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在学历教育帮扶、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班组长培训、素质教育讲座、家政培训等领域,已经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会特色品牌项目。

根据相关统计,14年来“圆梦计划”累计资助2.06万名职工圆了大学梦,职业技能培训受惠职工近50万人次,为4200家企业提供了7230多场次的送教上门讲座,受惠职工达到160万人。

在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面,深圳的“培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深圳经济结构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而开发,并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建设“师资平台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教育网络体系”。比如,建立了包括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五大类40多个专业工种课程体系;依托区工会、街道工会、社区工联会和各区大企业设置15个校外教学点,形成普惠制、广覆盖的校外教学点布局……

深圳市总工会、市人社局探索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试点,确定腾讯等50家企业为首批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纳入储备库。“腾讯产业互联网学堂专注于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将前沿行业的招聘需求拆解为可培养的技能,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企业用人所需要的技能与学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腾讯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深圳市人社局透露,截至2021年底,深圳技能人才总数达398.5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3.26万人,占比提升至35.9%。

劳动竞赛体系

搭建产业工人成长阶梯

“当学徒几年,什么活都干过。”河南籍农民工张国从当学徒开始,到2004年正式“掌勺”。如今,他已“蝶变”为深圳十大粤菜工匠名师。

值得一提的是,“粤菜师傅”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的重点比赛项目。作为对产业工人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市总工会和市人社局联合举办的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深圳技能大赛,给广大职工提供了宽广的技能竞赛舞台。

深圳市工会还主动联合各职能部门开展市、区级各类劳动竞赛。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现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并自2021年起由三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办,累计开展竞赛项目375项,参与人次约680万,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和职业工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升。

劳动竞赛体系建设,畅通农民工向城市产业工人转型、产业工人向工匠人才的蝶变晋升通道,为每一位自立自强的产业工人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培育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形成工匠人才反哺回馈社会、影响带动更多产业工人为深圳双区建设建功立业的闭环人才生态系统。

目前全市有6名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高水平建设了平面设计技术等5个中国集训基地,高质量筹办35项市级一类大赛等。

先模荣誉体系

实现产业工人高水准发展

今年5月10日,广东省深圳市“第一批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授牌仪式在深圳海关举行。

“过去是两三个人的单打独斗,现在是有众多专家人才汇聚的创新团队。”扎根海关基层一线、长期从事技术性贸易研究的陈芳博士,在深圳海关工会的组织下,成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3年间,该工作室在无人机领域的技贸研究成果,推动欧美更改22条无人机技术条款,惠及我国180余家90亿元无人机出口产品,有效助推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从60%提升到80%。陈芳本人也因此获得无人机行业协会颁发的“2020年中国无人机发展引领推动奖”。

据悉,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本次共命名了67个工作室为第一批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深圳海关有13个工作室被命名,是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系统获得命名最多的单位。

近年来,深圳市积极完善先模荣誉体系,持续推进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深圳工匠等荣誉体系建设,注重在“双区”建设中选树具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积极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努力形成先模人物反哺回馈社会、建功立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首先,构建劳模序列先模荣誉体系。率先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把产业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放到与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位置,统一规划、培养、支持、使用。自2021年开始,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数量由每年80名增加到300名等。

其次,打造工匠序列先模荣誉体系。联合市人社局等部门,启动“深圳工匠”培育计划,累计设立全国、省、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69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42家,技师工作站14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56家;新增省级以上技术能手152名,认定技能类高层次人才166名。设立12家省级、40家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培训“粤菜师傅”1.08万人次。每年评选十名鹏城工匠,组织百名“技能菁英”研修深造,打造“广东技工”人才成长激励品牌。高质量建成“南粤家政”综合示范基地,实现家政基层服务站街道全覆盖。

此外,还不断巩固两代表一委员等政治荣誉先模体系。不断健全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保证机制,着重从基层一线推荐各级人大代表。新一届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工人、其他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共230名,占比达45.6%。

近期,市总工会又对荣誉系统进行创新,推出深圳工匠培育计划,计划每年推选300~500人,通过协调获得更多资源,发挥各级工会的组织优势,带领职工成长、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