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维度看成都)(1)

中欧班列满载货物,一路向西奔向欧洲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维度看成都)(2)

下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正式投运。其开航投运后,必将为成都航空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增长,表现在城市系统的能量流增长,而城市能量流主要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这些资源要素的变化,直观地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里,成都的常住人口增加了近600万人,年平均增长3.31%。这是一个城市人流要素的能量流增长。

其实,不仅仅是人流涌入成都安居乐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也纷纷向成都靠拢。这些代表着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要素为何要向成都集聚?是什么引导着它们流向成都?今天,咱们就从成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4个维度,来看这座城市的“流”光溢彩。

维度1 人流

连续12年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已成旅客出游首选目的地

纵观历史,“蓉漂”杜甫在颠沛流离后定居成都,四年间笔尖下流淌出超过200首描摹成都的诗歌。底蕴深厚的天府文化,赋予了杜甫诸多创作灵感,吸引他留在了成都。类似这样的“蓉漂”历史人物,在成都还有很多,展现出历史上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向往力。

在今天,成都仍然对人产生着吸引力、向往热度。最近,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对在蓉2869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择业意向城市选择了成都,成都是在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首选地。

作为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成都已连续12年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时还获得“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和“公园城市标杆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成都的人流集聚不仅仅是人口增长,还体现在外地人对成都的向往热度。机场旅客吞吐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近年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上新台阶,年平均保持10%左右的增长,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成为我国内地继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之后第四个迈上5000万台阶的机场,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

去年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但是成都民航客流量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仍然超过4000万人次,在我国内地241个运输机场中,仅次于广州白云机场位居第二。今年以来,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继续呈现快速恢复回升态势,今年清明节、“五一”节等小长假,成都是国内旅客出游首选热门目的地。

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正式投运。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我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本期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建设,而远期则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的需求规划。其开航投运后,必将为成都航空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维度2 物流

建立起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打造“双循环”的战略腹地和门户枢纽

5月21日,TCL王牌电器与成都青白江区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TCL出口加工制造基地正式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TCL王牌电器在成都作出新的战略布局,与成都的一条四向拓展的陆上国际大通道——中欧班列运输优势有关。

早在2016年,TCL就搭乘成都中欧班列开行“TCL专列”,将出口产品从成都运往欧洲。而这也让TCL尝到了甜头——货运周期是海运时间的三分之一,价格是航空运输的五分之一。以前,TCL出口产品主要依托海运,然而自从搭乘成都中欧班列后,感受到了出口产品运输时效高、成本低的优势,也正因如此,TCL毅然决定将该公司80%的欧洲订单从广东惠州转移至成都,依托中欧班列能够更快响应欧洲客户的需求。据悉,自中欧班列TCL专列首发以来,TCL成都工厂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实现了年平均30%的增长,平均每周有3-4趟TCL专列从成都发往欧洲。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一趟趟国际班列不断助力成都加速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枢纽服务效率,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在成都成链成势。

去年发布的《成都市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蓝皮书》提出,未来5年内,成都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国际物流枢纽服务效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持续下降,同时持续完善物流网络,优化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结构。其中,明确了到2025年空铁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8%以上,中欧班列全程运输成本至少降低10%的目标。

4月26日,成都中欧班列再次上新,新开通的两列班列分别连通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费利克斯托两个境外站点,打通了成都至欧洲最远城市的海铁联运通道。目前,成都已拓展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畅联境外61个城市,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与此同时,成都今年新开通成都至达卡等货运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目前已达131条,其中国际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81条。高效而畅通的国际通道,为畅通物流供应链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组外贸数据就展现了成都的物流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2020年成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突破7000亿元大关,较2019年增长22.4%,稳居中西部外贸“第一城”。

成都已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其中2020年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9.9%,成都的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维度3 资金流

连续8年成为“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

昨日,“2021年新一线城市峰会”在上海举办,会上发布了《2021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再次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此次发布的榜单,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衡量城市的商业魅力。结果显示,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维度,都以“100分”的绝对优势领跑新一线城市。

在一个多月前,成都抱回的两项特别大奖与位居榜首的新一线城市相辅相印。今年4月,由人民日报社指导,《环球时报》社主办的首届环球城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暨2020中国城市投资吸引力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成都市获得“2020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和“2020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荣誉称号。其中,自2013年以来,成都已连续8年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榜单中夺冠。

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的营商环境。迈入新发展阶段,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强化首位城市担当,主动把握重大机遇,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成都的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城市承载力。

2019年春节大假后首个工作日,成都就召开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2020年9月,在营商环境2.0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升优化,成都出台了营商环境3.0版政策体系,奋力打造投资贸易便利、行政许可便捷、要素获取容易、政策精准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利企便民新高地。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暨《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发布会上,成都荣获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为“92.2”,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成都。到2020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在蓉外资机构达40家,当年新增落户首店386家,首店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另外,2020年成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增量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伴随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成都的新经济企业如雨后春笋,2020年成都新经济企业注册数共计45.8万户,已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一片沃土。

据《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成都依然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9家,以20.9%的速度逆势增长,领跑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12个。推动建立跨境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与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交易,累计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100亿元。

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全年新增注册企业42188家、新增注册资本3728.5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292家、新增注册资本250.1亿元。自贸试验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65.0亿元。

统计公报还显示,2020年成都资本市场保持活跃。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西部服务中心运行良好,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含过会)公司1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97家,新增上市和过会公司19家。全年股票市场融资231.2亿元;证券交易额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2.0%。

维度4 信息流

在全国率先建成千兆光网城市

互联网企业在2019年就逾3400家

在迈向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持续集聚和增长,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信息流则是另一大重要的资源要素,被誉为流通体系的神经。信息通畅在改变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产业的发展。

成都坚持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聚焦贯通战略大通道,提升通达辐射力,立体大通道体系不断丰富,其中以成都为信息中心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持续增强。

当前,成都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信息港,提升巩固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行业地位;提高电子信息产业能级,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建成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抓住机遇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三次产业数字化、核心技术突破以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无人机快递平台、人工智能诊疗系统、无人化超市终端、虚拟现实智慧教室等层出不穷,从活力无限的网上购物到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从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到“一扫即达”的共享出行……数据显示,到2019年成都市网民规模达1186万人,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1个百分点。

在信息时代,智慧生活早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渐次织进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

畅通的信息,在改变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的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最新的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聚集互联网企业达3400余家,营业收入超过548.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互联网企业超过400家。成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深化。“互联网 ”涉及的医疗健康、物流、教育、金融、旅游等领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互联网深度赋能传统行业,持续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当年成都有5家企业入选独角兽企业。

信息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要。近年来,成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成集约建设,推动网络连接增速,打造通达全球的新一代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强化和提升成都作为国家通信网络交汇地、信息资源集散地、共享性信息通信设施重要布局地的地位。

通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成集约建设,成都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兆光网城市,三大运营商均具备千兆接入能力,有力促进全市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报记者 杨富

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105/28/c805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