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闽南地区主要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龙岩市新罗区(两地原属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县 部分、尤溪县 部分。 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与广东粤东地区毗邻,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闽南地区的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很多,不少被闽南人影响的当地民族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历史沿革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调整 撤销合并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漳州府、兴化府、泉州府属福宁道,福宁道管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漳州。新罗区、漳平市该地在清代置 龙岩直隶州,直隶汀漳龙道,道治在清朝中期前驻地为漳州府龙溪县,中期开始迁徙至龙岩州龙岩县。泉州和厦门则是隶属 兴泉永道和兴泉道,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复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同安县嘉禾里(厦门)(《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三)。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道台自清朝初期先在莆田(兴化府驻地),雍正中期从莆田移驻泉州晋江县,再自泉州晋江县移驻厦门。

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据传是中国历史上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黄河中下游中原多次发生内乱、战乱、和北方民族的入侵,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据传北方人另外的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隋唐时期,由于中原的多次内乱和战乱,大批北方中人入闽,而带来了8-10世纪时隋唐和五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所谓的福佬话(河洛话)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

兴泉道道台驻地兴化府府城图(里面有兴泉道道台驻地)

晋朝后期开始五胡乱华,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驱赶黄巢军队,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闽南 语”的基础。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的厦漳泉地区和龙岩地区新罗与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等地区。

闽南指--泉 州--厦 门--漳州大部分-龙岩新罗区与漳平等大部分地区.,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福建 南靖、平和、云霄、诏安四县的西部的山区还有一些客家村,有客家人。泉州的回 族、满族、蒙古族等也会流利的闽南话,比如泉州 百崎回族乡,不在回 族 乡的泉州回 族也会流利的闽南语。

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建筑外,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它正是经由泉州流传到厦门、台 湾以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湾、香 港、澳门和泉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泉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文化节以侨乡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赶来享用“文化大餐”,领略了“仓官影里三洲路,涨海潮中万国商”的侨乡盛景。

闽南与东南亚地区在民间信仰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妈祖、关帝、保生大 帝、开漳圣 王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宫妈祖宫庙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的侨胞前来进香。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祖宫庙就有数百座。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

开漳圣王国际文化节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清代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清代的祖籍漳州的约占40%。漳州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漳州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开展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据介绍,漳州自明清时期至少有98个姓氏迁移到台湾,他们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人数不胜数:海澄人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开台王”;漳浦人蓝鼎元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策略措施,是历史上涉台文献最多的学者,被称为“筹台宗匠”;龙溪县角美人林平侯为开发台北平原做出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板桥林家”;此外还有“台湾美术开山祖”的诏安人谢琯樵,为抗击外来侵略、满门忠烈的平和“雾峰林家”等。台湾的开漳圣王庙已超过300座。

中华台商服务总会会长廖正豪先生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把‘开漳圣王’奉为保护神。”借助丰富的对台资源,漳州以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为龙头,带动云霄 莆美镇和漳浦 威惠庙、华安浦西村威惠庙、芗城区 浦南镇 陈元光墓、龙海白礁慈济宫、芗城武庙、孔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等宫庙,着力做大漳州对台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台民众亲情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庙关帝神像及镇庙文物——关公大刀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一行6人的护送下应邀赴台湾展出。此后,这尊神像进行环岛巡视,备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岛有100多座宫庙迎请恭奉。当地媒体称,这次帝君巡台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最难割舍的是亲情。漳州加大“开漳圣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台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如今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寻根谒祖,或续修家谱。

地方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普渡,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蟳埔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嫁妆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古时有一诗句「一年夥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是旧时诗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联「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东家要辞退夥计;下联是尾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间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祭拜之後,东家即宴请夥计,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犒赏给员工们,。

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厂要解雇夥计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这一餐来暗示。不过,旧时的人较为厚道,如果不是夥计实在不行,或是东家的事业经营不佳。是不会随便辞退夥计,辞退的方式也不是发下一张解雇通知或者资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员工被解雇。

语言历史

相关语言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

清朝时期的闽南行政地图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外地,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方言。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 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 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陈永华,福建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福建人。因此,此时台湾的语言,是以福建音占大多数的。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官渡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府晋江县石狮 蚶江港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同安县(厦门)渡台,福州人从福州府 候官县南台港和闽县马尾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广东 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福建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进的闽南语口音并且沉淀固定下来,即为台湾的台语口音。另外,闽南语支中的莆田话和台语超过一半可以互通。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比如台北、桃园)偏泉州腔,南部(比如高雄、台 南)偏漳州腔。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

闽南方言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所以我们都还可以从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日本语和闽南语有某些相似之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政府收复台 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共产党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国民党政府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中原人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

从元 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 拉 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 : ma-ti(死掉)、ta-pi (不过、可是)、ko-pi(咖啡)、gan-dang (马铃薯 / 土豆)、pa-sak(巴刹)、sa-bun(肥皂)、chok-ku-le(巧克力)、tong-kat(拐杖)、go-ka-ki(走廊)。

不同说法: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

闽南方言

一:河洛话原本是夏商周先秦时期中原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宋、鲁、齐国等地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到江南 等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传说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古代中原国都洛阳周围的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生生不息河洛郎“,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晋室南渡,在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也有晋安郡的人南迁,并逐渐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西晋在福建设置晋安郡晋安郡晋安县。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语言分区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泉州话区:泉州、安溪、石狮、晋江、惠 安、南安、永春、德化、金 门等九个县市。

厦门话区:厦门、同安。

漳州话区:漳州、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7)

闽南方言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民党执政早期的台湾,由于国民党政府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闽南语在台湾曾经几十年时间比较没落,讲闽南语的人会被称为“台客”等,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爱乡、台湾人讲台湾话等活动,讲闽南语由“土”变成一种潮流时尚、Local Man,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学习闽南语并会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闽南语,现台湾的诸多电视台也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如民视、三立、台视等,各大电视台也有制作各种类型的闽南语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闽南语也被列入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很多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除了台 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不少外来饮食不断进驻泉州,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厦门特产

炸枣

炸枣:厦门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为同安五宝(马蹄酥、封肉、炸枣、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作法:原料分为皮、馅。皮一般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馅一般为花生、豌豆、芝麻馅,也可用蔬菜。把馅包在皮里,放在沸腾的油锅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

五香条:“五香”是厦门同安传统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办喜事必备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肴之一,所以拿来招待亲朋好友是最好不过,这已成了厦门同安的传统风俗之一。“色泽赤褐色,鲜香酥脆,馅润滑甜美,热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五香条作法:豆腐皮【豆膜】、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干扁鱼、马蹄、花生油。

马蹄酥:厦门同安传统特产,盛行于同安。用面粉制皮加香油作为进香的供品,所以俗称香饼。

作法:用精面粉、白糖、精生油、麦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馅三道制作工序。

封肉: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8)

厦门同安封肉

作法:将猪肉(前腿肉)切成方块,约二斤左右,用方形纱布包扎,放在干净的铁锅,倒上熟猪油,加热,把整块猪肉放到锅内热炒,加上酱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虾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锅里焖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碗仔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经水泡过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浆,配上肉泥、油葱等佐料,经过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盛行于翔安新店镇一带。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烂,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后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铁锅里煎成一张一张的薄饼皮,切成两厘米宽的粉条,凉在“敢壶”里。煮的时候,下足猪油,加上海蛎、海蛏、小虾等海味,面上撒些葱花或芹菜。

泉州饮食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 安、晋 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漳州饮食

1、蚝仔煎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9)

闽南饮食

介绍:蚝仔煎也叫海蛎煎,是漳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地道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 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鲜香无比。

2、咸肉粽

介绍:它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3、手抓面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0)

闽南饮食

介绍: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 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

旅游资源漳州三平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1)

闽南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的平和县文峰镇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义中大师创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土楼

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观。永定、南靖和华安的土楼已闻名遐迩,但闽南一带各式各样的土楼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闽南的土楼民居,是人类建筑文化的宏篇杰作,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南靖土楼,是南靖劳动人民艰辛的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规模、结构、工艺、功能、令多少现代的建筑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它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文化内涵,使社会学家慨叹。

南靖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较为特色三层以上的圆形古土楼有386座、方型古士楼有1751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围裙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马蹄形等,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气度不凡。一座土楼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筑精品;一座土楼就是一方浓缩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楼就是一域民众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2)

闽南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县感德镇芦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筑风格与土楼相似。土堡原为吴姓人氏的居家。墙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四周墙壁坚硬无比,易守难攻,这种设计也是用于防御土匪。

巽来庄土楼:巽来庄土楼始建于清代,坐落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相传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盐官所建,在其周围还建有古厝10幢,分别为其10个儿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巽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围是高7米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围墙内是较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在此融合。

小小“枪楼”:闽南乡下仍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楼。有的在古厝的一侧,叫“枪楼”,或独立一座,或与下落相连,都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的。人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单屋,有小窗子作为望口,还有斜的枪孔。

戏曲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 江、龙溪地区及厦 门、台 湾 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 泉州人把福 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戏就是指来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剧种,而下南老戏就是本地戏。小梨园,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就盛行一种“优戏”。

歌仔戏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3)

闽南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戏的脚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南管戏”先是被“北管”戏夺 走了观众,后因“歌仔戏”的兴起更被冷落,台湾职业的“七子戏”班都已解散,仅由一些业余的子弟社团(清唱结社),如台南的“南声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斋”,清水的“清雅乐府”,台北的“闽南乐府”、“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维持活动,这种清唱的形式俗称为“郎君唱”,自戏 剧形式的“七子戏”没落以后,清唱结社的“郎君唱”逐为“南管”的代表。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 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 形式列为课程。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 年间,当时因“梨园戏”逐渐没落,便在“梨园戏”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武术技艺(宋江戏)及其他的 戏曲而产生的新剧种,因本底里是“梨园戏”,因此传到台湾以后,在民间仍以“南管戏”称之。“高 甲戏”是大陆的称呼法,在台湾民间艺界并不使用这一名称。在台湾尚有活动的职业剧团计有伸 港的“新锦珠”、员林的“正新丽园”、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动已日渐减少。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忏活动,起初纯属法事仪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诸如木鱼、钹、铃、钲、云板、草锣等法器作为乐器,念唱的曲调也仅限于道情和佛曲音乐,诸如[南海赞]、[普安咒]、[大真言]、[鬼掺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调,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飞钹、过刀山等小杂耍节目吸引观众。这些表演一般仅在夜间的寺院、道场的广场上进行。为了体现“超度亡魂”的性质,所以表演时还增加了佛经《目连救母》中的有关孝子目连的片断故事。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这种打城的宗教仪式表演开始走出寺院、道观的围墙,逐渐在闽南广大城乡搭台演出。大约在清咸丰十年(1860 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出面创建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并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厦门等地进行法事活动的演出。这样打城戏作为一个剧种开始成熟。据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德教授考证,同治13年(1873年),有两个荷兰人曾在厦门看过打城戏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刘全进瓜》、《目连救母》、《四游记》等剧目。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地区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与布袋戏相似的同类艺术,在中国南北方称谓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东北称“扁担戏”,在四川称“木脑壳戏”,在西安、兰州称为“耍杆子”,在闽东称“幔帐戏”,在宁波称“手套木偶”,在闽南和苍南、崇明岛、东南亚等闽南方言区均称之为“布袋戏”。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 ,谓之肩担戏。”《扬州画舫录》所记的“肩担戏”,表演形式上与布袋木偶戏已较为相同。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关于“布袋戏”称谓的最早记载。

民间婚礼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梳头时唱:三下木梳,两个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送嫁妈”高声诵唱:“新娘请出轿,生子哈哈笑。”新娘进新郎家门槛,要先跨过燃烧炭火的“火炉”,闽南话“生炭”与“生殖”谐音,以求兴旺。“送嫁妈”唱:“跨火烟,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孙(男孩)。跨会过,夫妻和好百廿岁。”新娘新郎双双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毕就入洞房。接着吃:“合卺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个月,月月美满。“送嫁妈”一边为新娘夹菜一边唱:“吃猪心,恩爱共一心;吃猪肝,新郎发财做大官;吃鸡,才会起家(兴家);吃红枣,年年好。”接着是吃“新娘茶”……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惠安部分民俗

闽南惠安县沿海村镇如崇武村、小岞村等地的汉族妇女(俗称惠女),以奇异的装束,长住娘家的风俗和吃苦耐劳的本色,为世人瞩目。

惠女的服饰穿戴鲜明艳丽,奇异独特。一年四季,她们头上总是裹着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颔,再戴上髹漆一新的黄色园形尖顶斗笠,用4条镶着钮扣的彩带紧扣在下巴上,斗笠沿下仅露出眼、鼻、口;发髻上插着几支剑形的簪钗,髻上套一圈花串;上身穿着又窄又短的蓝青色或素色花大裾衫,袖短至前臂、束紧,肚脐以下腹部显露在外;下身常穿裤管宽大、裤裆很浅的蓝色或黑色的长裤,裤头缀上长长的白裤腰,再系上5~7条精美的银裤带(腰链),光赤着脚板。人们谑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据说这种奇特装束与福建上古先民的文化遗传有关。

惠安沿海一些乡村,至今仍保留婚后长住娘家的习俗。这种婚俗规定,妇女婚后3天就必须回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春节、清明、中秋能回夫家。春节住3天,清明和中秋白天来,晚上就要回娘家,不得在夫家过夜。而丈夫到妻子娘家过夜,要摸黑去,凌晨就要离开,人称“两头不见日光”。直到第一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妻子才能住到丈夫家。违反这种习俗的,往往受到嘲讽孤立,甚至族规处罚。这种习俗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中。

惠安的青壮男人,大多外出捕鱼、打石、承包工程,惠女则挑起了生产、家务的重担。在惠安,到处都可以看到衣饰穿戴整齐划一的妇女在挑担子、抬石头。她们还走出家门,打工创业。

闽南十大乡村

闽南十大乡村分别为:1.同安五峰村2.翔安小嶝岛3.同安竹坝农场4.翔安新店镇吕塘村5.集美双岭村(龙谷山庄)6.翔安新圩镇马塘村7.海沧诗山村(青龙寨)8.同安北辰山9.同安荏畲村(万丰果园)10.同安莲花镇内田村(金光湖)任何一个都可以称之为“之一”所以,这个之一不知道从何而来。

闽南四大古镇

闽南四大古镇指的是 晋江安海、翔安马巷镇,龙海角美,集美灌口。

泉州

泉州,别称鲤城,是福建省地级市,闽南民系城市之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4)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5)

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 闽南话为主要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 ,常住外来人口达204万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6)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7)

泉州是著名侨乡。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750多万,港澳同胞76万,分布在世界各地129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250多万。在台湾,有44.8%的汉族(约900万)祖籍泉州。

地方文化民俗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8)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方言

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 [4]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古建筑

古民居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

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庙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19)

泉州人文地图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著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

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

文物古迹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团抵达泉州港

泉州境内有包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教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

此外,泉州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1处 ,分别是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郑成功墓、崇武城墙、洛阳桥、泉州天后宫、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泉州港古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庙、施琅宅、祠和墓、庵山沙丘遗址、五塔岩石塔、惠安青山宫、安海龙山寺、清水岩寺、亭店杨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宪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资寺石佛造像、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泉州历史文物(部分列出)

名称

年代

地址

伊斯兰教圣墓

丰泽区灵山

千年古桑

鲤城区开元寺

老君造像

清源山老君岩

清净寺

鲤城区涂门街

祈风石刻群

南安丰州九日山

洛阳桥

惠安洛阳

天后宫

鲤城区天后路

安平桥

安海、水头交界

东西塔

鲤城区开元寺

草庵摩尼教寺

晋江罗山华表山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清源山碧霄岩

崇武古城

惠安崇武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现代

丰泽区东湖街

名优特产特色主食

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羹、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润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风景名胜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1)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2)

泉州东湖公园位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清源山,东眺灵山圣墓,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大街,是号称“鲤鱼城”之鲤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胜景之“星湖荷香”的遗址。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3)

安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4)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5)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976年至981年)移建今址。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6)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该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7)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千米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8)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千米,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长834米,宽7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被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29)

永春牛姆林,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区,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城70千米。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0)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1)

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千米,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千米。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胜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千米,象形岩石,千姿百态。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2)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中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3)

黄金海岸度假村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石狮市永宁镇海滨,占地6000亩,海岸线12千米,与台湾隔海相望。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4)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1999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资2.3亿元人民币,建成市区西北片区滞洪排涝工程。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5)

深沪湾,一座风光旖旎的晋江小镇,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沪湾全长6千米,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6)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千米。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千米。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7)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飞流直下,水雾形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途经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8)

永春雪山岩始建于唐代启光年间(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雪山岩坐落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顶凹一湖宽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个由火山集块堆积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莲花座而得名。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39)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0)

九仙山风景区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地的交界处。年平均雾日、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均列全国第二位。山中有奇石怪洞等12胜景,风景区内有灵鹫岩、永安岩、莲花岩等7座岩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1)

石牛山保留了原生态的风貌,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具有“峰险、石怪、树奇、洞幽”之美。由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高1782米,是我国两处古火山放射状爆发口之一;特别是火山口内,堪称天然火山立体模型活标本。景区拥有石牛山潜火山岩地貌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构成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

厦门

厦门,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是福建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2)

厦门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省东南部,由本岛(厦门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千米。厦门通行闽南语厦门话,与漳州、泉州同为闽南地区的组成部分。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3)

厦门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截至2018年,厦门的综合信用指数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排名第2,营商环境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14位 。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4)

历史文化城市标志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5)

日光岩上看厦门岛

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市树、市花、市鸟的议案,决定凤凰木为市树、三角梅为市花、白鹭为市鸟。厦门市的公营单位以白鹭形象为徽标。

通行语言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6)

厦门闽南语

厦门地方上使用闽南方言之厦门话,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福佬话”(属闽南语“闽台片”)互通。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民俗文化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7)

三月的厦门(20张)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

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文化遗产

厦门市入选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漆线雕、童谣(闽南童谣)、讲古、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饼、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抬阁(海沧蜈蚣阁)、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高甲戏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8)

歌仔戏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49)

漆线雕

漆线雕,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漆线雕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0)

送王船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泉州、厦门、漳州)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1)

特色美食

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还有虾、螺、贝类等。特色小吃有面线糊、沙茶面、土笋冻、海蛎煎、炸五香、花生汤、烧肉粽等。

风景名胜

鼓浪屿

鼓浪屿,2007年5月8日起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岛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屿上居民喜爱音乐,钢琴拥有密度高,被赞为琴岛。主要旅游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郑成功纪念馆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2)

鼓浪屿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3)

南普陀寺(5张)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 ,校园衔山含湖、面朝大海,背靠万石植物园,一侧是南普陀寺,一侧是白城沙滩,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隔海相望。包括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在内的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4)

厦门大学

环岛路

环岛路,是环绕厦门岛的城市干道,宽60米,双向6车道,为城市一级次干道。机动车道18-24米,非机动车道6-7米,人行道6-8米,绿化带80-100米。白城到黄厝段,1997年2月动工,1998年9月8日竣工。黄厝到前埔段,1999年9月8日竣工。会展中心至香山段,1999年9月动工,2000年9月竣工。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开通香山至五通段。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5)

环岛路

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市思明区,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胡里山炮台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6)

胡里山炮台

同安影视城

同安影视城,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是一座仿北京紫禁城建造的宫殿,总占地面积1000亩,首期投资达1.35亿元,2009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同安区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7)

同安影视城

厦门园林植物园

厦门园林植物园,俗称“万石植物园”,位于厦门岛东南隅的万石山中,背靠五老峰、南普陀寺、厦门大学,紧邻中山路商圈。始建于1960年,占地4.9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个植物园,是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植物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是省、市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与保护母亲河生态教育基地。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8)

厦门园林植物园

厦门园林博览苑

厦门园林博览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规划片区总面积6.76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3.03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主展区、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及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商业配套设施。园博苑片区规划以半岛、岛屿的形式进行总体布局,由九个岛屿和两个半岛组成。其中五个为展园岛屿,四个小岛为生态景观岛。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59)

厦门园林博览苑(2张)

青礁慈济祖宫

青礁慈济祖宫,又称东宫,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为纪念保生大帝吴夲而建,是厦门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和历史文化古迹。青礁慈济祖宫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0)

青礁慈济祖宫

北辰山

北辰山,俗称北山岩,是厦门十二道名著风景之一,地处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隅,在同安五显镇境内,毗邻南安,距同安城区12千米。1998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12.2平方千米。为低山丘陵、花岗岩地貌,以十二龙潭瀑布为主要特色。北辰山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优美。北辰山的广利庙又名“忠惠尊王庙”,是百姓为纪念被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温封为“闽王”的王审知而建造的。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闽王”成仙之日,前后五日,北辰山庙会盛况空前,游人香客如织,鞭炮声与戏曲声不绝于耳,成为独特的民俗景观。北辰山上的“仙宫”尚存有宋、明、清三朝石刻。从北辰山顶飞流而下的瀑布有近千米长,且数千年不干涸。山体由于受水流的长期冲刷而形成一条峡谷和12个从上至下顺势分布的水潭,被称为十二龙潭。北山十二龙潭是厦门二十名景之一。此外北辰山还有仙姑洞、仙女瀑、水天洞、闽王王审知衣冠冢、山门、石龟、石牛、石船、石轿等景观。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1)

厦门北辰山

金光湖

金光湖,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内田村,距同安城区23千米,厦门市区60千米。林区山形如“湖”状,四周六条山岭和两座小山交相环抱,构成“金”字形,旭日初生、叶露晶莹、金光闪闪,故名“金光湖”。金光湖被誉为“闽南的西双版纳”,林海茫茫,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不胜枚举,林区总面积7768亩,最高海拔845米。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2)

厦门金光湖原始森林

天竺山森林公园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园内有森林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4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林麝、果子狸、狐狸、豹猫、锦鸡、青羊、杜鹃等。园内人文景观60余处,其中古迹6处,景点58个。史载,唐十三代皇帝唐宣宗李忱曾在此修度3年。并留下浴龙池、浴龙桥、皇帝井等古迹。森林公园内规划建设风情度假区、高级度假酒店区、体育公园区、动物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闽台果蔬花卉区,游客还能在皓月湖垂钓。可森林游览、登山探险、狩猎、野营休憩等。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3)

天竺山森林公园

五缘湾湿地公园

五缘湾湿地公园,位于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占地85公顷,是厦门最大的公园,也是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五缘湾湿地公园内具有水栖和湿生植物带、水生植物群落、芦苇及湿地区域植物群落,并种植有台湾相思树、木槿、银合欢、睡莲、红树林等植物;栖息在湿地中的鸟类包括9科25种湿地水鸟和17科29种山林和农田鸟类。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4)

五缘湾湿地公园

野山谷生态乐园

野山谷生态乐园,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境内,距离厦门市中心45千米。旅游区由六大野趣景区构成,分别是热带雨林叠瀑探幽区、金溪峡谷探险区、银溪峡谷野外生存体验区、千亩茶园观光区、森林别墅休闲区、原木游戏娱乐区。旅游区境内因两条长年奔腾不息的金溪、银溪环谷相抱,构成闽南地区罕见的峡谷景观。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5)

野山谷生态乐园

观音山海滨旅游休闲区

观音山海滨旅游休闲区,地处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三环三辐射”道路网主骨架的第一环—环岛路上,位于环岛路北段香山至五通段,项目占地面积37.5公顷,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2.4万平方米,停车位1000个。休闲区东临大海,与金门岛遥遥相对,拥有2.8千米长的美丽海滩,大型海滨游泳场;西邻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北与翔安隧道相连,南接香山国际游艇码头、厦门国际网球中心及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6)

观音山海滨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是华强方特集团自主研发的一个大型高科技主题乐园。其最大特点是以科幻和互动体验为最大特色,将动漫卡通、电影特技等国际时尚娱乐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巧妙融合,创造出充满幻想和创意的神奇天地。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7)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

厦门桥梁博物馆

厦门桥梁博物馆,坐落在海沧大桥东岸锚碇内,这是在大桥硕大的锚碇里建起来的我国第一座桥梁博物馆。它的造型设计、内容丰富、科技手段先进,展示了高科技水平,为海沧大桥增添景色。博物馆由海沧大桥建设展示馆、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示馆和海沧大桥监控中心三大部分组成。五层是大桥监控中心。这是海沧大桥交通指挥的核心,她具有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分析统计、控制高度、文档管理、图像图形显示和自检报警等多种现代化管理功能,显示我国建桥的高科技水平。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8)

厦门桥梁博物馆

漳州

漳州,福建省辖地级市,是闽南民系城市之一,位于福建省最南部,漳州陆域地处北纬23°34’~25°15’,东经116°54’~118°08′之间,陆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漳州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北有高山阻挡寒流侵袭,南有海洋调节,所处纬度较低。靠近北回归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69)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已并天下”后,把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今漳州境时属闽中郡,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之始。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建置漳州,州治在西林,属岭南道,辖漳浦、怀恩2县。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70)

漳州辖区内有324、319二条国道、厦漳、漳诏、漳龙三条高速公路及鹰厦铁路和厦深、龙厦二条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漳州港可直通东南亚国家,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 漳州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公园、南靖土楼、云洞岩等景点。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71)

历史文化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72)

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载:“松州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漳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建州开始迄2012年已有1326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历代名人辈出:明代《东西洋考》作者张燮、清初“闽海才子”黄道周,漳州户籍,祖籍 福建莆田市城厢区,近现代文化名人、大师许地山、杨骚、林语堂等饮誉海内外。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文物

唐代的松州书院,是省内最早的书院之一;云洞岩,自唐以来文人题刻203处,位居全省第二;东山铜陵关帝庙,融建筑艺术、石雕、金木雕、彩瓷剪贴雕、贝雕为一体,饮誉省内外;漳浦县的赵家堡和黄道周天地盘,芗城区千年古刹南山寺,以及漳州沿海和山区的2000多座生土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元代陈大举农民起义勒石、明清天地会遗址、龙海小刀会遗址,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南海域首次击沉日本侵略军驱逐舰的龙海南炮台。尤其是打响福建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红旗不倒的闽南革命根据地等,也留下多处革命史迹。至1997年,漳州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9处。

方言

漳州方言分漳州闽南话、客家话、潮汕话等 。

厦漳旅游景点排名(大好河山闽南厦)(73)

漳州话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流行于漳州市辖区的芗城、长泰、龙海、南靖、漳浦、平和、华安、东山、云霄、诏安10个县(区)的方言(土话、本地话)都和漳州城区的方言无甚差别。漳州城区与漳州市所属各县(区)群众之间交谈时用各自的土话基本上可以听懂。因此,漳州城区的方言可以作为漳州话的代表。

客家语,在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十几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语。

潮汕话,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边地少量使用。

地方特产特产

漳州市辖区

绢、漆器和首饰为著名工艺品。片仔黄、八宝印泥、漳纱、漳绒是历代贡品。漳南文旦柚、园山水仙花为名产。其他还有漳州芦柑、天宝香蕉、福建砂仁、龙文区云洞岩盐鸡、白水贡糖、金定鸭、八卦芦柑、八月荔枝、文旦柚、玳瑁乌龙茶、白礁牡蛎、角美缢蛏、宜春水仙花、本港鱿鱼、土笋冻、麦芽糖、砂仁、明姜、香茅油、长泰芦柑、龙须菜等等。

风景名胜

漳州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南靖土楼;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称“闽南碑林”,朱熹题称“溪山第一”的云洞岩;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天下第一奇石美誉的东山风动石;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平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白礁慈济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界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称为“国之瑰宝”、载入了《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的赵家堡;保存着53座完整的土楼的云水谣古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等旅游景区景点;明代旅游家徐霞客二度漂游的九龙江北溪;被誉为“东方的夏威夷”的东山岛;黄道周赞誉其“与黄山相似,当无不及或有过之”的灵通岩;此外,还有长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山乌礁湾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南靖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保护区等。

国家5A、4A级景区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区 5A

天福茶博物院景区

漳州市龙佳生态温泉山庄

漳州市龙文云洞岩风景区

漳州漳浦天福“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漳州滨海火山自然生态风景区

漳州市东山马銮湾景区

东山风动石景区

福建土楼(华安景区)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

漳州市诏安九侯山景区

平和县三平风景区

漳州翡翠湾滨海度假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