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监利建县1800周年(222—2022)】

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

——“监利”市(县)名由来浅析

文/任茂礼

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当地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历程,记录了战争与灾害的磨难,记录了自然环境的沧桑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监利市是2020年6月由监利县撤县建市而改置的。监利县是湖北省30个“千年历史古县”之一,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监利县名不同于古代一般以山水物产命名的习惯,而是取事为名,尤其监利的“监”用其古义,读“监jiàn (见)”,而不读“监( jiān (尖))”,生僻少见,以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对监利县名不解其义,徒感陌生;有的甚至错解其义,妄生争议,令人遗憾。其实,监利置县始于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形成之初,吴王孙权不依附曹魏册封,宣布独立之时。孙吴析华容置监利,屯田籍民,即一手安置由于战乱大量从北方涌入荆州的难民,一手就地拓荒发展时已严重短缺的粮食生产。因此监利县名,蕴含了“地富鱼稻”的物华天宝,传达了吴王“务农重谷”的治国理念,承载了风起云涌的历史事典,文化蕴藏极为丰富。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1)

▲ 刘备借荆州后吴蜀辖区调整图

一、三国吴置监利县的历史背景

监利县地,夏商(前2100年-前1100年)属古南蛮国。周代(前1100年-前770年)属《禹贡》荆州之域,古云梦泽地。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监利县地属州国。《左传》“桓十一年(前701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注:“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纪要》:“在监利县东三十里。”《史记》:“楚考烈王元年(前238年),纳州于秦以平。”州国何年为楚国所灭无考(见《湖北省建制沿革·楚灭国考》)。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荆州南郡,领十八县,监利地域置有华容(治所今周老嘴西三里)、州陵(《春秋传说汇纂》:“监利县东三十里有州陵城”)两县(见清光绪《荆州府志·荆州领县表》)。

《湖北省建制沿革》(潘新藻著):“《宋志》:三国吴析(华容)置监利县。”《监利县志·总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置监利县。”要了解监利县名由来,须先了解孙吴置监利县的历史背景。

三国孙吴置监利县之际,曾发生有两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二是孙权宣布吴王国独立。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2)

▲ 关羽失荆州军事路线图

“关羽大意失荆州”。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曹操从华容道北归。荆州八郡,除南阳、襄阳二郡属魏外,其余孙刘各得其半,其中南郡十七县,以长江为界一分为二,江南八县属蜀,江北九县属吴。吴将周瑜任南郡太守驻江陵。监利地域属吴。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这就是著名的“刘备借荆州”事件。其时周瑜已死,孙权委任鲁肃代瑜领兵。“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其实刘备借荆州,只是向东吴借了半个南郡,即南郡江北九县;而且刘备还出让了长沙郡等地。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自此,监利地域属蜀。

刘备获得整个南郡后,遂还荆州、南郡治所于江陵(此前刘备另置南郡于公安),并派威名煊赫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军主力在汉中和刘备作战,驻守荆州的关羽积极配合刘备的行动,亲率荆州主力进攻魏军占据的樊城和襄阳,大败魏军大将曹仁,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3)

▲ 孙权像

就在关羽北伐高奏凯歌之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吕蒙乘虚偷袭荆州治所江陵,江陵守将南郡太守靡芳、将军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旋即回师救援,结果败走麦城,被吴军所杀,以至于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自此,监利地域再度属东吴。

试想,关羽不曾失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同理,监利地域也不会再度属吴,吴国便没有机会“析华容置监利”,监利地也许一依古华容县名沿袭至今,后来湘华容也不至借用华容之名立县。

孙权宣布吴王国独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受禅称帝(人称“曹丕篡帝”),改元黄初,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史称曹魏。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时天下三分,曹刘皆已称帝,孙权如何自处,十分尴尬。最终,孙权还是放下身段,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4)

▲ 荆州七郡分布图

次年,吴王孙权遂改元为吴黄武元年(222年),即宣示摆脱对曹魏的依附,独立吴王国。年号是只有皇帝才能颁布的,涉及正统和唯一性问题。孙权不但公然改元,还存心改年号为“黄武”,即取魏文帝年号“黄初”之“黄”,蜀汉帝“章武”之“武”,比肩曹丕、刘备,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正是“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置监利县”,也许监利县是吴王独立后,所建置的第一个郡县行政设置;而且县名取朝廷官署“钦天监”、“国子监”名之“监”(读jiàn 见,为何不能读 jiān 尖,本文第五节有详述),加之以“利益”、“吉利”之“利”命名”监利”,御用冀望之心可以窥见。可见监利县的设置,含藏有吴王孙权强烈的帝王意志。直至吴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

二、两种县名释义的纷争

《湖北省建制沿革》:“明万历《湖广总志·荆州府沿革》:监利县以‘地富鱼稻,令官监办之’得名。”《监利县志》(1994年版):“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析华容置监利县,以‘地富鱼稻’东吴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县置监利县,因境内‘地富鱼稻’,东吴‘派官监办之’,故名监利,属南郡。”《〈中国影像方志〉 第10集 ·湖北监利篇》:“公元222年,孙权在此设关立卡,以‘监收鱼稻之利’……并以此为名设监利县,这就是监利地名的由来。”

上述典籍《湖广总志》、《湖北省建制沿革》、《荆州府志》、《监利县志》、《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还有《监利县地名志》等,对“监利”县名由来,因“地富鱼稻”,吴派官监办“鱼稻之利”的释义,一脉相承,大体一致。这些成为监利县名由来的主流之说,即“监收鱼稻之利”。

与此同时,监利县名释义还有“监收鱼盐之利”的另外一说。持“鱼盐”(也说成“渔盐”或“盐鱼”)说的主要所谓“依据”有:

一是所谓从税赋角度推断,时吴置监利县即是派官征收税赋,盐由国家专营,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监利地渔产品丰富,腌制加工用盐量大,最大的税赋资源当是“鱼盐”;且国家还在各州郡的许多地方派驻盐官,史有记载。

二是说相传古代监利是盐产地。县境分盐镇一带,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溪水味咸,含盐量高,称为“盐溪”。分盐镇历史上曾称“盐市”“盐关”。古先后置有“分盐司”“分盐署”。且监南三洲有地名为“盐船套”,相传古时曾有大盐船在该地段的长江中沉没。因此,监利县是因“监收鱼盐之利”而得名,云云。

当前监利部分出版物、网站,国内大部分网络文章,乃至百度、360搜索等,皆以“鱼盐之利”释义监利县名,造成很大混乱。正本清源,迫在眉睫。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5)

▲ 监利城区鸟瞰图

三、监收“鱼稻之利”的历史缘由

要弄明白监利县名释义或“鱼稻”或“鱼盐”的真伪,只要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因循相关历史记载,顺藤摸瓜,便可窥见到孙吴置监利县最直接的缘由,明白历史真相。据考证,孙吴置监利县的直接缘由主要有三个。

1、“十万户”北方难民涌入荆州,孙吴“屯田籍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原大乱,民不聊生,逃逸和暴动频繁发生,人民为了躲避战争,大量流亡迁徙,导致社会经济崩溃。《后汉书董卓传》:“天子东归后,长安空城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中关中复无人迹。”据统计汉末(至220年)北方人民南下流亡者达145万人口之多。《晋书·食货志》:“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按《中国通史》汉末每户平均口数4.87率测算,10余万家即近50万人,可能比荆州本有人口还要多,时东吴人口为280万。流亡人口大量超载,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隐患。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6)

▲ 三国鼎立形势图

面对上述问题,东吴是如何解决的呢?据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介绍,在混乱中建国的东吴政权,采取两种不同的户籍措施来控制土地和人。一是屯田籍民。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实现屯田,以屯田的形式强迫流民去耕种,征收巨额赋税。二是州郡领民。每攻克一城或一地,强制迁徙该地区人口到其控制比较牢固的地区建立州、郡、县或在当地直接建立州郡县,委派各级官吏去管理,征收赋税。

依此可知,孙吴析华容置监利县,并非普通的行政区划调整,亦非赐赏封邑,而是视华容“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的优越自然条件,和控制比较牢固的行政管理状况,辟置新县,对流民进行“屯田籍民”管理;监利县名的“派官监办”,“收鱼稻之利”的历史记载,与学者高敏有关“屯田籍民”“委派各级官吏去管理,征收赋税”的论说高度吻合。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7)

▲魏晋时期的龙骨水车图

另外,据古籍记载,孙吴析华容县置监利县,两个县治几乎同城设置,共依夏水(古自江陵上接长江下由沔阳入汉水,流经监利的主要水道),华容在夏水之西,监利在夏水之东。此即是要依托掌控比较牢固的华容县,以及华容与监利共夏水的交通便利,有效施实“屯田籍民”。如果不是屯田籍民,而是行政区划调整,两个县的县治是不会设置的这般近距离的,以致后来监利县城几度南迁。其实,用我们今天某行政区辟“工业园”、“开发区”搞对外开放,托比当年析华容置监利,以“屯田籍民”,似乎更好理解些。

此外,西北大学随成伟的《三国东吴赋税制度研究》论文,把东吴“屯田籍民”的方法论述得更为具体:东吴时期,由于战争,政府掌握有大量公田(或官田),这些公田一部分实行军屯或民屯,一部分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巨额租税。军屯以“屯”或营为单位进行集体耕作,产量全部归国家所有。民屯征收比例为:“兵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分。”该文称,时江陵以东沿长江岸边,分布有很多屯田民集中点。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8)

▲ 监利县城城区图

《中国农学史》:“孙权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汉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间,孙权开始推行屯田。孙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

其实,孙吴在辟华容县新置监利县“屯田籍民”的同时,还在其他三吴地区有同样举措的推广。据《中国农学史》介绍,孙吴还在长江中游的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以及今浙江境内的海昌、上虞、新安等地建立屯田区10余处。“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孙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乾隆宁国府志》(属今安徽芜湖宣州区):“(东汉末年)中原避乱者归者众,始筑为园田,初名化城。”说的是东汉末年,中原难民涌入宣州,为解决生计问题,孙权令大将军丁奉于235年春率领将士组织10万难民,到宣州金钱湖屯垦,历经四年,筑埂成圩,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吴国大粮仓,并易名为金宝圩。《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吴析(华容)置监利县,寻省。”由此可知,监利县的设置,其阶段性的作用曾已一度完成,故“寻省”。“寻省”就是很快废除、撤销的意思。其原因很大可能是随着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形成,北方社会一度趋向稳定,中原流民纷纷返回故里,监利屯田拓荒事务再次交由华容县管理,至约60年后才恢复监利县。

《太平寰宇记》:晋太康五年(284),复立监利县,属南郡。《清一统志》:“梁废华容入监利”(梁指后梁555-587年)。自此,监利县沿袭至今。

2、物价风涨,“时谷一斛五十万。”

《晋书·食货志》:汉自董卓之乱,百姓流离,谷石至五十余万,人多相食。魏武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议。魏武乃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物价飞涨,粮食尤其稻谷被作为“定国之术”、“用兵之本”。国家组织屯田,生产稻谷,早在魏国已经实行,并取得成功经验。因此,孙吴析华容置监利县,屯田籍民,收鱼稻之利,不是创造发明,而是搬他人经验为己所用。同时北方比南方开化得早,北方难民把先进的耕作制度,生产方式带到监利,也促进了监利的水稻生产,经济社会发展。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9)

▲ 监利水稻作物图

3、“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

《晋书·食货志》: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以谷贵,始罢五铢钱。……吴上大将军陆逊抗疏,请令诸将各广其田。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其劳也。”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即是始置监利县之上一年,因为谷贵而停用五铢钱,可见谷价之高,通货膨胀之严重。东吴大将军陆逊向孙权上书直言,请求孙权下令各级将领都要在自己所驻守、管辖的地方大力组织扩种粮食。孙权回复说,这个建议很好!从现在起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耕作由国家分配自己的责任田。军中拉车使用的八头耕牛拿出来,分配到四组屯田农户中去使用。我虽不及古人那样有体恤民情的明德,但确有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决心。这便是东吴有始以来把大力发展农业,注重谷物生产作为国策的开始。

不知孙权的责任田有否种到监利屯田籍民开发区过,但监利县的设置,一定体现了孙权把务农重谷确立为国策的思想意志。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10)

▲东汉时期的庄园收租图石像(河南密县出土)

剖析孙吴设置监利县的历史缘由,可以看到,当时监利县的设置,收到了多种效益,一是妥善安置了难民;二是发展了粮食生产;三是促进了南北方的农耕文化交流;四是屯田籍民的完成为安定社会,保障军需提供了物质保障,五是为东吴确立“务农重谷”国策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因此监利县的诞生是恰逢其时,集合大利。

因此,我们对监利县的“利”,切莫狭义地理解为税率之“利”,它当是社会综合效益之“利”。如《三国志·蜀志·先主》:“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生从之,权果辍计。”其“收吴、蜀之利”,与监利县名“收鱼稻之利”的“利”,系指社会综合利益的含义是相同的。

四、“鱼盐之利”的讹错与原始出处

监利县名“监收鱼盐之利”的出处,至目前没有发现权威古典相关记载。地方文献、网络文章引用大多出自1959年印刷的《监利县志》简志,该志“鱼盐”说依据何处却无文交代。

而“鱼盐之利”一词则最早出自《国语·齐语》:“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孙诒让正义:“鱼亦谓海鱼,盐即煮海之盐。”《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11)

▲ 监利县城江城路鸟瞰图

“齐太公世家 ”,我们翻译下便于理解:太公,即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号太公望。是“东海上人”,约今山东沿海一带的人。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

如上文可知,“鱼盐之利”是指鱼和盐相连的利益。鱼指海鱼,盐为煮海盐,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系指东海齐国今山东沿海。除此外国内其他地方,尽管多地产盐,但无一处使用过“鱼盐之利”,而且中学历史有道考题:“春秋各国中,占有鱼盐之利的是哪个国家?”可见它的排他性非常严格。因此,用“鱼盐之利”释义监利县名,会贻笑方家。

此外,监利地质有少量矿盐含藏不假,但史无相关产量产业记载,非置县取名依据;至于“分盐”地名,是古代盐业专营,分片供应管理,避免迂回运输所制定的分界线,即分盐以东销售淮盐,以西经营川盐,全国这样的分界点当有多处,并非监利有盐可分;再者“盐官”系国家行政统一设置与县名无关;还有所谓“盐船套”,是旧时曾有运盐商船于该长江段沉没过,更与县名取用无关。总之,“鱼盐”说所有古籍不载,且未曾涉盐,遑论“鱼盐”?其完全是今人讹衍古文,难圆其说,自行附会的。监利县(市)名是监利140万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12)

▲ 监利县城容城镇夜景图

五、“监jiàn (见)利”与“监jiān (尖)利”的辩析

除了厘清“鱼稻”与”鱼盐”的是与非外,监利县名的释义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监利的“监”两种不同读音的差异,读音不同,义理迥异。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监”字的本义与引伸义。监 jiān (读尖),繁体为監,是个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監”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说文》:監,临下也。《方言十二》:监,察也。《周礼·太宰》:立其监,注:“谓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

但是从监 jiān (尖)的相关一系列词义去理解“监利”的“监”那就错了!因为监 jiān (尖)的本义是“监督,察看”;监督谁?它还有一个隐性主体。如果我们把它用在设置监利县“地富鱼稻”“令官监办之”上,“令官”“监督”谁去“办”呢,缺少一个主体;因此是说不通的。

再者,我们来看“监”的另外一个读音jiàn (见),由镜引伸而来,古同“鉴”,借鉴。“鉴”,可以鉴人、鉴戒、审察、鉴别等。古人把它用在了朝廷的机构设置上,如“国子监”(掌管学校教育)、“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秘书监”(掌管国家藏书与编修)。“监”jiàn (见),即是古代官府和官名,它是“职掌”义,本身就是主体。因此,把“监”jiàn (见)放到“地富鱼稻”,“令官监办之”上去理解即是:地富鱼稻,“令官”,派官;“监”,设置官府和机构;“办”,职掌;“之”,指示代词,即 “鱼稻之利”。连起来就是“地富鱼稻,(孙吴)派官设置官府机构,职掌获取鱼稻利益事”,这样就通畅了。

监利特色文化(凝结历史沧桑的文化标识)(13)

▲ 高速公路连接监利县城图

此外,古代特别行政区划名曰“监”jiān (尖),《宋史·太宗纪二》: “冬十月己未,诏以池州新铸钱监为永丰监。” 孙吴析华容置监利,选用朝廷官署名、特别行政区名用字,至少透露了三个信息:第一,结合孙吴刚刚和平接管荆州,荆州难民超载,急需安置等特殊社会问题,表明析华容置监利县,屯田籍民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二,说明孙吴“派官”的层次较高,有可能是来自中央官署或孙权身边的官吏,御用气息很浓;第三,说明孙权“务农重谷”的国策已定,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自然条件优越的监利,已进入孙吴施实国策的视野。因此说,新置监利县,屯田籍民,发展拓荒生产,尽收鱼稻之利,是孙权实现“务农重谷”国策的试验田,特别行政区,一点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监利”(jiànli)县名由来,“因‘土卑沃,广陂泽’(《读史方舆纪要》)”,“地富鱼稻”,三国吴“令官监办之”(《湖广总志·荆州沿革》),“监”掌鱼稻之“利”(《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而得名。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总之,“监利”这个历史斑斓的县(市)名,以它物华天宝的瑰丽,重大历史事端的关联,不同文明的融合,锐意开拓的意志,成为监利人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也是监利人民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古为今用,高扬改革,创新发展,独特的文化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