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过去了,他们到底还是找上门来了。”
1999年9月,伦敦南部郊区的一栋小屋门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望着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记者,心情十分复杂。
“原以为可以把秘密带进棺材,谁知到头来还是被叛徒出卖了。”老人有些无奈。
记者们打量着眼前的老人,从她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丝毫女间谍独有的风情万种和身手不凡。
这位号称“红色间谍祖母”的老奶奶,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01
眼前的老人名叫梅利塔•诺伍德,1912年出生于英国。
她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英国人,父亲亚历山大则是一名拉脱维亚难民,虽然是难民,但诺伍德的父亲早在移民英国之前,就加入了社会党。
诺伍德的父亲积极从事左派活动,不但把列宁和托洛茨基的著作翻译成英文,还创办进步报纸,对英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生活在这样的红色家庭,诺伍德从小就崇拜列宁。
1930年代,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大批工人失业,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无家可归,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虽然经济也不景气,却为人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鲜明的对比,深深地刺激着英国民众,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憧憬。
自然而然地,英国民众在感情上更加亲近苏联,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思潮在英国空前高涨。趁此机会,苏联情报系统在英国大量招募间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诺伍德早早地加入了英国共产党,经常参加左派活动,这引起了苏联间谍安鲁德·罗斯坦的注意。
罗斯坦同时也是英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经他介绍,诺伍德于1937年正式加入苏联情报系统,代号“霍拉”。
当时,诺伍德在英国有色金属科研协会担任会长秘书。这家协会承担着英国最重要的科研任务。
“会长秘书”虽然普通,但可以接触到最重要的英国科技情报,诺伍德将自己经手的绝密文件,通过各种途径,纷纷传递了出来。
不久,诺伍德与一位名叫希拉利的英国数学教师结了婚,希拉利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志同道合的爱人是诺伍德从事革命活动的坚强后盾,从此,她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间谍工作当中。
02
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诺伍德虽然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这份让她引以为荣的事业,却随时都可能使她身处险境。
1938年的一天,诺伍德按照约定,带着刚刚拿到的绝密情报,来到了位于伦敦东南郊的“老地方”,等待她的克格勃上线。
然而左等右等,她的上线却迟迟没有出现,诺伍德心里产生了不祥的预感,果断撤离了现场。
回到家里没多久,诺伍德就收到消息:有三位克格勃间谍被捕了,其中就包括诺伍德的上线。
接下来的那段日子,诺伍德忐忑不安。
万一她本人也遭遇不测,苏联在英国的间谍系统将遭到更大的破坏,这无疑会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三位同志都是好样的,无论遭受怎样的严刑拷打,他们当中都没有人出卖诺伍德。
风头一过,克格勃又派人联系上了她。
这场意外的变故非但没有吓退诺伍德,反而使她一下子成熟了许多。她变得比从前更加谨慎,也更加勇敢。
此时的诺伍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把自己经手的绝密文件复印下来,她开始偷偷地溜进上司的办公室,把锁在保险柜里的绝密文件也悄悄地拿出来,用微型照相机拍摄完毕,再放回原处。
在诺伍德的努力下,英国最重要的科技情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苏联,诺伍德喜不自胜。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诺伍德的行踪引起了一位名叫莫娜·蒙德的英国女特工的怀疑,她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自己的上司。
“女人当不了高级间谍,你快拉倒吧!”这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上司,一向都瞧不起女性,对诺伍德和蒙德的能力同样不屑一顾。
但是,蒙德相信自己的判断,仍旧对诺伍德进行盯梢。
就在诺伍德惶惶不安之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了,蒙德的那位大男子主义上司,以“无能”为理由解雇了蒙德,随后,英国情报部门对诺伍德的监视就不了了之了。
诺伍德有惊无险。
03
1938年,德国科学家在核裂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英国率先获取了这一情报,立即决定进行原子弹研发,并很快取得了进展。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整天对英国进行空袭,实验设备和科研成果很难保全,而且由于参战的缘故,英国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同时美国也在进行原子弹研发,可因为起步晚,进程缓慢。
于是英美两国决定合作研发原子弹:英国出技术,美国出场地和经费。
1945年,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成功爆炸。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国不但立刻翻脸不认人,拒绝与英国共享原子弹技术,而且扬言“苏联要想研发出原子弹,得再过20年。”
谁知仅仅在4年后,美国就被狠狠地打脸:苏联的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炸,比英国还早了3年。
而这都要归功于诺伍德。
诺伍德所在的有色金属科研协会,是英国核武器研发的核心部门,要搞到核武器研发的资料,对诺伍德来说并不是难事。
而在这次原子弹的情报的传递过程中,苏联也意识到诺伍德的重要性。
为了争夺对诺伍德的领导权,苏联军事情报部门与苏联特工组织克格勃一度互不相让,最终,诺伍德选择了克格勃。
诺伍德不仅向苏联提供情报,她还为苏联招募间谍。诺伍德最杰出的下属是一名叫亨特的英国政府官员。
从1967年起,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亨特像诺伍德一样,利用工作之便,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科技和军事情报。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972年,60岁的诺伍德以会长秘书的身份,从英国有色金属科研协会退休,她与苏联的合作也就此终止。
1979年,诺伍德和丈夫以旅游的名义来到苏联,领取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战斗红旗勋章”。
与勋章一起发放的,还有巨额奖金,可对于奖金,诺伍德分毫未取,她希望将这笔钱用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4
后来,即使苏联解体,也没有动摇诺伍德的共产主义信念。
尽管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35英镑,但她一直力所能及地宣传共产主义。
退休之后,每天早晨,诺伍德都会自费购买30份英国共产党创办的《晨星报》,送给邻居和朋友——20年来从未间断。
而对于自己的过往经历,她却一直守口如瓶。
做苹果酱、养花、散步、遛狗,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诺伍德退休后的生活日常。
在邻居们眼里,这个做了一辈子“间谍”的妇人,只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只不过思想有些激进罢了。
就连诺伍德唯一的亲生女儿,都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英国妇女。
然而,正是从诺伍德退休那年起,危险开始一步步向她逼近。
当时,克格勃总部要搬到莫斯科郊外的一栋新的办公楼。趁着混乱,一位名叫瓦西里·米特罗欣的克格勃高官动起了歪脑筋。
米特罗欣在克格勃第一总局的档案处工作,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档案,誊写在纸上,藏在鞋子里,带回家后打印出来,埋到了自己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别墅地底下。
截止到1984年,米特罗欣窃取了大量克格勃绝密档案,但由于苏联的管理非常严,他一直没法耍花招。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米特罗欣的机会来了。
既然美国是苏联的头号敌人,那它自然就是米特罗欣心目中的头号买家。
1992年,米特罗欣带着少数偷窃出来的档案,来到了美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馆,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出师不利,并没有使他气馁。
米特罗欣又来到英国大使馆“试运气”,结果他受到了英国人的热情接待。
英国特工安排米特罗欣全家秘密到达伦敦。
米特罗欣领取了巨额奖金和豪华别墅的钥匙,从此告别了退休后清贫的生活。
米特罗欣偷窃出来的更多档案,则由一名英国特工偷偷从莫斯科运往英国。
1999年9月,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里斯托弗·安德鲁所著的《剑与盾:米特罗欣档案与克格勃秘史》出版,上千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前苏联间谍暴露,包括“霍拉”。
一时间,全球舆论哗然。
05
记者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从世界各地涌向诺伍德位于伦敦南郊的家。
他们惊讶地发现,在1986年希拉利去世以后,诺伍德仍旧住在50年前他们共同贷款购买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身份暴露不久后的一个早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诺伍德立刻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干脆在家门口开起了记者招待会: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这么干!”
诺伍德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然而让人惊喜的是,因为证据不够确凿,英国政府宣布不起诉诺伍德。
得知这一结果,87岁的诺伍德惊讶万分。
潜伏了62年之后,诺伍德第三次有惊无险,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六年后,诺伍德在自家的小屋中寿终正寝。
诺伍德死后,俄罗斯媒体发表了题为《胸怀列宁主义,英国女子的40载间谍生涯》的悼念文章,称赞她是冷战时期“最忠诚、最有价值的前苏联间谍”。
后来,英国作家珍妮·鲁尼根据诺伍德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红琼》,于2014年出版。
四年后,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上映了。
诺伍德的传奇经历得以在全球更广的范围内流传。
诺伍德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也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称赞。
诺伍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世界和平,毫无疑问,这位“红色间谍祖母”对人类的爱,已经超越了国界。
作者:牧云青青
编辑:浅月琉歌
资料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克格勃艺高人胆大:在美搅和肯尼迪遇刺案,在英安插祖母间谍》 2000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