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官员等所使用的一种文体,其中使用的文字相对较为简洁、严谨。
因此,后人读起来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有的文言文需要解释大家才能明白其中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沟通往来的主要文字组织形式了,很多人接触它也仅仅是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论语六则》《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等。
回想当年,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过背诵文言文的经历,大家都清楚,文言文要想背得快、背得牢,最好的办法就是熟读数遍,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所有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然而,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就是这些被编入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其不一定是当初作者的全文,有部分的文言文中的文字已经被编辑教材的老师删减掉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以《卖油翁》为例,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会有所删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卖油翁》这篇文章和它创作的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在一次外出工作途中,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整理、编纂工作,而《卖油翁》就是其中之一。
巧合的是,《卖油翁》描写的也是宋朝时期的一则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朝文状元——陈尧咨。当时,宋朝盛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部分文人对习武之人都是瞧不起的。
因此,百姓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从文,而不是从武。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在那个时代,武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文学兴起,文风大肆盛行,给了像欧阳修这样的有能力的作家以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回到故事本身来看。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陈尧咨不仅是一名文状元,而且也会一定的武功。
特别是在骑射方面呢,陈尧咨显现出了很强的能力。由于当时大家都重文轻武,所以在他这一批文科生中,习武、懂武之人非常少。
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能文能武的陈尧咨自然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当时北方的外族部落入侵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抵御外敌,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朝廷急需一批会骑马打仗的武将。
这对于陈尧咨来说可以说是机会难得。他自认为自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未来能成大器,因此慢慢地就骄傲自满起来。
从此,他就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向别人展示自己骑射的特殊本领。
有一天,他回到家中,非常开心,母亲见状就问他干什么去了。陈尧咨兴奋地回答道,自己刚从一个宴席回来,并特意向母亲炫耀,说自己在宴席上给到场的宾客表演了最拿手的骑射。
本来陈尧咨认为母亲听完这句话之后,会对自己大加赞赏,可没承想,母亲随手打了他一下,甚至把旁边的金鱼缸都打碎了。
母亲对其大骂,说道:“这就是你说的精忠报国吗?你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吗?”
陈尧咨听闻非常失落,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母亲不能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就反过来数落自己。
但现在想来,母亲看得并没有错,一方面,陈尧咨的武学才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另一方面,陈尧咨到处显摆自己的这一才能,实在是过于骄傲自满了。
但这些道理,陈尧咨根本无法理解,于是他就回自己的房间休息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一天,陈尧咨又在在家后院里练习射箭。
有一位卖油的老者从他家后院外面经过,看到他练射箭,就放下了扁担和油桶,站在原地仔细看着他。
陈尧咨用余光看到了这一切,自己心中非常高兴,他心想:还是我的剑术高明,这样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能被我吸引过来,看来,我自己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于是,他立刻停止了练习,挺胸抬头地朝着卖油翁走去,走到跟前后,骄傲地问他:“老人家,是不是我射箭的技术很高明啊?”
没想到,卖油的老者浅浅地回了一句:“只是熟练罢了。”
陈尧咨非常震惊,没想到老人会说出这样的话,随即他又一想:肯定是这位老者在射箭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在剑术方面比自己技高一筹,所以才会这样说。
于是,他又问老者:“你会射箭吗?”
没想到,老者平静地回答道:“不会。”这一句话可是惹恼了陈尧咨,他觉得自己的母亲说自己也就罢了,一个外来的老头,还不懂射箭,也敢这样说我。老者显然也已经看出了他的愤怒。
于是,老者就为他表演了一个自己的“绝活”。他将油葫芦竖起,在瓶口处放上了一枚铜钱,一只手拿着葫芦,另一只手舀上一勺油就往里倒。结果,油葫芦被装满的时候,铜钱上没有一滴油渍。
陈尧咨被老者的“功夫”彻底折服了,想要大加赞赏一番。没想到老者说了一句:
“无他,惟与熟尔。”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什么,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这句话让陈尧咨非常无奈,苦笑着将老人遣走了。
这里文章的最后一句就是“康肃笑而遣之”。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原文中,此句后面还有一句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翻译过来就是“这件事跟庄子写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教科书中的这版《卖油翁》被编辑老师做了删减,那么为什么会把最后一句删除了呢?综合比对原文和删减后的文章,我们发现原文无非多了两则信息:
其一,庖丁解牛;其二,轮扁斫轮。想要弄清楚删减的原由,我们需要先知道这两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对于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其讲述的就是一个名叫庖丁屠夫,因为平时经常宰牛,所以手法娴熟,对于牛内部的结构了如指掌。
因此,尽管天天用到拆解牛肉,但是却基本上用不到刀刃。经过十多年的时间,道具没有什么磨损。
而对于轮扁斫轮的故事,我想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其实这则故事讲述的内容又一些争议,特别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
其讲述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天齐桓公正在看书,殿外有人通报,说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要前来汇报工作。
于是,齐桓公就让他进入了殿堂之内。没想到,这个人走到殿下,看到齐桓公手中拿着的书籍,直接说了一句:“您还在看这种书呢?作者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年了,书还有什么用呢?”
齐桓公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听到一个工匠居然这样说话,马上就不高兴了,他对工匠说:“既然你说读书没有用,你要讲出道理,如果道理不通,我就要惩罚你。”
于是,这个工匠大胆地讲起了自己的理论,他说:“就拿我举例子吧,虽然我读了教授别人如何做车轮的书,但是如果不去实践,不去慢慢磨合,我根本做不出来成品;
同样地,如果我以后写了书,告诉别人怎么做车轮,别人看了照着我的步骤去做,一样也做不出车轮来。所以,实践是更加重要的。”齐桓公同意了他的看法。
这就是两则故事。而编者之所以要把含这两则故事的内容删掉,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与题目主旨表达不一致。本来《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两点基本道理,即熟能生巧和勇于创新。
但后面两则故事,显然与这个主题不能很好地契合。庖丁解牛虽然表面上讲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其背后也蕴含着启发读者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规律的道理。
至于轮扁斫轮,则与主题相去甚远,其主要表述的是人想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文学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拓宽眼界,并且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其为我所用。
其次,容易引起歧义。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轮扁斫轮的故事容易让人误以为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而忽略作者本意,即读书和实践要相结合。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其误认为读书无用,将会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最后,《卖油翁》原文最后一句中提到了“庄生”,而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显然是一个极度尊重道法、自然法则的人,在他的心中,人的因素并不重要,这种思想简直就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与当下时代主题不相符。
综上,编者就把原文中的最后一段给删除了。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国文人描述历史事件、教化人心的集中代表,对文言文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到年轻人三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去处理文言文本身的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