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这是王维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直接包分配工作——鉴于其出类拔萃的音乐才能,成为一名太乐丞,在朝廷负责礼乐事宜。

王维这一波操作,在古代绝对算是梦幻开局。

好景不长。不过几个月,这个一来到京城看起来就一帆风顺的少年很快受了挫,出走长安。正所谓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次出走,为王维后来的山水田园诗风有着一定的影响。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1)

山水画

青年王维的两次高光时刻 都没有写诗

王维15岁的时候,单枪匹马上京城闯荡。凭着惊才绝艳的才艺,出尘的外表,很快在京城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

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几载,就是为了考中科举,所以金榜题名也是人生四乐事之一。这当然也是王维此次来到京城的目的。

但在古代,要中科举很不容易。只看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甫纵然有天纵之才华,依然屡考不中;韩愈则是19岁时名落孙山,后来长期盘桓在京中,又考数次,才终于考了第十三名。

可王维不仅一举榜上有名,还是以状元及第,这有多了不起?在唐一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2)

科举考试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诗人通过了如此难以攻克的科举考试,总要写诗发条朋友圈让大家转赞评吧,然而王维没有。

在王维现存的诗歌中,有他15岁时写的诗,有他在去京城途中路过秦始皇陵墓有感而发写下的诗,有在京漂时候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偏偏没有关于考试高中的诗篇。

不仅中举时没有诗,及到被授予官职,当上了官,也没有写诗。

但由此就认为王维真是个佛系青年,不为功名荣华所动,那倒也不是。因为很快,王维便因为伶人舞黄狮子案而受到牵连,离开长安被出济州。而从长安到济州这一路,王维心里那叫一个百感交集,在这丰富的情感影响下,诗歌灵感不断迸发,一路走一路写。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3)

济州风光

在一年的时间里,中状元,当官,被贬……从高峰到低谷,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从长安到济州 王维诗兴大发

王维从长安出发后,一路往济州行去,经过河北、郑州、荥阳、滑州等地。刚走到郑州,他便写下一首《宿郑州》,抒发此次路途中的心情与见闻。

宿郑州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早上才从洛阳辞别,晚上就寄宿郑州。人在他乡,无人相伴,只能孤单地与僮仆为伴。远望已经看不见洛阳城,映入眼帘的,是绵绵秋雨晦暗了的平陆。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4)

乡村风光

接下来的几句是王维此时眼中所见的村居生活,满溢着田园风情——

从那远远的青草的边际,老农缓缓归来;在蒙蒙细雨中,村童悠然地放着牧。主人家住在东边肥沃的水田旁边,已经成熟的庄稼环绕着茅屋生长。蟋蟀与织机交织鸣叫,雀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谷物一派成熟的景象。

此景过后,最后四句诗人抒发情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倒过来理解更好容易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中的感情:明明昨晚还住在金谷,明天却即将要渡京水了。

这两句表明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小时候读书君每年寒暑假都会到隔壁市去看望祖母,到临别头一天,就会产生这样的感慨:我今天还在这里,明天却要回到家里,相隔几十里,却是与祖母分别了。所以诗人在此处,应是在描述一种不得不远去的心情。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5)

雨中风光

可为什么还是得去呢?不过是到边远之地挣一份薄禄罢了。

在此次路途跋涉中,诗人心情本是郁郁,从最后几句也可看出,他内心低沉黯然,但中间绘入的几联乡土风物,却很好地融入诗的意境中,使着宁静悠闲的村野之景成为这低沉路途中的一抹亮色。

这是王维早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由悠闲乡居生活的一种艳羡之情,为此后他的半仕半隐生活、山水田园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此后的路途中,王维又写下《早入荥阳界》《千塔主人》等诗歌,同样有着这种描写乡村景象的诗句:

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早入荥阳界》)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千塔主人》)

尤其“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这几句,颇有渊明风格。

王维的科举故事(伪佛系少年王维)(6)

山谷生云烟

读书君曰

当年轻的王维处在长安权贵圈子里的时期,他经历两次人生的高光时刻——中状元,当官从仕,尽管凭借各方面的才能混得如鱼得水,却鲜有重要的诗歌留世。而当他第一次离开长安出走济州,怀着满心的落寞与不甘,却又边走边写。

从对其后来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来说,这次出走显得比其单枪匹马孤胆闯长安更加重要。

而当他后来再次回到长安,不久之后又迎来第二次出走:问边河西,出走塞外。这次,他又写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等边塞诗歌。

两次从长安出走,让王维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群,对乡村劳动者、边地生活有了一些理解,个人情感感知也更加丰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

而“文章憎命达”,此似乎也可引作例证。

参考资料:

关于王维中举时间,去济州的线路,本文均参考王志清《王维诗传》中的王维生平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