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是第五代导演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存在,他的作品具有他个人的独特魅力。但是从改革开放时期到如今,他的艺术风格表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他的先锋三部曲,再到都市三部曲,又到心灵三部曲,再到如今的主流三部曲,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他的艺术风格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1)

而本文也将结合他不同时期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作品出发,结合社会发展下电影叙事表达的变化,研究黄建新导演艺术风格发生变化的因素,探讨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模式。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2)

谈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五代导演,人们往往会被张艺谋、陈凯歌吸引,但却一定绕不过黄建新。他并不是人尽皆知的导演,但只要熟悉中国电影,热爱中国电影的人就一定会对他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为他的都市画卷着迷。他是独具一格的颜色,在时代的洪流里,有着自己的方向。

就像曾执教北京电影学院,如今是北京大学教授的戴锦华的评价——他是第五代的一个异类,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的基本文化特征是历史写作,或者是重写历史,但黄建新是忠实的时代之子,他所选择的是与时代同行,而不仅仅是写一个时代的文书。

因此黄建新在与时代同行的作品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献价值,他以精湛的电影形式呈现记录时代,分享着时代的深刻的矛盾、悖论。他与时代的洪流同行,感受着时代的流动,感受着时代的脉搏。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3)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某种意义上来讲,黄建新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作,都可以视作黄建新在中国大陆发展时代的心路历程与变化。时代向前,黄建新也在向前,在主流三部曲之前,黄建新的电影表现形式都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和以小见大的幽默表现特征,能在真实平淡的故事中一针见血的讽刺,他以小见大,始终聚焦于都市(除了《猴魁》),剖析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内心,展示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

就像《电影世界》杂志执行主编梅雪风对他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寓言家,他们都追求那种高屋建瓴和一击即中的透彻感。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4)

《电影世界》杂志执行主编梅雪风

相对而言,黄建新更像个社会学家,他关注一个体制内部的运行细节,他的电影就像一种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以微见著,以小见大,重视现实,呼应社会变化,这是黄建新以前身上的标签,他的电影是显而易见的作者电影,带有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具有批判性。

但是在主流三部曲之后,黄建新的电影创作开始契合主流大片的风潮,他吸收借鉴类型片的塑造经验,立足于市场展开了大历史大事件大规模的国家主旋律叙事,认为全国人民关心政治,提出“政治电影是最大的商业电影”的看法,这反映出他应对电影市场变化的敏感。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5)

黄建新的艺术风格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发展下对电影叙事表达的不同追求,而我们也将从黄建新艺术风格变化细究、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艺术风格变化启思三个部分展开描述,浅谈第五代导演黄建新的艺术风格变化,分析他是如何感受着时代的流动,如何与时代的洪流同行,从一开始的激流变成如今的主流。

研究他的作品变化,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变化,一同探讨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以及探索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艺术风格变化细究

1.从先锋三部曲谈起

改革开放初始时期,黄建新作为激流,寻求创新,追求艺术与表现。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6)

那时的社会,那时的年代,就像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描述的那样,是充满特定契机的年代,电影不用在政治整合与市场票房间辗转,而是对电影艺术的巨大热恋对抗着陈规陋习和单一功能。所以那时第五代导演追求电影艺术与电影表达,也获得了更多的艺术成就。他们求新,追求与国际接轨,强调影像风格,追求边缘性、前卫性、先锋性和探索性。

于是上世纪80年代初,黄建新用求新的电影语言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他的先锋三部曲就是他早期电影风格的最佳呈现,都是镜头象征性强,重视视听语言,反讽现实,表现主义凸显。《黑炮事件》、《错位》、《轮回》三部曲都求新,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也都是对于传统和现实的反思。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7)

比如《黑炮事件》里的偌大的走动的时针,还有张扬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阿里巴巴舞蹈、工业长的输送带、矿区的夕阳,新鲜的外国技术者的面貌。比如黄建新的《轮回》里的地铁站和美术馆,在当时的时代,新奇却又迷人。还有《错位》的科幻元素,大胆的剧情,创新的想法。这些场景中变幻的人和色彩,都显示出极强的德国表现主义色彩,凸显出人在变换时代里的焦虑无助但又充满好奇期待的心情,在这些感受中,也反映出导演作为知识分子想要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心声。这时候的黄建新和时代一同都是激流,向前进。但黄建新也立足于知识分子独有的焦虑,看着时代的变化,拍电影时求新也讲新。可谓激流向前,发出荡荡回响。但是求新讲新的黄建新在拍摄《都市三部曲》时,却逐渐开始回归到了都市居民的生活中,落到了细微的实处。

2.从都市三部曲谈起

拍摄完《先锋三部曲》之后,黄建新或许明白,他的视角从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出发,并没有看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看到中国仍然处于前工业时代。他明白,此时此刻的人们更关心生活,也并没有其他心情去关注于其他不切实际的东西。于是后期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探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探索人们对于单位,对于体制的看法,他开始重视新写实,展示知识分子视角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反讽一些生活中的压迫和价值观变化,再到后来城镇化加剧,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价值观受到冲击,外国文化和消费主义兴起的时候,他开始重视人们的心灵,价值观变化。他这时期的作品反映出人文关怀与对现实人生的反思。他一直与时代同行,就像开头说的,他是忠实的时代之子,跟随时代变化,像水一样,依势而变。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8)

从《站直了,别趴下》开始,到《脸对脸,背靠背》,再到《红灯停,绿灯行》都市三部曲电影,黄建新的电影开始走向平民电影,鸡毛蒜皮里以小见大,写出都市人民的生活情景,写出时代里的都市民众像。如黄建新最出名的《背靠背,脸对脸》中,单位体制里的文化馆长几次想当馆长都没当成,用尽心机,最后有了儿子后,实现了梦想。抑或是《站直啰,别趴下》里邻居间因为利益立场转变,写出人性的复杂,再有《红灯停,绿灯行》里学车的不同身份的人各自鲜明的个性,写出了各种人在变幻时代下的碰撞。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9)

他这时期的作品讲究新写实,重视世俗化,都是小故事可却都是浓缩的精华,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时代的缩影,可以影中窥时代,写尽人生百态。让人观后,有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感慨,可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之感。镜头推近,是每一个小人物的人生,镜头拉远,却是一个时代。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10)

黄建新就这样走进了都市的老百姓圈子。他的电影也是在这一时期最为人熟知。可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足,到了黄建新的心理三部曲,到了《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黄建新把他的描写对象由以前的下层平民形象,转向的中国中产阶级,这是一个生活富足,颇有生活情趣,为情情爱爱哭天撼地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黄建新开始完全走向商业电影,而是他探索着物质丰富后的精神空虚,他依旧是时代之子。物质的富有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充实。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11)

因此黄建新开始在他的心灵三部曲中探索着人们面对物质充裕后的空虚,秩序丧失,价值观变化,可是中国的经济飞速腾飞,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际商业电影的冲击,人们开始从电影票房来认证大片大导,资本进入了电影圈,电影的诉求开始改变,这时候的黄建新,选择成为了制片人,没有继续做导演讲述自己眼里的时代,眼里的人们。但他也一直关注着时代,与时代同呼吸。

3.从主流三部曲谈起

而到了如今的Z时代,中国经济追求转型,他意识到主流市场的变化,开始重新出山。

在信息流爆炸,众多流行文化爆发的今天,中国竟然没有像他们那个时代出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电影作品,人们讨论着票房,谈论着大片,导演们坚持自己风格的人其实并不多,人人都以票房为指向,甚至有的导演就只是为了讨好观众,可观众需要的是一位导演向他们讲述有意义,有价值,有审美的故事。

这时候或许黄建新的重新出山便有了他的思考。与其不断让位给各种流行泡沫文化,但在流行文化中人们却没有找到新的精神规范和价值信仰。

倒不如顺应国家的号召,重新返回传统。就像迸流的河水,与其漫无目的,倒不如回顾主流,宣传国家的优秀思想。所以黄建新的主流三部曲,与其说是他风格的大变化,倒不如说是他开始回归主流。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决胜时刻》都是国家的光荣时刻,他在片子里歌颂英雄人物,歌颂英雄场面,拍摄这样的片子,能让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传播爱国思想,又能保证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所以主流三部曲里他依然是时代进步的见证。他依旧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导演的表达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一路向前。他的艺术风格变化,正是时代向前变化的见证。

二、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黄建新电影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有个人原因和时代原因。作为时代之子,他一直深受时代的影响。

电影在中国基本是作为国有文化产品,不管黄建新电影有多大的自我表达,其中必然有时代和国家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加剧,商品经济发展,国家对电影投资政策的改变,黄建新电影的风格也跟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其实,不管黄建新美学观念如何更新,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着时代,也关注着时代里的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着他想要向当时的人们所表达的东西。

三、艺术风格变化启思

黄建新的作品艺术风格变化,就像前文戴锦华说的一样,有着丰富的时代文献价值。他是时代之子,不管先锋性,不管商业性,他始终聚焦于人与时代。这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电影究竟是服务于商业,还是服务于人,抑或是服务于艺术,还是都要兼顾。作为个体的导演是否要“讨好”,讨好观众,讨好市场,何为“讨好”,也是电影制作者应该思考的。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应该注重这些,才能出精品。

时代之水向前,电影作品永存。希望黄建新能明白时代的河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也希望水流向前,淘尽的中国电影的河床上他的作品能如黄金般熠熠生辉。

激流到主流,黄建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黄建新导演的拍摄特点(从先锋激流变到了主旋律主流)(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