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分封制,周天子将列国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诸侯国内贵族官员的爵位又分为“公、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可见,周天子管理列国诸侯划分了严格的等级,而诸侯管理士大夫阶级,也划分了严格的等级。而庶人是诸侯国之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等级。其实,还有一个不入流的“隶臣妾”,地位比庶人还低。由于没有任何特权,我们也不赘述。什么是“庶人”?很多人应该也知道,根据先秦著作《管子》中的说法:“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意思是,靠体力劳动,从事农耕为职业以侍奉有官爵的人,皆为庶人。通俗一点的说法是,凡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皆为庶人。古代的“庶人”,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劳动工具。在先秦时期,庶人除了充当劳动力,供养贵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等级如此森严,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
古代诸侯
结婚:庶人需要进行婚礼吗?我们都知道,《礼记•曲礼》中那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认为其中的“礼”就是不遵守礼仪。其实,并非是所有的“礼”与庶人无关,只是没有那么严格。而刑法对大夫并非无用,只是士大夫有被赦免的特权,而庶人几乎没有被赦免的特权。
我相信,很多人对古代的婚礼很好奇,尤其是“庶人”。他们结婚的时候,到底要不要举行婚礼?
根据《大戴礼记》的说法:“男三十,女二十有昏(婚)娶,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目天子达于庶人,同一也。”男子30岁,女子20岁结婚,合为50,以对应《周易》中“大衍之数五十”的说法。天子将这些礼法传达给庶人,同样也要遵守。
先秦时期,庶人男子结婚要30岁,女子20岁才可嫁人。你没有看错,的确是这样子的。当然,这个结婚年龄只针对庶人阶级,对贵族是没有这么限制。所以,《春秋左氏》说:“国君十五而生子,礼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礼也。”诸侯国君15岁就可以生子了,这是《士昏礼》所规定的。诸侯为什么结婚这么早呢?
据说,舜帝30不娶妻,被称之为鳏(无妻)。周文王15就生了周武王,而在生周武王之前就生了长子伯邑考。作为人君要早娶,不可以年过30岁。其实,古代君主的寿命本来就短。统治阶级害怕君主结婚太晚,没有子嗣作为继承人。而在庶人之中,男子必须30岁,女子必须20岁,才能嫁娶。目的是庶人地位本来就低,不能超越君主,而庶人过早结婚拥有子嗣,让君主情何以堪呢?所以,西周时期才有如此的规定,其实这就是嫉妒。周天子就不希望,你比我先生子。
古代婚姻
既然结婚时的年龄有规定,那么,庶人结婚要不要举行婚礼呢?《礼记》云:“婚礼下达,则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行,无贵贱一也。”意思是婚礼无贵贱,都可以进行婚礼。不过,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家礼》中解释说:“庶人无问名、纳吉,只有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为什么《礼记》中说,婚礼下达,无贵贱之分,而朱熹为何解释庶人无问名和纳吉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庶人是无名无姓的,所以没有问名和纳吉这两个程序。除了没有问名和纳吉,其他的程序还是有的。关于古代婚礼制度,我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不过某些细节估计不清楚。
- 纳采:在古代“纳采”必须用雁(“雁”知南北,不失节。且又是随阳之鸟,有妻子从夫的意义。)所以,纳采必须用雁。
- 问名:向对方母亲问女方姓名生辰(先秦时期连母亲的姓名也要问),主要目的是占卜,看两人合不合得来,有没有克夫之类的。
- 纳吉:问了女方的姓名与生辰,拿到宗庙去占卜,如果很吉利,告诉女方。
- 纳征:春秋时期称之为“纳币”,就是向女方交纳彩礼(“征”是“成”的意思。女方接受聘礼,婚礼就成功了。)纳征的时候送什么呢?根据《礼记》的说法:庶人用缁帛五两(黑色的布五匹),卿大夫娶妻时则用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玄三纁二,加以俪皮(鹿皮)。诸侯娶妻用大璋(诸侯外出巡狩祭大山川所用的玉),天子娶妻用谷圭(玉器,用来聘女的礼器,又称之为“谷璧”)。
- 请期: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告知迎娶新娘的日期,称之为“请期”。
- 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到岳父岳母家迎娶新娘,称之为“亲迎”。《公羊传》中说:“天子至庶人皆亲迎!”无论天子还是庶人,都要亲自迎娶新娘,没有例外。
士大夫迎娶正妻时,必须到宗庙祭拜,进行婚礼仪式,没有这一步就是妾。庶人无宗庙,不用在宗庙祭祀,其他从简。此外,纳吉、纳征、请期时,均两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在提亲时,除了纳征不用雁,只纳币外,其余皆用雁。可见,古代对于婚礼也不分等级,只是庶人少了问名和纳吉而已。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士大夫以上则有妾媵(以侄娣从嫁,称“媵”,特指“侍妾”),庶人没有妾媵,只能一夫一妻,一旦定下来,就是成双成对白头偕老。在古代这种庶人夫妻,又被称之为“匹夫匹妇”。
此外,结婚后,对配偶的称呼也有规定。根据《礼记•曲礼》的说法:天子之妃称之为“后”,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称之为“妇人”,庶人的配偶称之为“妻”。这些称呼,都是先秦男子原配夫人的称呼,且公侯除了有夫人,还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诸侯国君面前自称“寡小君”;在自己的夫君面前,自称之为“小童”。自世妇以下,都自称“ 婢子”。
教育:庶人皆可入学根据《大学章句•序 》中的说法:“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到了8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人子弟,都可以进入小学读书。而庶人主要学习洒水扫地;如何应对上级;见了诸侯如何进退等礼节。此外,礼乐、射御、书数也要学习,不分贵贱。
到了15岁的时候,天子的儿子,公、卿、大夫、元士的适龄子弟,与民间的优秀学子,都可以进入大学读书。主要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大学章句•序 》中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先秦时期,有国学(京畿地区的贵族学校)和庠学(“庠”即“乡”,属于平民学校)之分。按照教育程度的深浅,又分为“小学”和“大学”,庶人子弟在乡学当中的优秀者,可以进入国学读书,完成毕业答辩还可以做官。
这里也特别强调一下,西周时期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而庶人子弟要13岁才能读大学。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所以,《大学章句•序 》中的“人生八岁”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入学年龄。天子和庶人子弟在春秋战国时期,8岁皆可入学,但是在西周时期庶人子弟必须要13岁才可以读小学。这个和庶人结婚的年龄都有严格的规定,毕竟西周刚刚建立,周天子的权力比较大,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平民阶级也没有那么严格的年龄限制了。
住所饮食:庶人住白屋根据元代李翀的《日闻录》记载:“白屋者,庶人屋也。”什么是“白屋”呢?就是没有色彩装饰的房子。在先秦时期,天子住丹朱(红色)色房子,诸侯住涂有黑色和白色的屋子,大夫住青色的房子,士族住在黄颜色的房子中。因此:“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后世诸侯王及达官贵族,都饰以朱色,称之为“朱门”。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很好的诠释。
先秦时期,庶人在家穿“深衣”,什么是“深衣”呢?就是衣和裳没有分开,连在一起的。据说,深衣是服饰当中最底层人穿的,由于庶人是人当中最贱的,故“庶人深衣”。西汉桓宽在其著作《盐铁论》中说:“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士大夫
庶人平时都穿麻布衣服,所以又称之为“布衣”。要想穿其他颜色或者丝织品服饰,庶人只有到了70岁才能穿。其实,庶人春夏耕田种地,秋冬两季储藏谷物,早出晚归,不分年月,夜以继日的劳动。不到年终不休息,不到祭祀的时间不酒肉。穿着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讲究的了。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又恨好奇,古人到底有没有肉吃?根据《礼制王制》的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古人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周天子不会随便杀牛,大夫也不会轻易杀羊,士族无故不杀猪狗,而庶人没有特殊情况不吃珍贵的食物。
诸侯杀牛,要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士大夫在招待贵客的时候才可以杀羊或者狗,庶人在祭祀或者年终才能喝酒吃肉。由于肉制品,属于奢侈品。不是说,庶人不能吃,而是吃不起肉,也舍不得吃。
此外,庶人居住在白屋之中,睡皮毛草垫子,没有褥垫,非常粗糙。士大夫睡在用蒲草编织的平席上面,丝织羽盖。其实古人住宿条件都不太好,比较简陋。尤其是庶人阶级,吃不好,穿不好,也睡不好,所以寿命也很短。
出行:坐车乘船有别其实,庶人在古代一年四季的都在地里干活,很少外出走动。虽然,庶人很少外出闲逛,真要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也有严格的规定。根据《周礼•巾车职》的记载:“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诸侯乘坐的是带有图案的车子,由6匹马组成。卿所乘坐的是五彩斑斓的车子,由4匹马组成。大夫乘坐没有花纹的车子,只有一匹马,士乘坐竹木做成的车子,不能坐舆车。庶人乘役车(根据郑玄的解释:役车,方箱,可载器物以共役)。
古代马车
除了坐车有规定,外出坐船也有明确规定。根据《尔雅•释水》的说法:天子出行乘坐造舟(数艘并列的舟船,如同平地,不容易翻船),诸侯坐维舟(四船连在一起的船),大夫坐方舟(四方形的舟,大船),士特舟(小舟),庶人乘泭(木筏)。
由于先秦时期没有发明马鞍,所以外出没有骑马的习惯,陆路坐马车,水陆坐船。如果不坐车,也不乘船,男子外出步行还需靠右,妇人需靠左行,马车从中央通行。所以,庶人连走路都有规定。
做官:可以做官,几率很小在《左传•哀公二年》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晋国大夫赵简子在征讨敌国的时候,在誓师大会上说:如果战胜敌人,上大夫受封一县,下大夫授予一郡,士族封赏十万田产,庶人和工商从业者,可上升为官,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人臣隶圉(奴隶),可以免除除奴籍身份,获得自由。
古代诸侯
通过《左传》的记载来看,庶人要做官,也只能在对外战争中获得战功才可以。虽然做官很渺茫,也不是不可能。庶人做官渺茫,但是奴隶基本不可能,可见庶人比奴隶的等级要高很多。
在古代做官,其实也很有讲究。假如,庶人做官或者见国君,不能直视国君的脸。庶人离开宫殿的时候,倒退几步再走出宫殿。此外,在交往时,还要携带礼物,对于礼物也有严格的规定。诸侯国君拿皮帛馈赠好友,卿拿羔(小羊),大夫拿雁,士拿雉(野鸡),庶人拿鹜(鸭子),工商执鸡馈赠好友。
比如,士大夫拿着礼物去见国君,再拜稽首;国君回答一拜,接受礼物。若他国外交人员面见国君,带来礼物,在离开的时候还要派使者将礼物送还。使者见到外交任用说:“寡君使我还挚。”外交官回答说:“君不以外臣为臣下,臣不敢推辞。”两拜叩首至地,接过礼物。其实,做官有很多礼仪,也有很多细节,这里不赘述。
葬礼:庶人无坟,坟前种柳在先秦时期,对死去的人称呼不同。天子去世称之为“崩”,诸侯去世称之为“薨”,大夫去世称之为“卒”,士族去世称之为“不禄”,庶人去世称之为“死”。去世在床称之为“尸”,在棺材内称之为“柩”。
古代丧葬
古人如果去世,什么时候下葬呢?先秦时期,也有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王制》的说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句话不用翻译,大家都懂。士大夫阶级和庶人都是三天出殡,死后三月举行葬礼。
庶人下葬时,只能用绳子将棺材吊入墓穴,即使下雨也照样埋葬,不聚土成坟,也不种树。服丧期间不得做其他事情,天子到庶人都适用这一规定。办丧事的规格是依据死者的爵位来定,而祭祀的规格是依据孝子的爵位来定。不是嫡长子就不能主持祭祀。亲人去世以后,必须守丧三年,天子和庶人都不能例外。
先秦时期对埋葬死者的坟墓大小也有严格规定?我们看看《春秋纬》当中的说法:“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周天子的坟墓大约三丈高,坟墓周围要种上松树,诸侯的坟墓减半,种上柏树。大夫的坟墓高八尺(大约1.8米左右),种上栾树。士族的坟墓又减半,种上槐树。而庶人无坟墓,种上杨柳树。从墓穴种树的情况来看,对西周的考古提供了帮助。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墓穴,有松树的地方就对了。
此外,古人去世以后还要设置宗庙。天子七庙,三昭(文王、高祖、祖)三穆(武王、曾祖、父),与太祖之庙共七庙。诸侯五庙,二昭(高祖、祖)二穆(曾祖、父),与太祖之庙共五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共三庙。士族一庙,而庶人无庙在家中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