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占据哲学的故事这本书的头把交椅,因为他的篇幅最长,达到了42页,排在了尼采、伏尔泰和康德之前,看的思想是幸福的愉悦,那么他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是如何的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叔本华人生十大定律 唯心主义大师叔本华(1)

叔本华,1788年生于德国但泽,家里经商,物质条件不错,卒于1860年,享年72岁,悲壮主义哲学流派的大师兄,享誉全世界,一生以黑格尔为敌对思想。

1793年,5岁,躲避战乱搬家到汉堡。

1805年,17岁,父亲自杀,母亲再婚,母子反目成仇。

1807年,19岁,上大学,曾经追求过爱情,最终失败。

1813年,25岁,开始写作旷世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该书于1844年(30年之后了)出版。

1822年,33岁,柏林讲师,跟黑格尔是同事,因为道不同,愤然辞职。

1831年,疫情,逃离柏林去了法兰克福,黑格尔感染疫情,去世。

1858年,70岁大寿,幸福感十足,乐观遍布全身。

1860年9月21日,无疾而终。

看叔本华的一生,父亲早亡,他继承了父亲的财富,生活无忧,曾经追求过爱情,失败之后就不再追求,没有女人也就没有孩子,没有家庭,孑然一身;与母亲反目成仇,不再来往最终与一条名字叫阿特马的狗在度过了最后的30年。

从世俗上看,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形影相吊,了然无趣,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但是从世界上来看,他是享誉全世界的大哲学家,写出的哲学专著流芳百世,其哲学思想影响了当代,后代以及再往后的很多人,这也许就是叔本华口中的天才吧。天才,叔本华定义为半疯子,这也是很多人的定义,疯子和天才,往往在当下是无法明确区分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喜爱社交的程度与其理性能力的贫乏程度及总体庸俗程度成正比例。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还在于普通人只会从个人兴趣和个人优势出发,而天才就像独孤九剑的最高级一样,我就是剑,剑就是我,我心中无剑,我身边都是剑,而我又不自知我就是剑。

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试着来总结一下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可以分为作为意志的世界和作为表象的世界。其实他说的表象的世界师从康德,也是唯心主义学说的延伸,世界是我的表象,我是世界的全部。

我们从小就学唯物论,也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而唯心主义从王阳明开始的,比如著名的花开山中的例子,所以看见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之后,总是拿来和王阳明相比较,比如叔本华说的唯物论的硬伤:看到物质的眼睛,感受物质的手以及认识物质的理解力,都是因为你知道了这个物体或者你从内心认可了这个物质,这个物质才是存在的,如果你不认可或者无知识,不看到,不摸到,那么你还知道这个物体的存在吗?心学的模样。我能接受,但是不是这个方式的接受。

表象的世界都是虚幻的,唯有意志坚强才是真实的,那么叔本华说的意志不是我们汉语含义中的意志,也不是理性,好像跟本能有点相似却又不是本能,我的理解为原子能或者原始能,每个人都潜藏在体内,却又不知道藏在体内,他的形容是“一个瞎子,但他身强力壮,肩上背负着能给他指路的目光炯炯的瘸子”。瞎子和瘸子的组合体,多么美妙的比喻。睡眠就像我们借来的片段的死亡,用于维护、更新白天消耗的那部分生命,每个人都如此,只要醒着就要对抗着自己的思考,而思考又是无意义的,每晚离奇的梦境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的,而醒来却又要进行思考,这就是死循环,无论你多有理性,都是无解的。生命意志每时每刻都在等待机会,等待生命的延续和复活。而死亡,是生命意志最大的敌人。

一切正常的生命都在成熟以后尽快的完成繁殖任务,完成后就加速的走向死亡,而孩子代表着生命的传承,一代代的就这么战胜了死亡。也就是说生育之后,这个个体就没用了,这也就解释了一个个青春靓丽的美女在生完一两胎之后就会迅速地失去美貌。配偶的选择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适合生育,他们结合后唯一重视的就是生育一个拥有特性性格的孩子,那些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不符合生命意志的,婚姻的目的不是愉悦个人,而是延续物种和生命。

事情越是变化,越是代表着不变,这也是历史哲学家必备的技能,那就是从历史周期律中得出不变的本质,哲学的本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关于这个运动无数人已经论证过了,每个时代的智者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结论都是一样的,而愚者确是千年不变,举止行为必定是相似的。

叔本华人生十大定律 唯心主义大师叔本华(2)

叔本华

关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论述,以上是我看书中的体会和摘抄,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理解的问题,我认为我模模糊糊的理解了,但是好像又不曾理解,不过这不重要。作为悲观主义者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哪里来呢?再试着往下看一看。

这些词句好像鸡汤文一样,一个已经实现的愿望往往伴随着十个没有实现的愿望。欲望是无休止的,欲望就像扔给乞丐的施舍,今天把他喂饱,是为了让他明天继续的痛苦,那些如愿以偿的人,不快乐的总比快乐得多,因为他的如愿以偿之后就是更大的愿望等待实现。更好是好的敌人,要懂得见好就收。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欲求一旦不满,那么痛苦就来了,欲望一旦满足,那么新的欲望就来了,获取到了之后就是无聊或者新的欲望,满足不了新的痛苦接踵而至,这就是个死循环,所以叫做人生的不幸。

欲求是普通大众无休止的痛苦之源,无聊是上流有钱社会人士的痛苦之源,而对于广大的中产阶级,节假日代表着无聊,工作日代表着欲求,时刻在两种痛苦之源中切换,日复一日。

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不幸福,无论是独处还是群居,依然孤独,我们像一群互相靠近取暖的刺猬,靠得近了,不舒服,离得远了,又冷的无法忍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挣扎,没有事情值得努力,世界终归要毁灭,人生终究要消亡,人生的投入总是多于收获,所以在叔本华的眼中,这些都是悲剧的描述,那么悲观主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读哲学读到此处,如果戛然而止,那么哲学就是无用的,哲学用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还是应该往乐观上靠,虽然处在一个悲观主义的大范围内,但是只有乐观主义,才能救赎我们的人生。

叔本华承认,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它的内在,而不是外在环境,他很羡慕对人生目标的适度追求和生活稳定带来的宁静,这跟马云说的差不多,人有1000万的幸福感远远大于你有10个亿,闲暇比忙碌更让人抓狂,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让他休假在家还不如让他上班在办公室里说说笑笑,这就是哲学的本质决定的。

悲观主义者很大一部分人是唯我主义者,这跟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是不一样的,唯我主义的特征就是觉得这个世界都配不上我。其实这个世界既没有配得上我,也没有配不上我,只是我们手中的原材料,既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一切决定于我们的内在。

叔本华之所以进入悲观主义的世界,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从来都是充满着悲观主义者的色彩,他渴望宁静,却几次搬家流离,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活的并不是光彩夺目,相反的是躲在自己的公寓中30年,只与一条狗相伴,这就会让他陷于无尽的孤独环境中。

欲望的满足之后是接踵而至的欲望,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永不知足,快乐不在于占有和满足,而在于创造,这也许就是生命的真谛吧,在悲观主义者的眼中画出的图板上,用乐观主义来涂满色彩,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磨砺自身,控制欲望,永不满足,这也是中国思想的精髓,尽人事,知天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共建美好社会。

叔本华人生十大定律 唯心主义大师叔本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