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1.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范文】
这是一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澎湃不已的文化脉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乡土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生活方式,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也在时间的积淀下形成了民族的“集体人格”——团结一心。(选自201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守望相助的力量无坚不摧》)
【典故出处】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句中典故的意思是,共处同一井田的乡里乡亲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
【典故解读】
成语“守望相助”就是出于这个典故,表示相邻居住的人,在守卫和瞭望警戒中,互相帮助,相互合作,从而在遭遇侵害时,能够共同防御,获得安全。
这既是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也是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固有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基础。
【场景应用】
“守望相助”这个成语已经频繁用于工作与生活的很多方面,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诚挚感情。比如描写工作、生活以及邻里之间的扶持、扶助、关心、关怀;描写灾害灾情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援助、支援、资助;描写驰援救灾中的响应、呼应、接应;还有突发事件中的救命、救人、救援,等等场合。
【范文赏析】
范文节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守望相助的力量无坚不摧》,全文的中心就是在表达“团结和凝聚力”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文章开篇就引用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句典故,为的是强调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绵延了数千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和“集体人格”,这种力量无坚不摧。
02.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范文】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作为县委书记,应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常办利民之事,恪尽为民之责,真正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勤务员”。(选自2018年6月1日人民论坛文章《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做新时代人民公仆》)
【典故出处】
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德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典故“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出自这段晏子的对话,意思是,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爱护百姓;最卑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典故解读】
这句典故来自于晋国大夫叔向与齐国大夫晏婴之间的一次对话。叔向请教晏子:“什么样的品德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宽厚的?”晏子回答:“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爱护百姓;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百姓安乐。'又问:“什么样的品德是低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卑贱的?”晏子回答:“最低劣的品德,莫过于苛刻百姓;最卑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这句典故从正反两面提炼了晏子的思想和观点,与管仲的主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出一辙。
【场景应用】
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引用典故“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范文赏析】
这篇范文是浙江省常山县时任县委书记叶美峰所写,文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表达了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县域的主要负责人,在坚持人民的立场上,唯有做到德行一致,才能真正俯下身子干工作,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而不会为了“政绩”而做出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真正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勤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