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劝大家细嚼慢读的“慢慢君”,今天想给大家分享自己对读历史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关注。

人到中年,才开始认认真真的读历史。

以前总是觉得历史枯燥、乏味,这种刻板的印象,可能源于读书时期,老师总要求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缘故,一度让我对历史总是敬而远之。另外一方面,接触国内专著性的历史作品不多,很多以串讲历史故事、野史见闻为主线,缺乏历史本身的厚重与深度,部分大部头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文言文巨著,又艰涩难懂,几度拾起阅读,又几度放下。

真正让我爱上读史,起源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后续又看他的《中国大历史》,这个美籍华人严谨的治史观,独到的分析见解,给我打开了读史的一扇窗:原来历史能如此生动和发人深省。

讲历史的书有哪些推荐(好书推荐读这些书)(1)

中国人写历史,注重写人写事,总体看就是一部王侯将相的发家史,或者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史,带有作者很重的主观情感色彩和民族主义色彩。对社会为何会如此变迁,普通群众的生存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等关注较少,视角比较局限。反而是国外一些汉学家所著中国史,能够跳出以帝王史为主线的藩篱,以更客观的角度,叙述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发展变化。

如卜正民等编写的《哈佛中国史》,费正清等编写的《剑桥中国史》等,他们首先研究的不是帝王的履历,也不关心官场宫斗,而是从环境地貌、人口迁徙、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政府吏治、地缘政治等综合分析着手,全方位、全景式的向读者还原呈现每一个朝代不一样的社会风貌,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解读朝代更替的历史必然。在他们的书里,皇帝被拉下了神坛,他们没有三头六臂,没有离奇传说,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站在权力巅峰的普通人而已。

这样的治史观,可能少了几分国内有些历史作品行文的风趣幽默,严谨的行文风格,注定让它读起来不会是一篇爽文,但我认为确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系统思维和提升读者的人生格局,看人看事会更加豁达,而不必纠缠于一事或陷入一域。

几年来的读史经历,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感受和收获:

第一:对我国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对朝代更迭脑海里有清晰图景式的记忆,相比死记硬背,这种记忆更加牢靠。第二:认清了一些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底层逻辑。并尝试通过以古喻今,去观察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关系演变。第三:养成了系统思维,遇事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判断利弊,而不仅仅着眼于当前和一时的得失,感觉格局提高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