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1)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为《新青年》而作的一篇白话小说,刊登在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怀疑精神和悲观主义是绕不开的话题,这篇《狂人日记》也不例外。

故事的开头便以一个问句开篇,日记的主人公,也就是所谓的“狂人”,他先是对狗发出了疑问,然后是对周围人的怀疑,再然后是对社会一群人的怀疑,这些怀疑得出的结论便是关于”吃人“的问题。接着,”狂人“开始了”吃人“的探索之旅,他先是追溯到古代,”吃人“的先河便已开启了。从易牙到徐锡林,再到他自己早死的妹妹,最后,”狂人“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那便是,”吃人“已延续了四千多年,而且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之下被合法化。更可怕的是,他自己也曾吃过人,这时鲁迅文学作品的悲观主义便展现出来了,”狂人“是无可救赎了,回不了头了,那么”救救孩子吧“,这是”狂人“对现实的呐喊。

但是,在当时新文学运动之下的知识分子,宣扬的是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现代文明,他们为此所表现出的是积极自信与乐观的态度。《狂人日记》却成了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予了新文学主张的肯定,揭露“吃人”礼教下中国人心的黑暗,另一方面,鲁迅先生也摆不脱他的怀疑精神和悲观主义,他对新文学运动的主张也持有怀疑。这种矛盾体便表现在狂人的“吃人”问题上。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2)


《狂人日记》中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吃人”的问题。全文”吃人“二字用了28处之多,这是一种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那么,“吃人”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在这里又象征着什么?

答案在鲁迅那个年代,早已有人给出。有位姓吴的老秀才读了《狂人日记》,写了一篇《吃人与礼教》的文章,这也是这篇小说在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吃人的礼教”。这个说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共名”,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小说中狂人所描绘的吃人意象内涵远不止表现“吃人的礼教”,狂人追寻了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发现真正“吃人”的是人,而“人吃人”是被合法化的,这才是“吃人”问题的本质。仁义道德作为礼教的标准,只是对“人吃人”的一种掩盖。

人吃人是灭绝人性的兽性表现,狂人用达尔文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人吃人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残留的原始性,这是遗传的动物本性。那么,怎样才能磨灭这种兽性呢?只有进化到“真的人”,这是尼采的一个观点:从动物进化到人,再到超人,超人就是鲁迅所说的”真的人“。这样的人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有没有这样的人,其实是一个乌托邦。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3)


在现在看来,理解”吃人“,更大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二战期间,希特勒发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口号,应该被消灭,从而发起了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屠戮。先将要进行的行为合法化,之后实施行动。这是毫无人性的迫害,是兽性的表现,是人吃人的本性。所以,《狂人日记》更深层次的寓意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有穿透时代的洞察力,与时代产生共名的同时,还可以展现出另外一个超越时代的主题。共名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包容,而超越时代的主题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搁置,直到与下一个时代产生“共名”才有可能重见天日。

所谓“共名”是指一种时代的主题,它可以涵盖一个时代全民族的精神走向。“五四”运动的时代,反帝反封建、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一旦成为时代的主题,谁不遵守,就是保守派、反动派。这种能够笼住全民族的精神走向,并且可以用二元对立的方法作为识别标志的时代主题,我们称它为“共名”。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4)


《狂人日记》就有着这样的魅力,在那个时代,人们解读出了”吃人的礼教“,但是超越时代主题的”忏悔“被搁置了。人身上有黑暗的一面,兽性的一面,小说开始狂人说,”我怕得有理“,然后是怕赵家的狗,狗是咬人的,再然后是怕人,到最后开始怕自己,因为自己也吃过人,怕自己内心深处的野兽本性。这是一种恐惧的心理表现,是忏悔的前提。

忏悔就是弥补罪恶,鲁迅的忏悔文章《伤逝》,涓生说: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么?“,这句话对吃人的本性提出了质疑,”救救孩子吧“,这是对人性之罪的挽回,而对于自己无可挽回的罪孽,只有忏悔。这是超越时代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5)


这就要从欧洲的文艺复兴说到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发生在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的成就,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精神。特别是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不仅对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人们的世界观过于理想化,人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而且无所不能。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世界观又一次出现了波动,人们完美的理想开始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一个相对存在的世界。

在现实中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借助科技文明的武器对自己的同胞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西方世界里所崇尚的自由、博爱 、人道主义等观念,赤裸裸的被现实蹂躏。人们之前所建立的美好世界,崇尚的文明陷入了一场危机。在现代主义的世界里,人们呈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消极,悲观情绪。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6)


这些欧洲思潮体现在文学上的变化,便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到19世纪的欧洲文学,人们都在对人性进行赞美,但是到了20世纪末,在卡夫卡、萨特和加缪的作品里,人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从而宣告人们自信的赞美观念受到了质疑。

从鲁迅《狂人日记》发表的时间来看,正是与卡夫卡同步写作的时代,也是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由此可见,鲁迅对人的认识方面,达到的深度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同步的。这是《狂人日记》真正伟大的地方,也是它作为新旧文学分割线的真正意义所在。


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的文本解析(狂人日记吃人)(7)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人吃人”进行了探索,当他发现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现象时,他陷入了无限的恐惧和混乱中,这是狂人发疯的本质。而这个“人吃人”的现实是永远无解的,所以他深深的忏悔,并发出了略带迟疑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最后的结局是又回到“吃人”的世界,这是悲观主义值得深思的地方。《狂人日记》的主题直到现在也不过时,这是一个作家伟大的地方,也是一个作家对后世子孙的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