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繁荣,表情包作为网络社交文化下的产物,已然是当下跨屏时代人们交流的宠儿,并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络亚文化,为人们参与网络社交和网络意见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手段表情包的诞生及发展壮大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根基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交流时会使用生动的卡通形象和经典的人物表情替代单一的文字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从表情包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对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发展与使用中,总结了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及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表情包有什么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表情包有什么用(浅谈表情包的作用)

表情包有什么用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繁荣,表情包作为网络社交文化下的产物,已然是当下跨屏时代人们交流的宠儿,并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络亚文化,为人们参与网络社交和网络意见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手段。表情包的诞生及发展壮大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根基。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交流时会使用生动的卡通形象和经典的人物表情替代单一的文字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从表情包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对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发展与使用中,总结了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及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即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动物只对符号做出条件反应,而人把信号变成有意义的符号。”在传统社会,人们借助文字来传达抽象意义,与之相比,以图像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更加具体可感。图像在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时具有可视化的特点,使大众的认知途径由概念变为形象,思维由抽象回归具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文本以网络表情包的方式呈现,依托社会热点实现更新换代。网络表情包通常以简洁、有趣的图片承载复杂的信息和内涵,受众更易识记和理解,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需求得以广泛传播。表情包文化悄然兴起,作为新兴的流行话语体系,网络表情包借助即时通讯软件日渐渗透于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表情包的概念界定

现如今,学界还未针对表情包给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义。学者林晓冬对表情包概念的解释是:“多个同类型表情组成的系列表情的集合,通常是由群众对其抱有特殊印象的明星、网络近期流行的语录以及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来源,配上一系列与图像意境相匹配的流行文字,用以表达使用者所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林晓冬对表情包的界定较为准确地描述出了表情包的特征,目前大多数表情包都以传递幽默的情绪为主要目的,是当前网络传播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二、表情包的发展

表情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情符号应用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斯科特•法尔曼将“:-)”用来表示“微笑”之时,此后ASCII字符正式被运用于社交平台之中。接着,日本运用ASCII字符来模拟各种肢体动作,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颜文字”。

第二阶段:伴随着社交媒体的疾速发展,网络交流中新一代卡通图像出现,腾讯公司随即开发了“自定义表情”。最初的自定义表情分为JPG格式、GIF格式(即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电视作品、动画片段等均可成为表情符号的制作选材,且多为UGC生成内容。

第三阶段:如今,流行于网络平台的表情包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这一阶段的表情符号的表现形式多以明星、现实中人们的夸张动作的照片加上文字制作而成,例如电视剧中表现夸张的人物、沉浸于演唱曲目的歌手等,常会成为表情包的创作素材。

(三)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用途

1、首先,表情包经常被运用在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聊天中,其次是在发布、更新日常动态时使用表情包,而在网页发布文章时以及实际生活应用中使用情况较少。

2、受众喜欢使用表情包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有人认为表情包方便、节省时间;有人认为表情包能够增加聊天趣味性,缓解气氛;也有人认为表情包能够拉近彼此距离,融入群体;还有人认为表情包能够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用户使用表情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表情包能够增加用户聊天时的趣味性,缓解气氛、拉近彼此距离,融入群体、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缓解冷场的尴尬。

(四)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分析

在现实的交往中,没有空间的限制,传播者的语气、神情、肢体动作等均可作为非语言信息来辅助彼此间的交流。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中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定,文字成为了双方交流的主要传播介质。但文字信息也仅仅只是语言传播中的一种符号,易导致传播率(传播率=接收者接收的信息/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差强人意。表情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交流中传播者表情、动作等匮乏的缺陷,降低了彼此之间沟通耗时,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从问卷调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表情包的传播优势。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表情包在便捷、增加趣味性、缓解气氛、拉近彼此距离,融入群体、缓解冷场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在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下进行表情包交流的这种沟通方式,在社交媒体交往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表情包的使用在表达使用者情绪、身份认同以及减少使用者身份迷失的焦虑方面都具有优势。

四、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

(一)使用便捷,内容丰富

1、在网络传播中使用表情包十分便利。如在QQ聊天中,表情包的保存只需要点击右键即可被保留在系统中,无需重复操作,但文字的使用则无法实现在线保存的功能,往往需要传播者再次编辑与组织。因此,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使用表情包进行沟通,往往会比使用单一的文字传播更加便捷。同时,网络表情包的制作也十分便捷。往往一张图片 文字 创作者的想法就可以制作出一张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其简单易操作的特性,刺激了网友们的创作热情,因此表情包的种类也较多。

2、引发联想,丰富聊天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理解,表情包不仅仅是网络传播与交流中的一种介质,同时也是对文字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传播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结合学者研究,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具有下述两种功能:其一,表情包可以直接表达双方的沟通信息,同时弥补单一的文字传播的不足。网络传播中,纯文字的交流往往在视觉体验方面、判断情感方面存在不足,并且无法避免网络传播中较单调的特性,而表情包却能够针对文字信息的不足,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其二,表情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事物的内涵与外延,引起接受者们的遐想。由于文字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具有含糊性及多义性,因此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表情包能够帮助沟通双方理解对方所要传达的意义。例如,在微信聊天中使用“愤怒”的表情,不一定表示你的聊天对象正在生气,而要结合双方聊天时的具体情境来判断传播者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微笑”也常被视为“呵呵”(无奈)之意的代表。因此,我们需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和不断更新的传播语境中,重新解读表情包所富含的新意义。

(二)娱乐性较强

有趣、诙谐、幽默、适用范围广成为了表情包作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相识已久的沟通双方还是彼此陌生的沟通双方之间,使用表情包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快速缓和尴尬、增加幽默感、进入聊天状态。对于年轻一代的使用者来说,表情包是一个表达情感、放松情绪的载体,同时也是互联网泛娱乐化的突出体现。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凭借真实、活泼的采访表现而迅速蹿红的20岁国家队游泳小将傅园慧,其接受采访时的表情被网友们截屏,并配以“我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等经典语句制作出“傅园慧系列表情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他的看法,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网络交流中表情包的传播比单一的文字传播更加具有娱乐性,而表情包中所蕴含的娱乐性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网友的热情。其中的娱乐性可理解为社会亚文化群体通过搞笑、模仿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解构。

(三)受众参与,推动网络文化发展

1、当下人们寻求身份认同而在网络中表达出的文化语境,其映射的是社会大众的心理。2016年夏天,“葛优躺”的爆红并非偶然。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都市人也有着敏感、脆弱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因此,人们的社会心理似乎从“葛优躺”中所展现的随性、颓废、瘫倒的形象中找到情感、压力的宣泄口。表情包的使用,成为人们传达自我想法时的一种延伸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话语方式,用来表达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减少迷失感。

2、随着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运用,社交软件上所提供的官方表情包(即系统自带表情)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各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于是表情包在此背景下也进行了逐渐细分。菲利普在其“利基受众”理论中表示,社会中的个体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都有着各自的兴趣与爱好,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组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便是“利基受众”。为满足自己所在群体使用表情包的需求,其成员往往会自行制作与传播自己喜爱的表情包。正如青年人喜欢暴走漫画类可爱动漫表情包;中老年人喜爱传统的闪烁大字和用语正能量的表情包,同种类型表情包的传播者与制作者组成了一个个群体内的小圈子,无形之中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四)以热点事件,带动网络话题

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当红明星、网络红人、热点事件往往会成为表情包的制作素材,引起网友们的共鸣,进而提高相关热点话题的网络讨论度。例如,“友谊的小船”、“暴走漫画中的萌贱表情”的火爆都带动了相关话题的产生,表情包的迅猛发展也掀起了网络文化一次又一次高潮。一方面,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表达情感的载体。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会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到紧张与压迫,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渐渐成为网民们释放情感与压力的渠道,制作与传播表情包也成为网民缓解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表情包给了网民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机会。网络世界的平等与开放最大限度地给予了网民发声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随着表情包的发展,其所代表的“网民声音”,通过戏仿与恶搞对语言进行了再生产,对自我身份认同有了推动作用。表情符号是使用者传递情感与看法的载体。对于表情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使用的现象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其产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将这种在网络上兴起的表情文化的作用发挥好,对于网络传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五、网络表情包的影响

(一)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传播。

网络表情包杂糅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技术手段,轻松自如地参与到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借助网络媒介的普及,青年群体通过熟练地使用新媒介技术为自己赢得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书写”空间,并且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团体”向整体青年社会开放性的“普泛化”转向。

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普及,冲破了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经济技术壁垒,他们自身逐渐成为话语权的主体并不断构建自身的话语环境。成年人使用表情包辅助文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归属感有更为强烈的需求,迫于冲破家长、老师的束缚寻找自己的群体。青少年对符号共通的理解和欣赏是他们这个群体成员所渴望得到的,也是个体身份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情包成为青少年情绪和精神最直接的反映形式,是他们个性的集体表达。网络表情作为一种“新媒介的流行,使得旧媒介环境得以显现,甚至可能颠覆既定的知识格局和文化权力关系”,其影响和价值不容低估。

(二)表情包文化的商业价值。

在网络世界,表情包带来的是人性化的交流方式,当它变为文化产品就衍生了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就文化现象而言,网络表情包作为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比如日本公司Line于2016年上市,市值高达580亿元,公司主要通过可妮兔、布朗熊、馒头人、詹姆斯四款原创表情包贴纸及其系列周边产品的营销而大获成功;百事可乐公司将emoji表情放到包装上,打造百事可乐emoji瓶吸引消费者,这一活动拓展到全球100多个市场。由此可见,网络表情包不只是用户表情达意的载体,并且正逐渐演变成一种营销方式。

作为网络表情包的载体,社交软件挖掘表情包背后的商业价值的能力日趋成熟。以微信为例,用户自定义表情和一键收藏功能使用户可以快速便捷地生产与传播表情,而“微信开放平台”的推出吸收了大量社会第三方投稿表情,使其表情包资源更加多元化。在Web3.0时代,网络表情包以它的传播优势吸收了大量忠实粉丝群,不管是表情包本身还是由此衍生的文化产品都吸引了用户的热情追捧。

(三)网络交流话语形态的变化。

在Web3.0时代,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重新建构了人们沟通表达的方式,带来了整体网络交流话语形态的变化,它成为多模态话语的典范迅速发酵走红。网民利用社交媒体交往时,网络表情包的出现缓和了使用单一语言文字带来的苍白语气,打破了文字硬度交流的尴尬。在虚拟世界,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多模态话语模拟了现场交流的场景,可谓人们真实表情的延伸。人们利用表情包提高了沟通效率,节省了交流成本,避免了文字表达可能带来的误解,它开启了“重调侃、轻深度”的互联网文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窗口,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表情包的浪潮中表达自我,彰显个性。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接纳群体,却依然孤独,困于交流。人们在维系必要的日常人际关系时,表情包成为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群体的盾牌。在表情包狂欢的背后,人们依然欠缺深度交流,使得网络沟通正与交流逆行——“失语”,即人们逐渐丧失说话能力。在传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传者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语言的组织、情绪的辅助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在多模态话语的浪潮下人们利用表情包可以一步到位,泛滥的表情包消解的正是人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群体狂欢滋生不理性表达。

社会热点滋生下的网络表情包具有群体特征,不管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性格或者智商是否相同,一旦形成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具有一致性。同一群体范围的成员有着强烈的“抱团”意识,容易激发他们的群体性行为。网络世界的个体通过对流行元素的追求,重塑自我的身份认同获得群体归属感。表情包的群体狂欢背后滋生的受众不理性的表达方式,并不能促使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

结语

在多元文化互相包容的时代,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打破了人们使用文字传递信息的单一渠道,它以形象直观的优势成为用户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以一种文化创意产品的姿态活跃在商业领域发挥价值。网络表情包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暗含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反思。我们既不能盲目传播夸大网络表情包的社会效果,亦不能一味拒绝抑制其发展,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看待使用网络表情包。每个传播主体都应承担起创造和维护表情包文化的责任,抑制恶俗表情包的泛滥,共建和谐网络交往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瑛、李欣然、王曦雁:《多模态话语传播:概念、内容与方法》,《对外传播》,2016年第6期。

[3]马中红,陈霖:《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4]鲁瑶,吴佳妮.网络表情的传播现状及成因探究[J].经济视角,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