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同学之间相处的作文(和同学们谈作文)(1)

有些同学希望能自由作文,可是让他自由地写,他又不知所措,他会抱怨“我的困难是没有生活”,以“接触社会少”为理由,动不动就说“两点一线”的无趣,没有东西可写。有时我会问一些同学:“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犹犹豫豫,欲言又止。既然想不起,我便代他们讲:每天有大量的课外时间,每年寒暑假之外,增加春假和秋假,玩,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有比较多的社会交往,接触不同的人群,有很多朋友;旅游,走遍想去的地方,“浪迹天涯”,遇到别样的人,并能参与到他们的故事中去……我是在课堂上讲这些话的,教室里一阵大笑,大家鼓掌。是啊,我少年时也做过梦啊,小说看多了,电影看多了,以为那才是“生活”;到了中年才明白,小说家和戏剧家比我们辛苦多了,为了读者和观众,他们到处寻找“生活”,编故事。

学生,有属于学生的生活,在现阶段,过好中学生活,以后会有有自己的世界。再说,学校生活往往是精神发育的起点,你以为枯燥无味?那为什么很多人在羡慕你的“无忧无虑”?不要认为作文非要写做梦,你的生活可以非常丰富,因为你的观察和思考。

不是你缺乏生活,是你忽视了生活,或者是你误解了“生活”。

和同学们一样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我看到很多人没注意的人和事,从我的职业角度观察,那些事往往很有意思,也非常有趣;过了很多年,我对一些事还会有新的认识,我甚至会为重新发现那些往事的意义价值感到惊喜。我从不认为学校生活是枯燥的。比如,有位同学曾厌学,折腾过一阵,过了好多年,他忽然觉得当年的厌学很可笑,他发现厌学的那段时间,其实是生命中最愉快的时段,他回母校找我诉说。我说,我当年就知道你会有一天想明白这个的。他表示惊讶,老师当年为什么不说呀,我说,当时说了你也不相信啊;厌学,说明你有更向往的事物;一个少年,每天把自己埋在学习和考试中,也不太正常吧?经历的事,多多少少都会有价值,只是当局者迷,眼光远一些,人就豁达开阔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家,好多都有失去自由,坐牢及流放的经历,他们的辉煌成就,在于他们不论何时何地,从不停止观察和思考。中学生不过是在学校受了些应试教育的压迫,就放弃观察与思考,是不是太脆弱了?

少年,青春,寂寞,喧闹,困顿,狂热……好多好多的事,只有在时光溜走了之后,我们才想到应当去追它的背影,探索它的价值。

世界那么大,却不能随时自由地出去走走,确实有些遗憾。我想的是,如果自身具备一些条件再出去走也很好。我们那代人遭遇很多困难,没有自由行走的条件和环境,到老年时想出去走走,却飞不动了。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远远不止是“去走一走”。通过学习和思考,人同样能开阔眼界,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没有周游列国,但他的智慧超越了同时代那些东奔西走的人,而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康德更不可思议,他一生没离开过科尼斯堡呢。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己的生活价值,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习发现和创造。

之所以觉得笔下无物,可能在于我们对当下的生活认识不足,也在于我们对目前的学习状态评价存在分歧,很多同学处于困惑之中,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很多同学,眼睛只盯住“考试”“名次”“竞赛”“夺魁”,脑袋里只有“成功”和“失败”,他当然不可能领略学习的趣味。你只是想学,只是记挂着“考考考”,只记得自己这回是第几名,“上升了多少位,比均分高出多少位”,除了记得一批数字,记得自己的委曲,那你能有什么生活?你的精神世界,不过是悬梁刺股卧薪尝胆之类的陈年励志老汤,早馊了。在学校,如果全部注意力都在“功利”,眼睛必然看不到“人”,自然也就看不到“生活”,进而无法认识自己的生活。

有位女生高三时成绩一直不被看好,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奋起直追”,而是正常作息,每天睡眠保证8小时,被全班公认为最快乐最不把考试放在心上的一个。后来她考取了理想的一所大学。人们纷纷惊叹奇迹,可是她平静如常。三年高中她做了什么?生活能自理,每星期做家务,会了一二十种菜的做法,每星期去看望老人,每个月都读两本新书,参加了合唱团活动,学会弹吉他,每天体育锻炼四十分钟以上,能叫出很多花的名字……

所以,不能忽略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知道去建设自己的生活。(作者:吴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