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1)

上至东汉,近至民国,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女性有着种种桎梏。如著名的东汉史学家班昭就曾在《女诫》中写道: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班昭认为,女性的职责就是服侍丈夫,而丈夫需要把握好与妻子(们)的关系。其后,从大家都知道的“三从”、“四德”,到明成祖妻子徐皇后的《内训》,无一不能看出女子在中国古代所处的弱势地位。

如此众多的表达和如此根深蒂固的思想,根植于中国古代不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根植于男性劳动力承担社会主要工作的基础之上,也根植于长此以往对女性所形成的愈来愈严重的偏见之上。无数女性为了虚设的“名节”,牺牲了个人的幸福,造成了一幕幕悲剧。

但有人也许会说,明代曾经设立过女官制度,女性也可以在官场上为官,这是不是说明在明代女性地位提高了呢?不着急,我们需要从女官的具体情况开始讨论。

了解明代女官制度

1、女官的设立

明代女官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拟定实行。朱元璋不仅设立了女官的管理机构——六尚局,同时还规定了女官的品秩(即官品与俸秩,也就是一个女官官阶的等级和她能够领到的薪水层次),这一制度于洪武二十二年正式施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这一制度已经基本上定型,趋于完整。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2)

详细来说,女官是一个内职(区别于外职,外职主要是我们所说的“大臣”,在朝廷里从事各色行政工作,内职是专门从事与皇族起居、生活相关事物的),听到这里肯定有些朋友很诧异,内职也能称作官?

当然,一切宫中职务均有品秩,方便管理和薪酬发放。上文所提的“六尚局”,一般分为“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分别根据各自管辖领域发挥效能,旗下更分设不同部门,负责具体工作执行。

尚宫为内廷尚宫局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后以及内廷禀赐等事宜。尚宫权力较大,宫内刑罚、宫门钥匙、人员都归其管辖。尚仪为内廷尚仪局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掌管礼仪教学。此外,尚服管理宫廷服饰宝藏,尚食则负责宫廷之中所有人的饮食;尚寝局主要安排皇帝宴寝和嫔妃侍寝的顺序,尚工局则安排宫中的裁缝、织染等工艺行为。

虽然“六尚”在名义上级别相同,但尚宫的实际权力明显比其他女官高出一筹。我们在看古代宫廷小说或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里面一些女官被宫女们称为“尚宫大人”、“尚仪大人”,另外还设“宫正局”。也由女官参与管理,与六尚局平行,负责纠察违反宫闱戒令之事。由上可见,“六尚局”的职能覆盖了宫中所有人的衣食住行,人员更替乃至保障后宫正常运行,十分细致。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3)

总的来说,女官掌管着机构,并服务着宫中大大小小事物,从性质上说,女官与我们传统印象当中的“宫中婢女”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它的名字上升为“官”,同时以专门的法令加以规定和保障而已。

2、女官的选拔

在宫中与政治无法完全分离的大背景之下,女官的人员、年龄组成和选拔也颇耐人寻味。一般来说,男性想要在朝为官,需要通过八股考试,全国举子皆可参加;与之相对的,女官主要在江南选拔,选拔条件主要有女性的相貌、门第及文化素质。

从洪武年间开始,朝廷开始在苏杭地区选人,自愿入宫的会免除其家中的赋役,据记载,洪武年间就有四十四人愿意入宫,但是,朝廷遣返了其中的三十人,原因是“其人年未满二十”,这是为何?

一般来说,年纪轻学东西快,而且不圆滑,方便管理,但明廷显然不是作此类考虑。一般入选为女官的女性,都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前面不满二十岁的,多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家中为了减少负担才作此选。

这是因为,朝廷已经将年轻貌美的女子都充作后宫妃子,出于后宫稳定和不影响皇帝的考虑,宫中的服饰人员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年纪相对较大的妇人来担任。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4)

可见,女官不仅不是“官”,也不是后宫的备选人员,其角色带有浓重的功能味道。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女官制度”只是有“官”之名而无“官”之实,其本质上还是一般的劳务人员,仅仅部分人是充当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其社会地位并没有上升。

女官制度的无形“束缚”

我们之前说过,中国古代女性面临着传统礼教的无形束缚,她们似乎生下来就注定要成为“贤良淑德”、“从礼位卑”的家庭弱者,那么,即使一个女孩当上了女官,陪伴着皇后、妃嫔等,也不能摆脱这种桎梏,只是身份剥削更换了场所,表面的光鲜与背后的心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德才兼备的弱者

明朝对于女官是有一定要求的。在正式设立女官之前,宫中服侍皇帝及后宫的婢女多来自北方,当时的北方教育水平并不高,一些婢女“俱系北产,不谙文理”,这在皇帝及需要时时关心政务的皇子等人身边服侍,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所以对于女官的要求是,来自苏杭地区,以书香门第为佳,其相关能力和素质必须是“识字妇人,能写为宜,晓谙算法”。故即使是入宫为女官,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还需聪慧、知书达理,进入内宫以后还有专门的老师来负责教学,不仅仅要了解宫中事物,也要学习文化知识。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5)

德才兼备的女官,往往会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但伴君如伴虎,女官与皇帝朝夕相伴,其中难免会有姿色尚佳者受到皇帝的垂幸,但无依无靠的女官如何在宫中与后宫管辖者们相抗衡?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各式各样的“宫斗”,后宫佳丽们为了获得皇帝宠幸或是后宫之主的位置,绞尽脑汁互相攻讦,嫔妃皇后尚不能完全自保,更何况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官呢?一些人因此往往成为了统治者随性的牺牲品。

因此,女官们往往不以被皇帝宠幸为荣,反而竭力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以色侍人,不可长久”,大多数人深谙此理,这样做既不会长久,也容易带来灾祸。所以,女官在宫中往往严格要求自己,“谨严自律 、贞静节制,并以自身为范、约束他人的行为。”从如今看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桎梏,命运在开始就已经定下,鲜有更改的可能。

2、不一样的名称,相同的命运

表面看来,女官至少已经在庭为官,有薪酬俸禄可领,比起穷苦人家不得不卖儿鬻女,命运已经是好的多了。但是实际上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女官虽无衣食之忧,但却无时无刻不处于封建礼教精神剥削的高压之下,付出的是一生的幸福。

尚不论宫中纪律对女性的体罚,单说其惟贤惟德的选拔、考核标准对女官的剥削便已足够。女官在宫中必须谨小慎微,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懂得“伴君如伴虎”的她们又不得不远离宫中唯一拥有择偶权的皇帝。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6)

一些女官在年轻时尚可在宫中生活,但一旦上了年纪,办事不敏捷之时,就不得不被遣散回乡,在宫中表现好、能力强、人际关系广的女官,也许会受到朝廷的赏赐,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对于表现一般的女官,服务宫廷一段时间以后就必须遣散,也不会有多么隆重的恩遇,穷困孤老,这种情形是更为普遍的。

看起来,女官给家族带来了荣誉,有些人受到了朝廷的恩赐,但其晚景都不可避免变得十分凄凉——错过了古代所界定的最佳生育年龄,年老也无儿无女;尚未婚嫁,大龄再嫁难上加难,不得不孤独终老;在宫中颇有地位,受人尊敬。

但回到民间,依然是无依无靠,这样的后半生是无比凄凉的。而其在史书上留下的,或是对其赞美之词,或是根本没有记录,女官并没有选择权,只能默默承受。

在中国传统思想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只有一小部分女性暂时通过较好的身世或者自身努力获得了一时待遇的改善,但其命运终究带着悲剧色彩。

小结:女官制度有益于统治,凄凉了个体

繁复的规章法条,规定了明代女官的一言一行,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按照所被教授的规定来。此外,法条也严格规定后宫不可干涉朝廷事务,朝廷专门设置了监督女官的人员,并以相应的规章刑罚配合。这使得后宫秩序井然,处于一片表面的平静之中;同时,女官能从事的服务范围大于宦官,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前代宦官弄权的情况发生。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7)

但利弊本是相伴而生的,对于女官本身的限制,同样也压抑了人性。明朝对于官制的改革措施颇多,从裁撤宰相到三省六部的洗牌,从锦衣卫的设立到东西厂无处不在的监控,其一切举措无不指向同一个目标——加强中央集权。

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审视女官制度,就能够释然——承袭前代(自唐朝以来已有的女官制度)并加以完善这项制度,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宫中事物,使得一切在国家机器统治之下井然有序,维持农业国家的稳定。

在这层稳定面纱之下的,除了剧变的社会以外,我们的着眼点还是在于女官个人。比起前代无成文规定、时时更改的女官制度,明朝女官们的“仕途”看起来更加清楚,但由于明王朝中晚期,宫中冗员现象十分严重,女官队伍规模更大,品级上升起来实际上比前代更难。

唐代那位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官婉儿,被人们称为“巾帼宰相”,她因聪慧善文而受到重用,掌管宫中事物多年,凭借宠信而获取了一部分国家权力,这样的事情,在明代断无可能再发生了。

前文已经提到,明代竭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了维系越来越大的帝国和越来越摇晃的统治,将每一颗螺丝钉都拧紧,压榨其劳动力,其措施就是严格的监视制度和高度统一的思想统治,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

明朝女官是什么官(明朝女官虽有了官职)(8)

一般民众没有选择权,只能根据已经划定的路线往上走,其中就包括了希望进入宫中“当凤凰”的女孩们,她们的人生轨迹实际上已经被划定了。明廷希望后宫稳定,皇帝和皇子们生活安定,就能够更好地参与朝廷事务。

因此,女官们实际上就成为了流水的“螺丝钉”,失去短暂的人身自由换取短暂的安稳,并且在不得不面对的孤老远景之下,继续依照着规定和制度行事,做该做的事,成为该成为的人。这样的“社会地位提升”,在当今社会看来无疑是可悲的。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

2、《论明代密疏的保密制度》

3、《论明代言官维护皇权的政治功能——以嘉靖、隆庆、万历朝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