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不是灵光乍现的光芒,而是横跨天空的恒光;真教育是自然和朴素的,润物细无声,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这些令人读之如沐春风的教育理念,并非来自某本诗集,而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知卓识。
穿越百年时光,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从来没有蒙尘,在中国的大地上愈发闪亮。202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暨逝世75周年,位于上海之巅的朵云书院旗舰店16日迎来一群特别的嘉宾与孩子,缅怀与纪念陶行知。
10月16日上午,在江畔云端的上海中心52层,在上海之巅温暖的书香气氲里,以一场真诚而生动的主题沙龙来纪念先生,温习先生的故事、主张和教诲,讨论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深刻理解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做真教育。
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10月,是安徽歙县人,17岁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就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倾尽一生精力兴办教育,提出“爱满天下”和“求真、奉献、爱国、创新”的精神,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主张,对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影响深远。他与宝山渊源深厚,从1932年到1937年间曾在大场乡村兴办教育,展开社会文化教育实验。
“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暨逝世75周年”系列活动“生活即教育——今天我们如何做真教育”沙龙由上视新闻主播刘凝女士主持,邀请三位嘉宾围绕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教育思想,以全新视角,从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创造世界和接受世界四个维度走近陶行知,探讨“今天我们如何做真教育”这一现实而重要的话题,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纪念先生,重温其真知灼见。三位嘉宾中有做陶行知研究的,有秉承先生精神和思想从事教育实践的,各自接触和了解先生的机缘际会不同,但都是先生本人包括其作为、其思想、其精神的仰慕者、追随者和传播者。
台下座无虚席,一部介绍陶行知先生的视频《爱满天下》拉开了沙龙活动的序幕,帮助大家重温先生光荣而伟大一生。随即,嘉宾开始了各自的分享。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陶行知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讲了陶行知先生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走进世界知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经历、“知行”改“行知”二易其名、“小先生制”等小故事。周洪宇教授说,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造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又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周洪宇补充道。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成宪说,“陶行知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要比在高等教育界更大,但其实先生留学回国最初一段教育经历却是在大学,同样也是干得有声有色。”杜成宪举了两个鲜为大众所知的例子,一是1918年陶行知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期间提出的《改良课程案》,这一改革至今都是大学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二是我们常用的“教学”一词的表达并非从来就有的,是陶行知第一次提出。“陶行知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不把课程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有一些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杜成宪教授认真讲解着。
上海市宝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吴斌荣分享了先生的老师约翰·杜威的教育名篇《我的教育信条》以及先生为好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新书《家庭教育》作序的朴素字句。吴斌荣说,“我听到一种声音,说在中国,做教师的怎么能不读陶行知?”“很多人只知其人,不读其文,更别说用于实践、服务儿童了。我想补充一点,做家长的也要读陶行知。”在吴斌荣的教育实验项目“家庭长期陪伴项目”中,她带家长一起品读中外教育名家的原文,其中就包括陶行知。“先生从来都是相信‘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他是孩子们的朋友、兄长、慈父、严师。希望我们今天的家长、老师也能像他那样看到孩子、听到孩子、相信孩子。”
上视新闻主播,知名主持人刘凝主持活动
在座的听众读者频频点首,因此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先生对教育的执着和贡献,也对“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真教育”有了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沙龙活动尾声,三位嘉宾描述了各自心目中理想教育的模样,真教育的模样,让大家朝着那个方向去做恒久的、共同的努力。
其间,宝山区图书馆朗诵团成员邬建华为大家朗诵了陶行知家书——《科学的孩子—致陶宏、陶晓光》,“诵读经典 点亮童心——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经典作品诵读活动”获奖者张宗炫、李欣颐为大家朗诵了陶行知创作的诗歌:“如果我是一个小孩,我不要恐怖,我不要饿肚,我要玩得高兴,我要有机会长进。”“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在先生的家书里,在先生创作的诗作里,大家聆听到他朴素的言语和殷切的期盼,感受到孩子们的呐喊和豪情。大家仿佛见到了先生穿着长袍、带着黑框的眼镜奋笔疾书的样子、诲人不倦的样子、奔走办学的样子。
“今天我们怀念陶行知先生最好的方式,是带着问题,也带着答案……”与会嘉宾认为,当下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实施,正是传承弘扬陶行知先生精神和做法的时刻。纪念陶行知先生的最好方式,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除旧布新,做好的教育、真的教育。
此外,今天下午在行知读书会
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话回荡耳畔,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的诞辰日,也是北上海地区第一个特色读书会“行知读书会”成立三周年的日子。
行知读书会的三周年纪念活动以“陶行知的四颗糖”为主题,从“四颗糖”的故事入手串联起四种精神,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和读书会三年来的成果结合在一起,精心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
行知读书会创始人阎华主持
今天的主题沙龙活动
从“陶行知的四颗糖”故事切入
串联起
“求真”“创造”“奉献”“大爱”
四种精神
在第一颗糖“求真”篇章中,行知中学毕业的作家、陶行知研究者叶良骏分享了她心中的陶行知。
而另一位行知校友、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也惊喜亮相。从追求真实地扮演好三毛,到努力开拓成为一名技术发明家,王龙基讲述了求真精神如何与他相依相伴的故事。
第二颗糖“创造”篇章中,住在大场的倪瑞辰小朋友讲述了他如何成为社区小先生的故事:从对陶行知的认识,到今日对“小先生制”的解读,小手牵大手带来无限收获和成长。
园林文化学者林小峰在读书会的《红楼梦》解读中,创造性地加入了插花表演,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阅读分享中。
第三颗糖“奉献”篇章中,教师张婷妹分享了她心中的师者,令人动容。
评弹艺术名家陆锦花不仅作为讲者来分享过,也作为观众来聆听过,她感叹于嘉宾们的奉献,也感动于读者的热情。每次风雨无阻的铁杆粉丝更是来到现场为读书会送上深情的祝福。
第四颗糖“大爱”篇章中,流行美声组合“力量之声”分享了最新出炉的《爱满天下》MV,这首歌是每次行知读书会的开场曲。“力量之声”的三位成员宋罡、余笛、王志达都是高校教师,他们被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三年前就完成了《爱满天下》歌曲的创作并拍摄了MV。三年来,他们走进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大爱精神的感悟,这一次,他们和大场的孩子们一起再唱这首歌,带来新的感动。
行知读书会以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宝山区政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指导单位,大场镇文化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阎华工作室主办的读书会,依托宝山悠久的传统文化、世纪出版集团丰厚的出版资源、大场镇优秀的文化场馆和陶行知先生珍贵的文化遗产打造的文化地标。三年来举行了五十多场线下读书会,葛剑雄、汪涌豪、李天纲、刘统、史依弘、宋思衡、王汝刚、骆新等作家、学者、艺术家纷纷来到现场与读者交流,为了呈现更丰富的内容,主办方还推出了“行知赏艺会”、“行知体验课”,并在疫情期间推出了线上的“行知小课堂”。结合热点精心策划的“江南文化季”、“古典音乐季”、“宋人生活季”、“文博淘宝季”季季精彩,更在建党100周年期间推出了“红色起点季”,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故事。超过二十万读者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读书会的活动。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正是用他的一生在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从文学到文化、文明,从教育到教养、教化,“行知读书会”将通过特别的分享传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让读者通过阅读让大爱满天下,书香溢四方。
10月18日将举行“面向未来的行知路”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主题活动,敬请期待~
记者:段小龙 赵羽昂
通讯员:施帆 林远
编辑:盛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