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杨树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

你的家,在哪里?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英雄辈出,广袤的国土如同巨大的舞台,上演了一部又一部风云激荡的大戏。

大戏虽多,主题几乎只有一个:统一。

自从秦并天下以来,那些在乱世中崛起的各方诸侯,心怀统一大志才能笑到最后,否则必然被灭。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2)

虽然游戏规则早已变了,但这种豪情壮志却是值得回味的。比如军武菌,在玩三国类的游戏时,从来都是把起兵地点设在自己的家乡,总想着从老家打出去一统天下,至于军武菌的老家是哪里嘛……不告诉你!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3)

▲曾经的一条留言,对丞相的惋惜溢于言表

1

西南,不可坐守

如果你出身在西南地区,多半会选择蜀汉、益州、巴蜀,把自己代入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中,并且企图在游戏中颠覆历史,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壮举。

这个选择,难度是比较大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综合国力与魏国差距太大是主要原因。蜀汉举倾国之力北伐,魏国只需动用关中的军备粮饷即可应对,难以从军事上撼动魏国根基。反过来,如果魏国全力压过来,纵有天险也很难抵挡。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4)

▲以人口论,蜀汉不及魏国四分之一

在清初学者顾祖禹所著的军事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有“四川非坐守之地”的评价,把这个结论放大到西南地区,也基本成立。

诸葛亮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且《隆中对》“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规划也只剩一路了。为了搏取那百分之几的可能性,他需要把整个蜀汉都高效动员起来,一切围着军事转,可谓“先军政治”或“先军经济”——蜀汉的兵、吏占总人口的比例(约15%),不要说在三国,就是在整个古代,也是比较高的。

在诸葛亮的治下,蜀军纪律严明,军事过硬,进退有据,组织度或许是三国中最好的,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是中国最好的山地战部队兵源。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5)

▲《三国志·战略版》中对无当飞军的设定非常符合历史

蜀汉的确有一支山地部队“无当飞军”,以南中、青羌的“夷人”为兵源,共有五部,指挥官为名将王平。他们精于弓弩,善使毒箭,在山区如履平地,甚至也能上马作战,简直就是魏国骑兵的天敌。

第四次北伐中,王平率领三千无当飞军,在一比二十的悬殊比例下,不仅顶住了魏军的猛攻,还射死了魏军大将张郃。在更多的时候,蜀军只是因粮少退兵,只要是野战,通常是魏军大败,司马懿经常不敢接战,被讥为“畏蜀如虎”。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6)

▲诸葛亮就是蜀汉的CPU,一旦停转,整个系统就熄火了

但蜀汉与魏国相比,更关键的差距并非国力,而是人才。诸葛亮死后,军政合一变成了军政分离,无人再能统摄全局。

军事人才就更缺了,蜀汉后期的将领中,只剩姜维还有“克复中原”的志向和才干,其余将领中,有实战经验的只有廖化、张翼等少数,他们还反对北伐,且能力也远较关张马黄为差。姜维几次有限的出征都要把张翼带上,以免他出工不出力,甚至还要起用六十多岁的降将夏侯霸——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基本成立。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7)

▲姜维缺“政治”,大抵符合历史

在《三国志·战略版》中,巴蜀除了在铁矿和粮食产量有加成外,就无其它优势了,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设定。选了这里,你必须得好好经营,练出精兵,然后等待对手出错随时出击。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8)

▲刘邦统一的大致路线

刘邦,就是从蜀地(汉中)出发,夺取关中,进兵关东、河北,最后君临天下。这至少说明,有困难不等于没可能,对手不会永不出错,但机会来了,你得抓得住。当然,像无当飞军和藤甲兵这样的特色兵种,也是值得好好利用一下的!

2

坐断东南战未休

如果你出身于华中、东南地区,更有可能选择东吴为根据地,代入孙策、孙权、周瑜的角色中。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9)

▲东吴面积不小,但有效部分不多(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当代中国,这是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大区,但在古代,这里可不好统治。

吴、越、楚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好战闻名,汉朝北击匈奴也有荆楚勇士参与,表现不俗。汉末三国,这里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蛮夷”,比如“武陵蛮”和山越人,给东吴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东吴的地盘从长江到珠江,看着不小,其实真正能有效利用的,主要还是长江中下流,在岭南(两广)等地带只能使用羁縻统治,收不上来几个钱。放眼望去,老老实实种田,又能当兵的农民其实不多——东吴的经济基础并不算好。

为了开拓可供实用的领土,从孙策到孙亮,历时62年,5次用兵,终于击败闽地(福建)的山越人,使之从部落民变成可以耕战的编户。除此之外,东吴还实行全军皆农制度,以增加粮食产量,士兵“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诸有事,责其死效”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0)

▲东吴人口约为魏国的一半

凭借这一系列操作,再加上长江天险(地利),使东吴得以立于东南。但东吴好像对统一天下没什么兴趣,对魏蜀的胜仗都是防守,孙权称帝最晚,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主动出击。

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地形复杂,豪强众多,文化差异大,经济开发又需要很长时间,要捏合成一个整体是有难度的,东吴那会儿还办不到——孙权统治后期直至亡国,东吴内部矛盾多发,大案不断,杀伐颇多,自家都搞不定,实在没有心思,也没有余力北上。

东吴内斗的典型首推“二宫之争”,孙权长子、次子死后,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孙权又极宠四子孙霸(鲁王),形成二子争储,全国官员和将领也分为两派互掐,朝堂乌烟瘴气。东吴后期孙权安排的辅政大臣又开始内斗,诸葛恪被灭族,孙亮成年后被权臣孙綝废黜,然后孙綝又被杀……如此循环,直到灭国。

表面上,这无非是宫斗权斗,但实质上是内部各路豪门大族寻找利益代言人的结果,因为没有传统的政治合法性(魏受禅让,蜀汉姓刘),这种斗争就格外惨烈且露骨。

现在假设东吴内部没问题,要统一,应该怎么办?后来东晋的刘裕北伐可以作为参考。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1)

▲刘裕第一次北伐,水路(蓝色)起了很大作用

刘裕两次北伐,第一次灭了盘踞山东的南燕,第二次灭了据有关中的后秦。刘裕北伐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水路,灭南燕是从健康(南京)出发,率舟师经淮水、泗水到达下邳(邳州)登岸,然后走陆路直捣广固(青州),水路大概省了一半路程。

灭后秦,刘裕兵分五路,从襄阳、淮南(寿县)、建康出发,杀向关中。大将王镇恶率舟师从黄河溯渭水而上,很顺利的进至长安北门的渭桥,然后弃船登陆,攻克长安,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军队取得的最大战果。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2)

▲南北对峙,前线在淮河流域,合肥作为战略支点非常关键

回到三国时期,在赤壁之战后,魏吴在合肥一带反复拉锯,共进行了五次战役,因为无论对哪一方来讲,都是基地和屏障。最终的结果是魏国将合肥牢牢守住,其中第二次战役(逍遥津之战)中,亲征的孙权还险些丧命——从地利角度看,没有合肥,东吴无法实施北伐。

直到1000年后,朱元璋才终于集齐了各种条件,从长江流域出发,首次实现了由南向北的统一。

如果你选择了这片地方为基地,首先要做的是整肃内部,善用长江地利和水军优势,争取前出淮河流域,夺取更大的地盘,再图天下。在《三国志·战略版》中,选了江东,将获得弓兵和名声的加成,还能得到“锦帆军”这个特色兵种。

此兵种来自于东吴名将甘宁,他少年是“游侠”,善使弓箭,长于水上作战,人称“锦帆贼”,投奔过刘表和黄祖,最后归了孙权。在《三国志·战略版》的设定中,“锦帆军”将增加弓兵的威力,如果是甘宁统领,还有士气上的加成,选了江东,这可得好好利用一下!

3

西北,武力爆表的冲击

相比之下,由北向南的统一,出现的更多也更早。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3)

▲西凉,出中国最好的骑兵

如果你出身西北地区,应该更加同意这一点,因为中国第一次统一就是来自西北,由起源于甘肃,强盛于陕西的秦国完成。西汉、唐朝统一中国,也是先拿下关中,再进取全国。在三国时期,西北也有强劲的诸侯,董卓、马腾、马超这样的狠角色。

西北出良马,以骑兵见长,有草原大漠,有关中险要,有游牧有农耕,所以西北人能骑能步,也更朴素和吃苦耐劳,直到唐代,杜甫还在《兵车行》中说“况复秦兵耐苦战”。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4)

▲战斗力太强,容易变成纯粹的军阀

不过,那个时代的西北军朴素的另一面可能就是勇有余而政治不足。三国时期的西北诸侯,无论是董卓、韩遂还是马腾父子,都缺乏政治头脑。

骑兵在古代相当于今天的装甲部队,要火力有火力,要机动有机动,所以一支部队可以顶得上数倍步兵的战斗力。在汉末魏晋时代,西北的凉州水草丰美,是最优质的养马场,来自中亚的优良马种在这里蓄养生长,为骑兵部队提供了速度和耐力最佳的坐骑。西凉铁骑可能是曹操在军事上遭遇的最强之敌了,还险些要了曹操的命。

西北地区,尤其是陇右(宁夏、甘肃),虽然西汉即已入中原王朝版图,但因靠近羌胡,远离政治中心,多游牧少农耕,民风剽悍好斗却很少读书,所以西北军更容易从政治和谋略上被打败——曹操脱险后,利用西凉诸将不团结的弱点,施以离间计,瓦解了西凉联盟,各个击破,夺下了关中。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5)

▲由凉州入关中进中原,中国统一的经典路线

因此,从西北统一中国,更需要有强大的领袖人物,最好是在强大的外压下由内部产生,如秦始皇、唐高祖那样。

唐朝的统一就是始自西北,李世民在浅水塬(陕西长武县)击败军阀薛仁杲,一举平定陇西,占据河西四郡。然后以关中为基地,消灭盘踞山西的刘武周,再兵发洛阳,围点打援,将王世充和窦建德一举拿下,控制了黄河流域,最后再向南扩张就势不可挡了。

在三国时期,西北(西凉)最后归了魏国,壮大了魏国的实力——在《三国志·战略版》中,如果选了西凉为基地,就能获得骑兵的加成,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尽早向外开拓,以免受制于人。

4

什么都不缺的地方,更需要团结

魏国的基本盘在华北、河南、山东一带,如果你生在这些地方,可能更愿意成为曹老板的粉丝。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6)

▲魏国的基本盘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这一片地方,是当时中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地方,而且地势平坦,容易耕作,也容易运输,内部人、财、物的调运成本更低。而且,这里被儒家文化高浓度浸泡了四百多年,又是当时开化时间最长,教育最普及,组织度最好的一个大区,人民的服从性好,更容易不断产生人才。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7)

▲同为三国后期武将,邓艾的设定比姜维更均衡

有这样好的条件,魏国是三国中经济得恢复最好最快的一家。

因为人口充足,是蜀汉的4倍,东吴的2倍,占的还都是好地方,所以也不用收太重的税。根据现在的推算,虽然屯田制下的农民要与国家五五分成,但自耕农只需交纳1/16的收入,负担不重,这反过来又刺激了自耕农的积极性,进一步打牢了经济基础。

魏国的外敌在硬实力上都不足为患,危机反而来自朝堂,最后给司马家做了嫁衣裳。所以,要以这一片土地为基础夺天下,就得先解决“创业团队”的团结问题,需要领导人有较高的统御力和人格魅力。在大体差不多的地理条件下,刘秀成功了(很团结),袁绍失败了(不团结),曹操算成功了一半(有隐患)。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8)

▲刘秀统一路线,由华北而中原,再图江南

汉光武帝刘秀的成功显然更具参考价值,他被更始政权委任到河北(黄河以北)后,就以此为基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先拿下洛阳,然后走了先关东,后陇蜀,西和东攻的路线,先消灭今山东省境内的各路势力,向北扫平渔阳,最后再向南方和西北、西南进发,后面都打得相对轻松,是由河北、山东起兵,统一中国的典范。

但前提就是刘秀的团队是没问题的,刘秀既不专横自负,更不残暴好杀,部下都乐于为之效力,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很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是另一个袁绍了。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19)

▲《三国志·战略版》中的“虎豹骑”,曹家专属精英部队!

在《三国志·战略版》中,如果你选了这片地方,将获得名声的加成(统治力高),枪兵、盾兵会小有提升,适合稳扎稳打,凭实力碾压,就像三国归晋那样一统天下。而且,还会得到“虎豹骑”,这可是曹魏最精锐的骑兵,指挥官都是曹氏(曹纯、曹休、曹真),实战成绩更是不俗,击灭袁绍,北击乌桓,平定西凉,“一日一夜疾行三百余里”追击刘备的也是这支部队。

在游戏中,拥有了这个兵种,全体部队的武力值和发动率都会提高,如果是曹纯统领,还有加成。这样的精锐,想必在你的统一大业中,还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20)

▲从贫瘠无险的大漠崛起,蒙古帝国几乎统一了亚洲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地理决定论”的印象,但如果翻看整个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英雄是不问出处的,即使在那些偏远之地,一样可以成就大业——生在草原大漠的成吉思汗,开创了蒙古帝国;起于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成就了大清帝业;蔡锷将军云南举事,打垮了袁大头;孙中山广东起兵,击败了北洋军阀……

因为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有谁收复失地(从自己家乡起兵)(21)

▲关中四塞之地,地利已是很好,但也不保证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