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创建于唐代(善住阁院),明朝重建后改名罗睺寺一直沿用至今,清康熙二十二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1)

罗睺寺位于塔院寺东北隅,沿着弯曲的夹墙石道来到山门前,门两旁的唐朝石狮,一雄一雌,硕大雄浑,威武壮猛。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2)

说起罗睺寺的重建,就不得不再次提起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当年隆庆皇帝病重,万历年幼,皇宫内危机重重,李娘娘内外焦灼,无法可施,遂对天许愿说:我主如有不测,能保皇儿登基,我愿自出私财,往五台山修理罗睺寺,以表我的诚心。

后隆庆皇帝去世,有忠臣辅佐幼主万历登基,又将乱臣除灭。因此李娘娘即出私财,派人去至五台山修理寺院,完工后次年李娘娘与万历帝亲至五台山,瞻仰游历一次罗睺寺并给罗睺寺募了更多的钱财。至此罗睺寺一跃成为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3)

说到李娘娘发心重修罗睺寺,这也是民间一般理解的许愿和还愿。就佛教来讲,许愿和还愿这种民俗,算是佛教的方便门,我们常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其实这也是佛菩萨悲智双运的结果。只要我们许愿的事物有利于这个社会、有利于自身成长,佛菩萨们也一定会加持我们的。不过由于五台山是文殊道场的原因,在这里许愿,对俗人来说更有“入佛智”的方便。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4)

在罗睺寺的南门牌楼下,有一块与周围正方形花岗岩石板不同的菱形石板,面积不足一平米,颜色青白相间,这也是在五台山中文殊菩萨众多示现的遗迹之一——文殊法座。相传文殊菩萨在佛涅槃后,现为人身来到五台山说法,就是坐在这块菱形青石上。

除了文殊法座外,罗睺寺还以白文殊闻名于世,不同于青庙的文殊像,罗睺寺文殊殿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金黄色;在菩萨像的两肩伸出肩花,花上放置智慧剑和经书;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白文殊像是严格遵照密续中关于白文殊菩萨身相的描述而塑成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塑像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般若(智慧)象征的文殊大士,会根据众生的因缘,化身不同的形象来引导众生。白文殊在密续里,是代表广大智慧和世俗智慧的,我们求世俗的智慧,去修白文殊、拜白文殊是最适合的。当然不论是白文殊还是黄文殊,还是其他颜色的文殊,都是文殊菩萨的权现,最终也都会趋入佛智的。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5)

松树灵塔

在罗睺寺的第一进院落里,还有文殊菩萨相关的另一处灵迹——文殊塔,俗称松树灵塔。早以前,这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历史上的五台山经常会出现神灯瑞相,一般都是从这棵松树开始,然后移动到大白塔的宝瓶上,再移到大圆照寺的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

清朝时期,大松树有一年突然枯死,罗睺寺的当家师感得一梦并按照梦中的指示,用主干塑造白文殊像供于文殊殿,将其余部分埋在原处并在上面建造了这尊“文殊塔”,也正因为这样的缘起,该塔也被大家称为松树灵塔。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6)

除了文殊菩萨的种种示现外,佛陀之子罗睺罗也曾在这里示现说法,罗睺寺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名。相传在罗睺寺中还有“罗睺化婴孩之内”的肉身,但到宋朝的时候已经被毁,后宋朝丞相张商英来寺祈雨,后捐资木雕了罗睺罗尊者的圣像。该圣像现珍藏于罗睺寺的大藏经楼内,是罗睺寺的镇寺之宝。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7)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8)

除了众多的灵迹外,罗睺寺的“开花现佛”也是举世闻名的。在正中央有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通过底层的机关,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这四尊佛像。在佛教里,开花现佛是有表法的意思,花瓣是开权,现佛是显实,也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在莲花的下面的圆盘内有十八罗汉,整个圆盘象征着苦海,整个造型也象征着仰仗佛力(佛智)才能脱离苦海;也表示可仰仗佛力,能到大智慧的彼岸去。

不过,随着年代的久远,开花现佛的机关也逐渐少有人敢动了,以至于现在彻底的固定住了机关,莲花也因此成为了固定的造型。怎么说呢,这大概也是众生的因缘吧,当下社会快餐文化、鸡汤文化盛行,即使机关能动,又能有多少人去思考其中的意义呢?就如同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样,虽能“见”佛,但终不能能窥其全貌了。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9)

药师佛坛城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10)

时轮金刚坛城

药师殿是罗睺寺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修建于明中期。殿内除了供奉有八大药师佛圣像外,还有五台山地区唯一的药师佛立体坛城和唯一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

小贴士:坛城

坛城,藏语为「金阔」,意为「中围」,是本尊及眷属安住的宫殿、居所。众多本尊的坛城各不相同。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11)

佛法是有对治性的,不同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的法门来对治;当然不管是什么法门,最终的目的也都是要我们成佛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就如同罗睺寺的种种灵迹,佛菩萨的示现也是无穷的;但不论示现成什么,都会让我们趋入菩提,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执着和贪婪。

罗睺寺藏传佛教(菩萨此处多示现)(12)

今日一问

除了黄文殊、白文殊,你还知道有哪几种颜色的文殊像吗?你可知这几种文殊在五台山对应的道场分别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