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做出背德或违法之事时,我们常常会谈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说法出自北大的钱理群先生,他曾这样说过:(我们)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钱理群先生
根据钱先生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精致的利己主义”之所以“精致”,是因为他们凭借着高智商、世俗老道对“利己行为”进行了伪装。引入两个历史更为悠久的概念的话,“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伪装前应当是“合理利己主义”,在被戳破后则往往会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
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简称陀翁)便以看起来“精致”的公爵为例,揭示了从“合理”到“极端”的过程。此外,《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还讲到了另外两种利己主义者:巨婴式(天真的)利己主义者和自虐式(受难式)利己主义者。
一、瓦尔科夫斯基公爵:自认为合理的利己主义者,看似精致,实为极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创作于1859年到1861年之间,当时陀翁刚结束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小说通过叙述者万尼亚将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两个多情美丽的女子遭受因在不同时期爱上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父子,为自己及家庭招来灾难的不幸故事。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书籍封面
故事中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极度自私,可谓是万恶之源。但他却总是想要维护在儿子阿廖沙心中的慈祥形象,总是在他人面前伪装成高尚的样子。即使在撕下面具之后,他也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1. 公爵精致的假面目
公爵首次出场是在小说中的第一部第三章,当时他作为“彼得堡上流社会杰出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了瓦西里耶夫斯科耶村。他会说俏皮话,会讲故事,会在伊赫梅涅夫家那架蹩脚的钢琴上弹弹琴、唱唱歌。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一个干巴巴的利己主义者的他,成功获得了伊赫梅涅夫的绝对信任。
在彼得堡第一次见到公爵的时候,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万尼亚便感受到了公爵在伪装自己,小说中这样写道:
他的面部表情好像不是他自己的,总好像是装出来的、精心设计过的、从什么地方学来的,使您不由得产生一种盲目的信念,您永远也摸不透他的真正表情。您倘若再仔细看看他,您就会怀疑,在这副永远戴在头上的假面具下,是否隐藏着某种包藏祸心的、狡诈的和极端自私的东西。
万尼亚电影剧照
但是公爵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伪装得可能不够精致,他虽然根本看不起女主人公娜塔莎,但却装作非常有礼貌,先是道歉后是鞠躬,把娜塔莎弄得诚惶诚恐。他明明想要置娜塔莎一家于死地,但他偏偏装作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样子。他之所以想让阿廖沙娶卡佳,明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却装作是完全为了阿廖沙。
公爵伪装出来的精致面目,曾经使娜塔莎父亲受骗,也一度骗过了娜塔莎。
2. 公爵自认为合理的极端利己主义
在第三部第十章中,公爵终于撕下了自己精致伪善的面具,直言自己讨厌透了所有这些天真烂漫、所有这些阿廖沙式的田园牧歌、同娜塔莎的该死的关系中所有这些高尚和崇高。
他甚至提议给瓦尼卡一笔丰厚的报酬,条件是万尼卡娶了娜塔莎。公爵的这个建议,应当是非常真诚的。因为他本人的生财之道就是通过结婚骗取女方的钱财,然后无情地将女方抛弃。
比如第一部第四章提到过,年轻的公爵迫于无奈娶了一名包税商的花容已老的女儿为妻,得到钱财后便开始虐待妻子。涅莉那不幸的母亲,更是被公爵骗得家破人亡。
早期译本封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爵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即使在撕下伪装,袒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后,他依然能够振振有词地对万尼卡说道:
我早已经自我解放了,没有任何羁绊,甚至不受任何义务的约束。只有当某事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时候,我才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我怎么办呢?一件事越高尚,其中自私自利的成分就越多。爱你自己——这是我承认的唯一准则。
公爵竟认为自私自利的自己其实是高尚的,追求理想、追求美德的万尼亚是病态的。这应当是在讽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义”,该理论主张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从个人和社会利益之一致中确保个人利益。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但事实上,在生活实践中利己和利他的矛盾始终存在,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根本不能解决这种矛盾。换句话来说,所谓合理的利己行为往往都会损人。如果利己主义者始终认为自己是合理的,那么很可能走向极端,变成彻底的极端利己者,就像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一样。
二、阿廖沙:单纯无知的巨婴式利己主义者从表面上来看,阿廖沙单纯无知、真诚善良,纯洁得像个孩子一样,和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但实际上阿廖沙并非那么单纯,他的率真背后是轻浮,单纯背后是优柔寡断,无知背后是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他也并非完全意识不到这些,他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其中既有天性的因素,也有出于利己的考虑。
1. 阿廖沙的单纯无知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阿廖沙,应当是陀翁后来创作中的“基督式人物”的雏形。在他刚出场的时候,陀翁即这样称赞道:
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很漂亮,又像女人那样弱不禁风和爱冲动,与此同时,又天真活泼,为人忠厚,对人敞开心扉,能表现出极其高尚的情怀,有一颗爱己及人,诚实无欺、感恩图报的心。
阿廖沙影视形象
到了几年之后,本应该长大的阿廖沙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单纯。事实上,正是他的单纯无知赢得了娜塔莎和卡佳真诚的爱。当然,这种爱并非健康正常的爱,而是一种类似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娜塔莎和卡佳心中,阿廖沙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的一切背叛行为都应该被原谅。即使他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他也是无辜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娜塔莎尽管知道最终会被阿廖沙抛弃,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和他私奔了。即使阿廖沙移情别恋背叛了自己,但娜塔莎最为关心的还是他是否能够真的幸福。卡佳也是如此,她尽管知道公爵让阿廖沙娶自己是贪图自己的钱财,但如果这真的能让阿廖沙幸福的话,她宁愿上当受骗。
2. 阿廖沙并非完全无知,他其实是巨婴式利己主义者
如果阿廖沙真的是单纯无知的,如果阿廖沙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出于本能,如果阿廖沙真的是个完全没有判断能力的婴儿,那么他确实值得被宽容和被同情。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婴儿在早期阶段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更不会受到超我的监管。但问题是,阿廖沙并不是一个婴儿,他只是一个不愿意长大巨婴。
比如阿廖沙移情别恋之后,他本人其实最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他不敢承认,更不敢说出来。于是他一次又一次摆出单纯无知的样子,竭力想让别人替他说出这个事实。似乎这种方式可以消解他犯下的过错,可以抹除为娜塔莎带来的伤害。
娜塔莎影视形象
又如阿廖沙和卡佳离开彼得堡之时,他明知自己不可能回来跟娜塔莎结婚了。但他却非要表现得比娜塔莎还悲伤,甚至诱导娜塔莎编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来欺骗自己。小说中这样写道:
可怜的娜塔莎!要安慰这个大孩子,坐在他身旁,听他坦白,为了使他安静下来,硬向他这个天真的利己主义者编造出很快就要结婚的神话,她心里是什么滋味啊!
当然,小说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描述:他直到最后一分钟都完全相信,他只离开她一个半月,等他回来后,他们就举行婚礼。这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误解,阿廖沙似乎真的是个单纯无知的孩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廖沙真正离开彼得堡的时候,陀翁还是狠心地戳破了他的面目。小说中这样写道:他自己完全相信他说的是真话,而且后天一定会从莫斯科回来……他这么痛苦,哭得这么伤心,又何必呢?
是啊,如果他相信自己和别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为何如此痛苦?他并非没有自我,并非没有受到超我的监管、道德的约束。他只是不想面对道德问题,不想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他并非完全单纯无知,他是一个巨婴式的天真的利己主义者。
三、涅莉:受苦受难的自虐式利己主义者将受苦受难、自尊倔强的涅莉称为利己主义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过分。是啊,涅莉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孤儿,自幼被父亲抛弃,想让外公原谅不幸的母亲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又眼睁睁看着母亲病死,之后更是不断遭到女房东的虐待。
况且,可怜的涅莉又是那么高傲、那么有自尊心。她宁愿自己受苦受难,也不愿意受人恩惠。她宁愿让可恨的公爵去受良心的谴责,也不愿以报复者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样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小人儿,给我们的感觉应当是“受难的基督”,怎么会是利己主义者呢?
涅莉影视形象,看起来有些偏大
值得注意的是,涅莉虽然选择了受难,但她的受难并非为了拯救别人,而是为了报复世界。出于对这个世界的恨意,涅莉的受难行为,最终成为了一种自虐行为。因为涅莉亲眼目睹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临死前这样交待她:
要做个穷人,要一辈子做个穷人,别去求他们,不管是谁来叫你去,也不管是谁来找你,都别去……你要听我的话:永远做个穷人,要干活,去乞讨,如果有人来领你走,你就说:我不愿意到您那里去了。
涅莉母亲这位不幸的女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保持着自己的高傲。或许,她是想通过受难来洗清自己的罪过,用高傲来报复这个世界。但问题是,涅莉是无辜的,她本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她本可以不承受这一些。在涅莉母亲的自虐行为中,其实就已经包含了利己的成分。
而涅莉牢记着母亲的话,以受难者的姿态高傲地拒绝这个世界,最终也变成了一种“自虐式的利己主义”。万尼亚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涅莉,但涅莉却一次又一次伤害他。涅莉初期拒绝万尼亚的友好,这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因为她受到了这么多不公的待遇,理应对世界抱有敌意。
涅莉和万尼亚
但是在她已经认定万尼亚是真心对自己好之后,她依然经常无理取闹,一次又一次挑战瓦尼亚的底线。这同样可以被理解,因为涅莉怀着一种受难者的心态,她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但这是难以被接受的,因为涅莉的自虐行为会对万尼亚造成伤害。
涅莉认为受难行为是崇高的,她故意打碎杯子之后又跑去乞讨。她认为受难行为可以救赎罪过,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虐行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涅莉本可以,也本应该更早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同时更早地去爱别人。
结语: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一部具有复调意味的小说,本身具有多向度的阐释空间。单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陀翁便对我们做出了以下告诫。
陀翁
我们很难成为一个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一个纯粹的无私奉献者,但我们也不能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合理的利己主义者”。因为如果不警惕“利己”背后的“损人”,会有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危险。努力装出精致的崇高面目,也会有这种危险。
此外,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当面对的道德问题,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巨婴式利己主义者”。
最后,我们在经历不公、遭受苦难之后,也不应当就此拒绝这个世界的爱,不应成为一个“自虐式的利己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