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7种境界(上善若水的善)(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的“善”到底该作何解释?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本人理解为善是一种如水的境界,一种如水的智慧,一种如水的精神,一种如水的品质。

上善若水的7种境界(上善若水的善)(2)

一、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也就是说水之所以善,是因为其有利万物生长但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还是接近大道呢?自然的水是干净纯洁的,但是水具有净化功能,可以洗涤时间的污秽,但是为了净化它物却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最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

上善若水的7种境界(上善若水的善)(3)

二、以弱胜强“柔弱”的品质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你看起来水很柔弱,那是你没见识洪水滔天的凶猛,那是无可抵挡的。屋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看似没有任何力量,可结果是,日复一日,滴水穿石。所以,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却可以摧毁世界上最坚强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水以弱胜强的“柔弱”的精神。

懂道的人总是甘愿居于自甘柔弱,因为越是“柔弱”,越含蓄内敛,越富有韧性;而“刚强”的东西,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锋芒毕露不一定总是好的。内在的坚韧才是人应该追求的,而不是表面的刚强。老子所主张的“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之生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上善若水的7种境界(上善若水的善)(4)

三、无私奉献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是自私自利之人的辩护,老子《道德经》之道教诲我们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减少私心欲望,奉献就是要付出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才符合万物本原的“道”的特征。正因为它符合了万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你看那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焕发蓬勃朝气和无穷的正能量?一个人有了这种正能量,就会发挥自己对社会的最大价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的人离成功还会远吗?

上善若水的7种境界(上善若水的善)(5)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征。因为水的品质符合万物本原的“道”的特征。如果我们都有了水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世界会更美好,如果我们都有了水以弱胜强“柔弱”的品质,就更容易接近大道,获得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