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本书的有趣点在于作者充分利用了相关性作为工具,去探索事情的因果关系或许能引发你对事物真相的一些有趣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
编者按:这本书的有趣点在于作者充分利用了相关性作为工具,去探索事情的因果关系。或许能引发你对事物真相的一些有趣的看法。
史蒂芬·列维特就像是经济学家里的印第安纳·琼斯……这位克拉克奖获得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经济理论上,他更像是一位另类的寻宝者,总是在试图帮助人们打破传统智慧的束缚,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除此之外,他的叙述方式是如此精妙,以至于使得《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是一本侦探小说……——《华尔街日报》
“我数学不好,对计量经济学也不太了解,我也不懂得如何形成理论。要是你问我股市会升还是会跌,或者说经济是一门成长型学科还是一门萎缩型学科,或者说货币贬值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是一些有关税务问题的话,那你显然问错人了, 我对这些知之甚少,如果我硬说自己懂得这些的话,那我一定是在撒谎” 。
上面的这一席话出自于《魔鬼经济学》一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一次采访,我想对于在当今处于投资与创业热情烈火烹油般的经济环境的中国人而言,如果只是看到这些,这位经济学家的大作估计就没什么兴趣了。
但如果说你想看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细节上的真实,不想被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的商业宣传所侵蚀,这本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的另类经济学作品正是你说需要的。
1“文科”经济学家
史蒂芬·列维特是《魔鬼经济学》的第一作者,这个人应该算是在美国最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在《纽约时报》最佳读物排行榜上连续占榜40多周,将近一年。
为什么这套书有这样的神奇魔力呢,很简单,史蒂芬·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一书中没有采用经济学其它大部头著作一贯的专业概念解释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而是采用有趣的讲好每一个社会现象故事的方式,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比如,各种匪夷所思的问题:毒品贩子真的都是大款吗?游泳池和手枪,哪个对孩子更危险?名字对一个人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三K党到底是怎么瓦解的?怎样才能把握房地产经纪人的心思,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你想要的房子?……
作者举重若轻,妙语不断,手法娴熟地肢解了一个个看似另类的命题,把读者频频抛上想象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之后又能掩卷沉思。
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为你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犯罪率下降的解释。
2放开堕胎,减少犯罪
当每一例堕胎手术在美国的生育诊所完成,成年的父母会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成熟的处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而经济学家所思考出的是整个社会运转成本的下降,不单单是人口总量减少那样片面的数字变化,而是整体人口社区低质量成长儿童的减少。
镜头切换到美国的最大都市纽约,纽约的犯罪率在上个世纪是四五十年代就开始缓慢爬坡,到60年代突然开始猛增,尤其到80年代,抢劫、盗窃、杀人等刑事案件使所有生活在纽约的人非常困扰,从民间到政府都是一样 。 但是到1990年之后 ,尤其是2000年之后,发现犯罪率突然下来了。于是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社会活动人士都纷纷出来,阐发自己的努力使这所城市治安环境变得更好所实现的效果。而列维特这个时候哐当给所有这些表功者打了一针镇定,他用自己数据分析和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研究,告诉大家,真正导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并不是枪支控制,也不是强劲的经济增长率,更不是新的巡管政策。而是潜在的罪犯数量的急剧减少。
从何说起呢?要从发生在20多年前,主角是达拉斯州一个名叫诺玛·迈卡维的年轻女子说起。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个大洲上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最终就会在另一个大洲引起一场飓风,诺玛·迈卡维也在无意间戏剧性地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进程。她只是想进行一次人工流产手术。她是一个贫穷,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女孩子,整天酗酒,吸毒,虽然只有21岁,可她却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并且都已交给别人领养。1970年,诺玛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而在当时的得克萨斯等几个州,堕胎是违法的。迈卡维的请求得到了一些权势人物的支持。他们推举她成为第一诉讼人,向政府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将堕胎合法化。1973年1月22日,法庭宣判罗伊女士获胜,允许在全美实现堕胎合法化。当然,对于迈卡维女士来说,这种宣判已经毫无意义了。她已经生下了那个孩子,并且又把孩子交给了别人领养。
但是由于她的上诉,美国政府最终颁布了着名的罗伊·威德法案,该法案颁布于1973年,其内容为美国联邦法院赋予妇女堕胎权,此法案被视为过去100年中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判决之一。
从犯罪统计的角度来说,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出生在不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那些出生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在罗伊诉威德案之后,成百上千万名女性都跑到医院实施堕胎手术,这些人大都是那些贫穷、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性,如果她们的孩子出生的话,他们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普通孩子。可正是由于罗伊诉威德案,这些孩子并没有出生。这样一个事实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许多年以后,就在那些未出生的孩子将要成为罪犯的时候,造成了如今犯罪率开始急剧下滑。
这一结论不可避免地把列维特推到了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对立面,后者随即在各种媒体上对史蒂芬展开围剿、嘲弄,甚至是污蔑和漫骂,压力之下,史蒂芬·列维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特有的“列氏方法”赢得了这场世纪大辩论。
3魅力才是关键,钱只是用来烧的
下一届的美国总统大选正在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度,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是是否产生第一位女性总统,都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但在大洋此岸看热闹的我们,几乎每次都要历数每位候选人的庞大资金支持和选举花费,想当然的认为花钱多就才有当选的更大可能性,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中给出了这样的研究。
关于金钱和选举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一下选举过程中选民的心态。比如说你可能会捐给某位候选人1 000美元,因为你觉得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选,金钱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或者其中一位候选人注定会获胜,你之所以进行捐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想讨好一下胜利者罢了。而那位没有获得捐赠的候选人显然是一位注定的失败者因此有希望获胜的候选人所筹集到的资金显然比那些当选无望的候选人要多。那么资金会如何分配呢?潜在的获胜者显然会拥有更多的现金,但他们只会在有可能失败的时候才投入大量现金,否则,他们拿什么来对付后面那些更可怕的对手呢?
现在假设我们有两位候选人,一位非常有魅力,而另外一位则不那么有魅力。那位有魅力的候选人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并轻松赢得选举。那么,是这些钱帮助他赢得了选票,还是他的魅力帮助他赢得了选票和捐款呢?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候选人的魅力并不容易衡量。怎样才能衡量一个人的魅力呢?关键是衡量一位候选人在跟自己进行较量时的表现。也就是说,候选人A很可能在2年或者4年之后并没有太大变化,候选人B也是如此。如果假定候选人A在两次连续的选举中所遇到的对手都是候选人B,而他在两次选举中所投入的资金数量不相同,那么,由于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衡量金钱对两次选举的影响。
符合这种情况的案例有很多,事实上,1972年以来的美国国会选举中,这种情况出现过上千次。那么,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结果相当出人意料:候选人投入的金钱数量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事实上,即便一位候选人将自己的竞选预算削减一半,他所损失的选票数量也只有1%。而那些很可能会输掉的候选人,即使增加一倍的投资,他们也只能多赢得1%的选票。所以对于一名候选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投入了多少钱,而是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到了这,谁能当选下届美国总统,你也可以预测一下啦。
所以,在想象中所勾勒出的轮廓并不能代表社会实际的运行方,然而经济学则勾画出了它的实际运行方式。经济学是一门特别讲究分析的科学,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强大而灵活的工具,可以让人们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中找出每个因素可能对其他因素,甚至是整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正是《魔鬼经济学》整本书所想告诉大家的“经济”的真正要义,经济学无关想象,它是没有温度的计算器,得出的是无法掩盖的计算结果,刺穿所有的虚无与不实际。
最后,再次向大家隆重推荐本期推荐书目——《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使你看待这个世界视界发生改变。
作者: [美] 史蒂芬·列维特 / [美] 史蒂芬·都伯纳
副标题: 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原作名: Freakonomics
豆瓣评分:7.6
作者简介
邓艳任,文科作坊。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辑 陈思颖